學生的任務(wù)是讀書,這是我所知道的。讀了十年的書,現(xiàn)在的我卻有些糊涂了,對讀書的目的越來越糊涂。
古人對讀書目的說得很多:“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說讀書可以讓你進入仕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說讀書可以讓你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說讀書可以讓你寫出驚世駭俗的文章;“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是說讀書可以教我們堂堂正正做人……這些論述,有的世俗功利,有的灑脫高尚,雖然不宜簡單地區(qū)分好壞,但都有著極為鮮明的目的、傾向。而我們現(xiàn)在的讀書似乎不是這樣,至少我經(jīng)歷過的中小學教育就不是這樣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其終身輔導(dǎo)員。因為親情,父母們未免就急功近利,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將升學率作為擇校的第一選擇,結(jié)果倒逼學校不斷加大應(yīng)試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升學率來吸引家長的眼球。
從小學開始,我每天的時間就一分為二了,一半時間上課聽講,一半時間做作業(yè)。明明是已經(jīng)理解的公式和定理,為了保證能夠考出高分,老師還是要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去進行“題海訓(xùn)練”,以加快做題的速度,提高做題的熟練度。
寒暑假也不得休息,我要在父母的陪護下去參加各種補習班,以免“輸在起跑線上”。當然,你也可以搞“素質(zhì)教育”——去休閑娛樂,去做想做的事。但其他同學卻在嚴寒酷暑中強化培優(yōu);開學了,沒準你就是個落后生,不受老師待見,在同學中也抬不起頭來。
學生苦讀,老師苦教,家長苦育,如此辛辛苦苦,不就是為了分數(shù)和成績么?至于分數(shù)和成績對學生未來的人生發(fā)展究竟有何作用,似乎被大家遺忘了。我們不是為自己在讀書,甚至不是為自己的未來在讀書,而是在為家長讀書,在為學校和老師讀書。
只為眼前的分數(shù)和成績讀書,不為人生目的和生活技能讀書,學生讀書的動力自然就會遞減,那書也讀得枯燥了,漸漸失去了樂趣。
不是你每天不停地跑跳就能成為劉翔,不是你每天筆耕不掇就能成為莫言。推而廣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通過讀書去獲得成功?!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暗示我們讀書之后要實踐;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則暗示我們,學問并不僅限于成績和分數(shù)。古人的這些話是不是在暗示我們要踐行素質(zhì)教育呢?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言猶在耳。錢老之意,是要學校給學生以自由成長的空間,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為即使為將來的生活、生存去讀書,我們也無需“死讀書”、“讀死書”。所以,我也想發(fā)出一問:“分數(shù)和成績對學生未來的人生發(fā)展究竟有何作用?”姑妄稱之為“易靜文之惑”吧。
我其實是很喜歡讀書的,但一個文藝而又有些慵懶的女生,會本能地拒絕十年寒窗、懸梁刺股之類的讀書生活,更不想走《儒林外史》中范進“五十少進士”的道路。我夢想著一張軟軟的躺椅,一杯馥郁的清茶,一本看不完的好書,一片永不西沉的陽光……就這樣過一輩子,消遣書也享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