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戰(zhàn)國時期以平山三器為代表的中山國銘文獨具特色。通過對銘文中的異體字從異寫字和異構字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中山國銘文用字盡管存在不規(guī)范現(xiàn)象,但仍可作為三晉文字體系之外的獨立一系。
關鍵詞:中山國 平山三器 異體字
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銅器以平山三器為代表,包括中山王大鼎、中山王方壺、中山王圓壺。其銘文字形修長優(yōu)美,多異體字。
異體字與正體字相對,指讀音、意義完全相同,形體不同的字。包括異寫字和異構字:異寫字是因書寫不同而形成的異形,如筆畫的位置、直曲、增省、分合等;異構字是因形體構成不同而形成的異形,如改換、增減表義或表音的構件等。
文章遵循“隸定盡量忠于原字形”的原則,以《說文》小篆形體為正體字,與之相別則為異體字,對平山三器銘文作以下分類及舉例。
一、異寫字
平山三器銘文中的異寫字主要分為以下四點:1.筆畫的長短不同。三器銘文字形整體規(guī)整緊湊,重心上移,橫筆平直剛勁,豎筆以懸針狀收尾,呈現(xiàn)出修長的美感。2.筆畫的曲直不同。筆畫的曲直表現(xiàn)為在原字的基礎上拉伸、彎曲筆畫,是對文字的美化和修飾,并無實際意義。3.筆畫有增省。如銘文“母”增加筆畫變成“毋”。4.筆畫有分合。如銘文“丞”變成“”,筆畫分化。
二、異構字
(一)改換表義構件
1.銘文“虖”改換表義構件“虍”為“口”,變成“呼”;如:
(1)而皇才于少君虖?
2.銘文“禝”改換表義構件“礻”為“禾”,變成“稷”;如:
(2)于虖折哉,社禝其庶虖?
3.銘文“厇”改換表義構件“廠”為“宀”,變成“宅”;如:
(3)考厇唯型。
4.銘文“憼”改換表義構件“心”為“亻”,變成“儆”;如:
(4)詆郾之訛,以憼嗣王。
5.銘文“軆”改換表義構件“身”為“骨”,變成“體”;如:
(5)述定君臣之位,上下之軆。
按:上文所舉的例子中,互相改換的表義構件之間多是同義或近義關系。它們取義的側重點不同,因而構件不同。如例(5),銘文“軆”后來的小篆形體變?yōu)椤绑w”“身”與“骨”是近義構件?!墩f文》:“身,躳也。象人之身。從人,廠聲。凡身之屬皆從身。”甲骨文形體像一個女人挺著大肚子,后借代引申為“軀體”?!墩f文》:“骨,肉之覆也。從冎,有肉,凡骨之屬皆從骨?!彼浴肮恰笔恰吧怼钡慕M成部分,構件表義范圍縮小。在先秦出土文獻中,“身”字及以“身”作構件的字出現(xiàn)的頻率要大大高于“骨”字及其構件字。這與意義的全面、完整有關。
(二)改換表音構件
1.銘文“ ”改換表音構件“昏”為“門”,變成“聞”;如:
(6)寡人 之,蒦其汋于人施,寧汋于淵。
2.銘文“”改換表音構件“尸”為“亻”,變成“仁”;如:
(7)亡不 ,敬順天德。
3.銘文“庿”改換表音構件“苗”為“朝”,變成“廟”;如:
(8)外之則將使上勤于天子之庿。
4.銘文“汸”改換表音構件“方”為“旁”,變成“滂”;如:
(9)馭右和同,四牡汸汸。
5.銘文“詻”改換表音構件“各”為“咢”,變成“諤”;如:
(10)隹司馬赒訢詻戰(zhàn)怒。
按:在平山三器銘文中,改換表音構件的例子較少,互換的構件上古音多聲相近,韻相同。如例(6),“昏”曉母文韻,“門”明母文韻,二者聲符相近,韻部相同,記錄職能相同,可以互換。大多改換表音構件前的銘文字體沒有被《說文》收錄,說明“書同文”時被舍棄。
(三)增加構件
1.銘文“隹”增加“忄”構件,變成“惟”;如:
(11)隹十四年,中山王錯詐貞。
2.銘文“ ”增加“彳”構件,變成“德”;如:
(12)論其 ,省其形,亡不順道。
3.銘文“右”增加“亻”構件,變成“佑”;如:
(13)敬順天 ,以佐右寡人。
4.銘文“解”增加“忄”構件,變成“懈”;如:
(14)夙夜不解,以誘道寡人。
5.銘文“豊”增加“礻”構件,變成“禮”;如:
(15)不用豊宜,不顧逆順。
按:上文所舉的例子中,銘文比小篆字體少構件,而且構件多表義構件。但記錄職能相同,是小篆字體的異構字。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以平山三器為代表的銅器銘文用字的不規(guī)范,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用字標準。在原字體的基礎上增加表義構件,主要作用是進一步突出該字所表達的意義或所要表達的某個特殊的意義。如例4增加“忄”構件,強調內心的活動;例(15)增加“礻”構件,強調祭祀方面的內容。這是符合語言演變規(guī)律的。
(四)減省構件
1.銘文“棄”減省“世”構件,變成“棄”;如:
(16)昔者,吾先考成王早棄群臣。
2.銘文“ ”減省“辶”構件,變成“率”;如:
(17)亡不 ,敬順天德。
3.銘文“智”減省“日”構件,變成“知”;如:
(18)今余方壯,智天若否。
4.銘文“賃”減省“貝”構件,變成“任”;如:
(19)智社禝之賃,臣主之宜。
5.銘文“灋”減省“廌”構件,變成“法”;如:
(20)可灋可尚,以鄉(xiāng)上帝。
按:上文所舉的例子中,銘文比小篆字體多表義構件。這些銘文大多是會意字,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增加表義符號,能使所要表達的意義更為突出、細致、直觀。如“佐”“型”“舉”三字,在原字的基礎上都增加“犬”構件。由此可以窺探并證實犬在當時人們狩獵等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在平山三器銘文中,比較突出的還有“彳”構件和“止”構件在同一個字中的重復使用,其作用是強調、突出行走的動作等。
(五)構件的位置不同
1.銘文“啓”變成“啟”,構件“口”的位置不同。如:
(21)率師征郾,大啓邦宇。
按:在三器銘文中,這類例子較少。上例中因“口”構件位置的不同,使上下結構的“啓”變成了左右結構的“啟”,但并不影響其記錄職能。構件位置的變化能使字形更加緊湊、美觀。
(六)改換成字構件
1.銘文“郾”改換成“燕”;如:
(22)斁郾吉金,鋳為彝壺。
2.銘文“辠”改換成“罪”;如:
(23)隹又死辠,及叄世。
3.銘文“”改換成“謀”;如:
(24)氏以寡人許之, 慮接從。
4.銘文“”改換成“鄰”;如:
(25)邦難親,仇人才彷。
5.銘文“”改換成“絕”;如:
(26)臣主易立,以內邵公之業(yè)。
按:在這些改換成字構件的用例中,情況比較復雜。有些字是當時當?shù)厮?,后來不用,如銘文“”“”等。有些字與歷史淵源有關,如銘文“郾”字按后來寫法本應作“燕”,周代燕國自稱為“郾”,因而其他鄰國沿襲;又如銘文“辠”改換成“罪”,《說文》:“辠,犯法也。從辛從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憂。秦以辠似皇字,改為罪?!薄白铩睆木W、從非,本義指捕魚竹網,后本義不用,承擔了“辠”的意義。
三、結語
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中山國在七雄中艱難復興。史料對其記載較少,平山三器等文物的出現(xiàn),使我們對中山國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認識。三器銘文結構嚴謹、造型優(yōu)美,頗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文章以銘文中的異體字為研究對象,分異寫字和異構字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我們發(fā)現(xiàn):在秦代“書同文”之前,漢字形體還沒統(tǒng)一的情況下,中山國銘文用字還是存在大量不規(guī)范現(xiàn)象的。其字體來源有: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晉系文字、楚系文字,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獨創(chuàng)字。通過表音或表義構件的增減、改換等手段表達特殊的意義,別具特色,可作為三晉系文字之外的另一系文字。
平山三器銘文異體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字是發(fā)展變化的,無論是筆畫還是構件,都會因社會需要而歷時變化,這符合文字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次諸侯割據導致各國之間相對封閉,交流較少,慢慢使相互之間的文字形體有了差異。最后刀具及刻法的不同也很關鍵,三器銘文呈現(xiàn)一種線條美,并且起筆收筆尖利就與之密切相關。
注釋:
[1]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0-86頁。
參考文獻:
[1]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張素鳳.中山王錯方壺和鼎銘文字用研究[J].勵耘學刊(語言卷),2005,(2).
[3]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1.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黃文杰.漢代石刻文獻中的異構字[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
[6]孫合肥.戰(zhàn)國文字形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7]王穎.戰(zhàn)國中山國文字構形特點試探[J].社會科學界,2005,(S1).
(李敏 廣東廣州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