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藝評論標準,傳統(tǒng)上是從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方向來談論的。后來也有人提出政治性的標準,還有人提出娛樂性的標準。而人們的習慣,總是容易把思想性與藝術性,以及政治性與娛樂性對立起來。眾說紛紜之下,又有人提出沒必要搞出“四性”,還是只談思想性與藝術性比較規(guī)范。政治性是思想性的題中之義,而娛樂性可以在藝術性的范疇內討論。
反對將政治性從思想性里單列出來,很大原因是基于過往文藝作品“政治掛帥”、“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深刻教訓,擔心導致大量政治意圖至上,公式化概念化乃至僵化的文藝作品。這與反對娛樂性標準的理由很相似,人們認為眼下的文藝界似乎有娛樂性過頭的傾向,娛樂至上乃至“娛樂至死”,導致格調低下、趣味庸俗的文藝作品大面積流行。
其實,正因為這些偏向的客觀存在,才需要文藝評論在這些問題上建立必要的標準。政治性的含義與思想性是不同的。思想可以很復雜,可以有更為深刻與廣闊的內涵,而政治傾向則表現(xiàn)得更為簡明,可以淺顯地被認知。二者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當然不是這里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需要說明的是,所謂思想性標準與政治性標準,并不簡單等同于思想正確與政治正確,從文藝評論的純技術層面來說,這里大概關注更多的,是政治性、思想性如何更為有機地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問題。如果一個文藝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是與其藝術性相割裂甚至是相對立的,即使其政治與思想再正確,也是屬于失敗的文藝作品。這其中的道理,馬克思關于席勒化與莎士比亞化的經(jīng)典表述已講得很清楚了。
娛樂性被獨立地提到文藝評論標準的高度來認識,想必是在文藝發(fā)展進入到當代社會以后才出現(xiàn)的。以往,人們的確習慣于將娛樂性放在藝術性里來談論。例如一個傳統(tǒng)的命題“寓教于樂”,原本應是關于政治(教化)與娛樂的話題,而人們卻視之為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問題。但是,當文藝發(fā)展進入當代社會,特別是進入到文化工業(yè)與文藝的大眾化消費時代以后,娛樂性問題就凸顯出來了。文藝評論面對著文藝作品泛娛樂化的潮流,是應該回避呢,還是直面之,并由此建立自己的標準?健康的文藝評論,即使面對著不健康的文藝作品,也要告訴人們診治的結果,而不是視而不見。因為這些潮流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你不加理會而得到改善。
同時,娛樂性的含義,也是與藝術性不同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文藝作品藝術性的標準,很大程度上包括對藝術形式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而娛樂性,幾乎可以說是與形式探索相沖突的。通常只有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舊的形式,才具有娛樂性??梢姡囆g性并不能夠包含娛樂性。
文藝評論的要義,在于關注娛樂性與藝術性,以及與政治性、思想性有機結合的問題,而不在于忽視文藝作品的娛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