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蓉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東端最重要的一環(huán)”,經(jīng)由海路和陸路而來的中外文明在這里相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共處一城,不同信仰在這里交織互動,各種各樣的東西方神靈在這里匯聚。在泉州1.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不少于6000座宮廟,不少于500種神靈,向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無論你來自哪里,幾乎都能在這里找到各自的信仰皈依。聳立在這座城市的各式宗教建筑,以及守護人們心靈的各路神明,以獨有的方式幫助我們講述東西方文明對話的故事,解讀不同信仰的人們之間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秘密。
人類基于對自然的敬畏或希冀獲得超自然力量的庇佑,便形成了萬物有靈的觀念,于是就有了原始的信仰。歷史太過久遠,我們已經(jīng)無法清楚地描繪居住在泉州的閩越先民最初的信仰,但透過泉州民間信仰的各種動植物崇拜,我們可以知道閩越先民的信仰在歷經(jīng)千年的融合變遷中,仍有不少信仰保留或融入今天的民間信仰中。
已有學者指出,早在3世紀以前,閩越文化就已經(jīng)和中原漢文化有相當程度的接觸,閩越信仰與中原地區(qū)的信仰在西晉之前就互相影響了。3世紀以后,中原文化向閩越地區(qū)輻射有了正式記載,中原移民帶來了儒、釋、道等信仰,閩越地區(qū)開始加快了漢化的進程。于是,泉州地區(qū)有了最早的道觀、佛教寺院。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千百年來一直活躍于民間。元妙觀始建于3世紀,是道教傳入泉州的第一座道觀,歷代多次重修,至今仍是泉州市區(qū)最重要的道場。7~9世紀,唐朝王室宣稱自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后裔,對道教青睞有加,大力保護和扶持,道教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這時期的泉州道教也獲得很大發(fā)展,在清源山上有一尊因山石而雕成的老子造像,是中國最大的道教造像。傳說老子云游到此羽化顯圣,世人頂禮膜拜,香火延續(xù)不斷,清源山也因此成了觀光、朝覲、悟道的“道教名山”。
佛教本是外來宗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就開始了漢化的進程,并向中原以外的地區(qū)傳播。3世紀泉州有了佛教,最早的佛教寺廟名延福寺,坐落于九日山上。自6世紀起,泉州作為對外交通港口的地位日顯重要,逐漸成為海路文化與陸路文化傳播的交會點,泉州佛教的發(fā)展就是陸路文化與海路文化交互影響的結(jié)果。據(jù)載,南朝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攜帶大量梵文佛教經(jīng)典,從海路乘船北上中國,輾轉(zhuǎn)多地,游歷泉州,寓居九日山的延福寺,在此翻譯《金剛經(jīng)》。傳說他經(jīng)常坐在一塊磐石上,聚精會神地譯經(jīng),后人為紀念這位佛學大師,將他坐過的那塊磐石取名為“翻經(jīng)石”。拘那羅陀和翻經(jīng)石的故事不斷流傳,成為泉州海外交通史上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以后陸續(xù)有印度僧人來泉弘法,如唐代時的印度高僧智亮,北宋時期的羅那護,后者還在泉州城南建了一座佛教寺院,名為寶林院。
唐朝是佛教的興盛時期,這時期泉州開元寺初建完成,因其規(guī)模大和“桑蓮、云草”的盛名而居閩中諸寺之冠。南宋時期在開元寺的東西兩側(cè)建了兩座石塔,即鎮(zhèn)國塔(東塔)和仁壽塔(西塔),以其高超的建筑技術(shù)和精致豐富的浮雕聞名于世。1300多年來,開元寺多次重修、增建,不斷融合其他宗教藝術(shù),在這里不僅可以找到印度教的痕跡,也能發(fā)現(xiàn)基督教藝術(shù)的影響。泉州開元寺儼然成為多元藝術(shù)的寶庫,是佛教文化最集中的圣堂,至今仍是東南沿海規(guī)模最大的佛寺建筑。
伴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人們對于航行安全有很大的心理訴求,于是一些新的神明應運而生,如海神媽祖。媽祖從一個地方神靈到全國性海神,信仰范圍從福建向周邊地區(qū)發(fā)展以及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主要得力于泉州發(fā)達的海外交通。朝廷鼓勵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為求海運順利,也向媽祖祈求庇佑,泉州天后宮成為官方祭典的地方。泉州天后宮始建于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位于晉江邊,當時中外船只停泊江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座雄偉的建筑。至今,泉州天后宮仍是媽祖信仰的中心之一,是人們心中的和平女神,每天都有眾多從各地前來進香的信眾。在媽祖成為專職海神之前,泉州還有其他海神頗受官方和民間的重視,這就是九日山昭惠廟的通遠王和真武廟的玄天大帝。據(jù)載,最初祭海在真武廟舉行,祈風儀式在九日山,南宋末年,天后宮取而代之成為官祭之所。泉州海神系統(tǒng)龐大復雜,許多地方保護神以及觀音、關(guān)帝等也有海神職能。在泉州人民心中,這些神明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神通廣大,便也能護佑航行安全。
海上絲綢之路架起了中外信仰雙向交流的橋梁,不僅中國的信仰向海外傳播,海外宗教也紛至沓來。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伴隨經(jīng)濟活動而來的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各種外來宗教在此與中國的本土宗教不期而遇,碰撞、交流、融合,演繹了文明對話的動人故事。
中國和中東地區(qū)早在2000多年前就建立了聯(lián)系,伊斯蘭教興起后,信徒們秉持“求知去吧,哪怕遠在中國”的圣訓,紛紛東來。在泉州東郊綠蔭掩映的靈山上,長眠著兩位阿拉伯先賢。相傳他們于唐初來這里傳教,后來葬于此,因夜發(fā)靈光,被泉州人尊稱為“圣墓”,這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史跡之一。宋元時期,許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來到泉州,伊斯蘭教獲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曾有清凈寺六七座,其中矗立在涂門街的一座清凈寺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座清凈寺原名“艾蘇哈卜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元至大二年(1309年),耶路撒冷人阿哈瑪特重修了清凈寺門樓,更顯宏偉壯觀。泉州清凈寺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傳入泉州的基督教主要有兩個派別,一是聶斯托里派,即景教;二是圣方濟各會派。元代并稱為“也里可溫”。元代泉州的景教十分活躍,曾有一座名為興明寺的景教寺,住持是吳咹哆呢(口思),總管著泉州地區(qū)的基督教事
務。元代方濟各會派由約翰·孟德高維奴傳入北京,在北京建立教堂,設(shè)置了總主教區(qū)。當時的泉州是天主教的一個傳播中心,先后有三任主教由北京派駐泉州,他們是哲拉德·阿布意尼、佩萊格林·卡斯特洛、安德烈·佩魯賈。在安德烈寫給家鄉(xiāng)的一封述職報告中,描述了泉州的繁盛和他在泉州傳教取得的成就。他提到,在哲拉德?lián)稳葜鹘唐陂g,一位富有的亞美尼亞婦女建了一座雄偉華麗的教堂,并將此教堂交給哲拉德主教等人,死后還饋贈了一大筆捐款?,F(xiàn)在這座教堂已經(jīng)成為總教堂。由于傳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安德烈用帝國發(fā)給的薪金在泉州郊區(qū)的小樹林里建造了一座華麗的教堂。他還談到當時宗教信仰自由的情況:“在此大帝國境內(nèi),確有天下各國和各宗教派別之人,所有的人皆可按照各自教派而生活。”意大利方濟各會士鄂多立克游歷泉州時看到兩座教堂,后來的意大利傳教士馬黎諾里來到泉州則記載了三座教堂。明清以來,泉州基督教也有很大發(fā)展,其中泉南基督教堂和花巷天主教堂頗具盛名。
宋元時期,泉州與印度尤其是南印度有著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印度教也經(jīng)由海路傳入泉州,并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已發(fā)現(xiàn)的印度教寺構(gòu)件有300多方,這在整個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從眾多的石刻遺存可以知道,這不是同一座建筑物的構(gòu)件,當時的泉州可能存在至少兩座印度教寺。泉州金氏是阿拉伯人后裔,在他們的《清源金氏族譜》記載泉州有一座極壯麗的印度教寺稱番佛寺,這在《晉江縣志》得到了印證。開元寺大雄寶殿后面立著兩根精美的印度教石柱,是明代重修開元寺從廢棄的印度教寺移置過來的。珍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毗濕奴石像是至今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印度教圓雕造像。毗濕奴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負責維持宇宙的秩序,該像身有四臂,上兩臂執(zhí)海螺、法輪,下臂右手作無畏手印,左手倚神杵,神姿綽約。今天在晉江池店的一座小廟里,有一方印度教女神石刻,被當?shù)卮迕癞敵捎^音祭拜,自然地融入當?shù)氐拿耖g信仰,這是多么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
泉州眾多的外來宗教遺跡中,有一處摩尼教遺址備受世界矚目。3世紀創(chuàng)立于波斯的摩尼教,早在7~8世紀就先后傳入新疆及內(nèi)地,后被稱為“明教”。據(jù)《閩書》載,福建的摩尼教是在9世紀中葉傳入。在晉江草庵寺前出土了印有“明教會”的黑釉碗,證明泉州曾是摩尼教在中國最重要的活動據(jù)點之一。草庵寺內(nèi)供奉的摩尼光佛在當?shù)乇划斪鞣鸾绦叛龅囊环N,周邊其他地方崇拜摩尼光佛的行為已經(jīng)深深融入民間信仰中。保存至今的摩尼光佛像是世界的文物瑰寶,1987年在瑞典召開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shù)討論會上,將草庵摩尼光佛像作為會徽。199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庵后,認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fā)現(xiàn)”。
世界上同一座城市多種宗教并存的現(xiàn)象不少,但在同一座城市同時容納世界各大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各種信仰的情況卻不多見,泉州奉獻給世界的就是這樣的意外。1991年一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綜合考察團的官員在學術(shù)研討會上說:“無論最初的動機是什么,歷史已經(jīng)告訴我們,這些相遇的結(jié)果是文化交流,甚至是一些意料之外或不期而遇的變革?!备鞣N外來宗教與中國本土的各種信仰和諧共處在這座城市,這樣復雜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帶給人們的啟示,不僅在于它證明了泉州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更重要的是它啟迪著今天的人們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對待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信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