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蔡潔
自由戲劇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于英國華威大學教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教育戲劇和教育劇場如何在中國教育環(huán)境下運用。
讀不讀四大名著?答案不是單選題
文_蔡潔
自由戲劇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于英國華威大學教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教育戲劇和教育劇場如何在中國教育環(huán)境下運用。
最近聽聞友人說起網(wǎng)絡上在爭論讀不讀四大名著,正好在自由戲劇的課程中有通過戲劇來解讀《西游記》,所以饒有興趣地和大家探討了一番,順便可以說一說我們怎么給7-9歲的孩子上《西游記》。
首先,讀不讀四大名著是一個略顯幼稚的問題。國人思維習慣于非黑即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妨來問幾個問題,什么年齡不該讀?什么年齡該讀?誰要求讀了?誰又要求不該讀?理由各是什么?讀了會怎樣?不讀又會怎樣?先在心里想一想,再來說讀不讀吧。在英國,莎士比亞是初中生的必修課,是要考試的,如同我們要考歷史題一樣??梢娖涞匚缓臀覀兊乃拇竺粯?。隨便舉個例子,《羅密歐與朱麗葉》里面大量的臟話、性愛詞匯,《仲夏夜之夢》里也是各種相愛相殺。但在英國,孩子從4歲起就會接觸莎士比亞,基本上小學的孩子都有看過莎士比亞作品的經(jīng)驗。在英國公認的最適合給低齡孩子介紹的莎士比亞作品就是《仲夏夜之夢》。
看到這里,也許很多人要么憤怒了,要么覺得不可思議。再來說我看到的《西游記》,博大精深,且不說孩子看不看得懂,反正我看不太懂,無論是古文詞匯還是典故或者是里面的道義佛法,似是而非。我在想,誰敢說自己完全讀懂了《西游記》,且可以權(quán)威到讓世人都接受他的解讀呢?不曉得。那么這些適合孩子讀嗎?多大適合?孩子問到我,我該怎么回答呢?
在爭論讀不讀四大名著前,有沒有人思考過,為什么這些成為了中國的四大名著?一部偉大的作品能流傳千百年,絕對是因為它超越了作者年代的局限,探討了“人”的本質(zhì)問題:我從哪里來,又去到何處。你看,和《西游記》不是很像嗎,一段找尋自己的價值的旅程,英文里對《西游記》的翻譯恰好就是《西方的旅程》。但凡關于人,無非是討論生死、愛恨。所以每部偉大的作品里有愛就有恨,有光明的,必定有黑暗的,有骯臟的,就會有純潔的。我們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選擇以什么角度去看待不同的作品,或者哪部分內(nèi)容,但是總不能因為一些我們認為不好的,就把這個東西完全屏蔽掉吧。為什么讀名著就一定是要一字不漏看原著?不能看其他版本?不能看某些章節(jié)?為什么在盜版界我們?nèi)绱说膭?chuàng)意,但是在學術(shù)和教育界就那么死板呢?《西游記》有不少版本,雖然都不怎樣,但是清代的繪本版,連環(huán)畫版,也還是不錯的,小學生可以自主閱讀,怎么都比看電影強是不?怎么沒人說那些喜羊羊和熊大不適合孩子呢?里面充斥了三觀不正、暴力、扭曲的家庭關系,這些總不能比《西游記》適合孩子吧?還有,現(xiàn)實世界不是一片光明,不是每個人都友善和光明正大,我們需要在保護孩子的情況下,讓他們看到世界可能的樣子,真正的勇敢是知道世界不完美,卻仍有一顆善意的心??偸墙o孩子一些虛假的真善美,他們只會在遇到黑暗的時候更加懷恨這個世界。
所以,我并不想討論該不該讀,我只關心我可以怎么帶孩子讀。之前說過,我并不是專家,我也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我和孩子都是學習者,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會給我很多新的東西,而我只是負責選擇一些東西出來和他們分享,而我的切入點就是孫悟空和唐僧的關系,討論權(quán)威和順從。我把我看到的拿出來,聽聽看孩子們怎么理解。所以我們從分享自己對《西游記》的看法開始,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幾乎都是受電視和電影的影響,對故事的情節(jié)是似是而非的,對人物的動機是模糊的。比如當我問他們孫悟空為什么要學法術(shù),他們給我的答案是:因為要取經(jīng)/因為要報仇,當玉帝/因為他被如來壓在了山下,所以要學法術(shù)逃出來/因為他是石猴子,所以他要證明自己很厲害/因為他想長生不老/因為他要去證明自己是最厲害的。這些答案都很可愛,原來他們這么理解。在戲劇課上,我從來不回答孩子們的問題,也不給予他們答案,凡事都得自己想和求證。所以在聽到他們的理解后,我讓他們用肢體去表現(xiàn)不同的人物,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人物非常的符號化,唐僧就是雙手合十;孫悟空就是舉目眺望。于是我增加一些難度,讓他們?nèi)プ霾煌膶O悟空和不同的唐僧,然后我開始看到他們對人物有了一些改變。隨后我問他們,剛才用身體做的這些人物狀態(tài),故事里是都有,還是只有一些呢?孩子們說,都有,不同的時候他們有不同的狀態(tài)。從肢體動作開始去思考人物的狀態(tài)。雖然只是一個小活動,但他們開始思考了,故事里的唐僧和孫悟空并不是一個符號,不是一個猴子和一個和尚,他們是人,這是人的故事。
于是我問了幾個問題,讓他們?nèi)ミx擇,贊同我還是不贊同我。孩子們超愛這個游戲,他們說,因為可以自己想,多么可悲和可愛的回答。我問的是:不管老師是不是錯的,都必須聽他的?善良比勇氣更重要?孩子們總有不同的意見,當他們都表達完。我問他們唐僧和孫悟空的關系是什么?他們說是師徒,我再問,他們之間有過沖突嗎?然后他們開始意識到我剛才為什么那么問了,各抒己見。這個時候他們開始感興趣《西游記》里孫悟空和唐僧關系的變化,彼此在爭論。有認為唐僧總是錯怪孫悟空的;有認為孫悟空跟著唐僧是因為怕,而不是因為相信他;還有認為唐僧根本是在利用孫悟空的。這些解讀也很可愛,為什么不能成為一種可能性的解讀呢?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就是為了聽我們的道理?讀書,是為了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有更獨立的思考。我們怎么理解四大名著,并不那么重要。
所以我并不想去告訴孩子我怎么看西游記,而是想知道他們怎么看,怎么理解。我把他們疏忽的、似是而非的東西選出來,讓他們再看看,通過戲劇的方式,用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去看。然后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些自己原來不知道的東西。慢慢的,孩子們開始問問題:怎么天兵天將就打不過孫悟空呢?為什么他們要打?qū)O悟空?孫悟空已經(jīng)長生不老了,為什么還要去天庭當神仙?多好的問題,不是嗎?這才是讀書的意義,讓他們學會去思考和提問。
篇幅有限,無法詳細陳述這一整個項目孩子們?nèi)绾稳プx和玩《西游記》,但是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的經(jīng)驗也好,認識也好,都不是真理,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覺得”,于是就應該強迫別人去做。不讓讀,孩子難道就真的不讀了?我相信他要是想讀,時刻能找到機會讀;讓讀,孩子就一定會讀?中國人都知道四大名著,但是認真看完的不多,有時候哪怕強迫他讀,他還不一定讀呢。我相信這些偉大的作品,一定都是孩子應該讀的,但是什么時候,讀到什么程度,怎么讀,卻很關鍵。在戲劇課上,我們選擇了一些篇章,或者繪本或者連環(huán)畫,都和課程的問題相關,鼓勵孩子看文字去尋找答案,讓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我們成人怎么看《西游記》,那是我們的事,并不代表我們的解讀是標準的,也許你看到的是邪惡,孩子看到的是恐懼,正如孩子的調(diào)皮和歇斯底里,往往都是不安和恐懼的表現(xiàn)。我們不是讓孩子接受我們看到的世界,而應該帶著他們一起去看看以前,想想現(xiàn)在,再探索未來。如果我們認為四大名著不適合孩子讀,那么我更在乎怎么才能適合;如果四大名著適合孩子讀,我則更愿意探索他們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