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金文
【摘要】與傳統(tǒng)的詩歌理解手段相比,單行、層次無疑比較簡潔,傳統(tǒng)的作者、時代背景、相關(guān)資料等內(nèi)容繁雜,不容易看懂;單行、層次摒棄這些,直接從層次的角度理解詩歌,接近學生實際,使其更容易看懂。
【關(guān)鍵詞】古詩 單行排列
我們常見的古詩排列方式,總是一行兩句,兩兩對應(yīng),整齊美觀?,F(xiàn)在,我們換種排列方式,單句排列,我們姑且就把這種格式叫做單行排列,以區(qū)別于常見的雙行排列。下面,我就談一下單行排列的思考方式。
示例一:閱讀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思考下列問題。
1、鸛雀樓高幾層?
2、前兩句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我們先用單行劃分層次,四句可分為兩層,一二句為第一層,是寫景;三、四句為第二層,是抒情。第1題的關(guān)鍵在于要照應(yīng)到上下兩層,第二層中的“更上”表示第二次上了一層樓。我們不妨推理,第一次上一層樓就上到二層樓,第二次再上一層就上到三層了,大致就可以確定鸛雀樓高三層。再推上下兩層的關(guān)系,我們已知第三、四句是作者站在第三層樓上看到的,那么,第一、二句就是作者在第二層樓上看到的景色。
該答案的推理過程,充分運用了單行、層次的原理。抓住上下兩層的關(guān)系,以詩人的位置變化為中心,讓解題思路和作者的游覽、行進路線一致,使平面的詩變成了立體的圖畫,因而極具精確性。
第2題探討景情的關(guān)系。本詩的景情就很有特點,我們先分析景色本身的特點,作者通過“白日”“山”“黃河”“大?!边@些碩大的意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宏大的意境,造成了一種磅礴的氣勢。接著,我們再用豎行、層次原理,以一、二句為中心,向上下看,上句就是題目,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作者描繪意境,是為鸛雀樓服務(wù),把鸛雀樓放入這宏大的意境中,讓讀者想象鸛雀樓的宏偉氣勢。在詩中,這種宏大意境的作用,就是烘托鸛雀樓的氣勢。再向下看,三、四句是一種遠大的境界,這種遠大境界就是從一、二句宏大景色中聯(lián)想出來的,一、二句景是三、四句情的基礎(chǔ),同時,三、四句包含的哲理是對一、二句的升華。
我曾統(tǒng)計過此題的答案,70%的學生可以答出詩歌本身的意境,但只有20%的學生可以答出上下句作用,也就是說,80%的學生在上下層次方面存在問題?,F(xiàn)在用單行、層次的原理,至少可以從認知、感受方面,給學生一個體驗,讓學生明白,作用必須從上下段、上下層看。我想,再輔之以一定數(shù)量的訓練,當可解決這個問題。
單行、層次,不只是處理前后層次的關(guān)系,它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景情先后次序的判斷,明晰整首詩的次序。
示例二:閱讀杜審言的《渡湘江》,完成問題。
1、有人說:“獨憐京國人南竄”一句是全詩的關(guān)鍵。你是否同意此說?請說明理由。
2、杜甫有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表現(xiàn)手法而言,本詩有一句與其相同。請指出來并作簡要賞析。
第1題,從單行、結(jié)構(gòu)上看,第三句是詩歌的記敘中心,作者在“南竄”的路上,看到花鳥憂傷,看到園林回憶起過去傷感,看到湘江水,就聯(lián)想到返回朝廷。很顯然,此句是關(guān)鍵。從內(nèi)容上講,所有的抒情都圍繞著該句,都是從該句生發(fā)出來的,此句是抒情的基礎(chǔ)。故答案為:同意。
第2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譯出來就是“傷感時,看到落花就流淚;聽到鳥叫就心驚”,是移情于景,同時,用花鳥這些歡樂的景反襯傷感的情,也可叫樂景襯哀情。原詩中,“今春花鳥作邊愁”就是典型的例子。故答案為:“今春花鳥作邊愁?!贝禾斓镍B語花香本是賞心悅目的,但因為作者“南竄”而成了“邊愁”。詩人以“花鳥”來反襯“邊愁”,可見內(nèi)心悲傷之重。
前面主要討論的是絕句的變化,其實,詩歌越長,其記敘性就越發(fā)明顯,層次結(jié)構(gòu)就愈發(fā)突出。常見的律詩,用單行、層次理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示例三:閱讀杜甫的《蜀相》,回答問題。
1、“尋”有什么好處?
2、請分析“英雄”的具體含義。
3、題曰“蜀相”,而不曰“諸葛祠”,何也?
先劃分層次,八句四層,每一聯(lián)為一層,對應(yīng)記敘角度,經(jīng)過單行、層次的分析,整理出了一個完整的小記敘文,詩歌的內(nèi)容就了然于心。理解清楚,答題也就自如了。這只是大的方面,實際上,在字詞方面,層次對舉,也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要理解“尋”,先對舉一、二句,第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問,第二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是知。由問到知的過程就是“尋”,這里面包含著作者的堅持之意、敬仰之情。
較長的律詩一般可分為三層或四層,因此,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層次,有幾個層,就有幾個含義。詩中的人物也要這樣歸類,歌頌的對象是諸葛亮,是詩中主要的英雄;杜甫無限向往,也是英雄,由此引申,那些千千萬萬想建功立業(yè)的仁人志士,也是英雄。不過,這些是分類概括,必須看出這些英雄的共同特點,那就是出師未捷、愿望無法實現(xiàn)、留有遺憾的人。
單行思維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對舉,強迫你向這個角度思考。“蜀相”與“諸葛祠”是對應(yīng)的問法,按對舉的原則,首先必須解釋清楚“相”與“祠”本身的含義,接著分析他們各自的特點,這樣就會相應(yīng)地順暢、全面。
故第1題答案為:尋,即尋找(本義或修辭),從不知道的地方去找,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持(譯原句顯示意境或畫面),表現(xiàn)了作者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由物到人,由景到情)。
第2題答案為:有三層:A.文中描寫的中心人物,建功立業(yè)的諸葛亮。B.渴望建立功業(yè)的作者杜甫,來參觀諸葛亮廟就是表達為國建功的愿望。C.千千萬萬像杜甫一樣渴望報效國家的有才之士。這些英雄都是“出師未捷”“壯志未酬”或者“報國無門”的人。
第3題答案為:A.“相”強調(diào)人,突出的是功績、官職。“祠”強調(diào)廟,是物,是一般人都能達到的程度。B.彰顯文章的側(cè)重。以寫人、功績?yōu)橹?,少寫甚至不寫建筑的磅礴大氣。C.“蜀相”是虛寫,“諸葛祠”是具體實物,前者留給人的想象余地大,后者略顯真實局促。
與傳統(tǒng)的詩歌理解手段相比,單行、層次無疑比較簡潔,傳統(tǒng)的作者、時代背景、相關(guān)資料等內(nèi)容繁雜,不容易看懂;單行、層次摒棄這些,直接從層次的角度理解詩歌,接近學生實際,使其更容易看懂。在實際考試中,給予過多注解的東西很少,很多時候,都要靠學生去猜測,去填充相關(guān)內(nèi)容,單行、層次能夠提供需要的一些東西。在制作答案時,單行、層次又能給學生多種啟發(fā),讓他們盡可能地寫全答案的要點。當然,要熟練地掌握這一方法,還需要大量的練習,熟能生巧,在練的過程中,以提高制作答案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