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
?
區(qū)塊鏈技術不是陽光雨露,巨大的風險隱含其中
李群
由于區(qū)塊鏈技術能夠帶來巨大的成本節(jié)約,因而主流的大型銀行都在參與研究和開發(fā)區(qū)塊鏈技術。但是也有專家警告說,分布式的總賬技術也許會有“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的問題,也很可能會導致前臺交易的緩慢,以及由于安全保護技術的不完善而導致其技術發(fā)展受到阻礙。
分布式總賬將源自于比特幣(bitcoin)的加密貨幣技術作為其底層的基礎的技術保障。雖然相比于誕生之初,比特幣向前演進和改變了許多,但是在金融領域,區(qū)塊鏈(blockchain)技術被廣泛視為一種革命性的技術。
該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在由復雜的交互鏈所連接的網絡中的每一臺計算機上記錄交易數據。它會給每個參與的實體提供一個關于一項資產發(fā)行和交易的完整的歷史記錄,并且該記錄會分享給相關信任關系鏈中的所有成員。這可能會消除對中間商的需求,比如從事收集抵押品和做中間交易業(yè)務的經紀公司或結算公司,并且降低整個交易過程中的成本和潛在的風險。
英格蘭銀行副行長本.布羅德本特(Ben Broadbent)在今年3月2日倫敦經濟學院的演講中談到,分布式總賬在證券的清算和結算上每年會節(jié)省540億美元。其他支持者也認為該技術可以將其他成本高昂的流程進行自動化實現,比如資產轉移、支付以及監(jiān)管。
“該想法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是由于處理能力上的不足還無法將該想法進行落地和投入實踐?!盜T市場調研公司Ovum駐倫敦的金融服務與技術支持分析師大衛(wèi)·班尼斯特(David Bannister)如是說道,“分布式總賬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又回到了上世紀70年代,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足夠強大的計算機設備,也沒有足夠的網絡?!?/p>
現在的時機或許會更成熟一些。一家叫做R3的金融科技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幾家大銀行的支持下,在今年的1月20日成功完成了分布式總賬的驗證工作。包括巴克萊銀行(Barclays)、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 AG)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能夠通過托管在微軟的Azure云上的分布式總賬系統(tǒng)建立一個點對點(peer-to-peer)的私人連接,并且即時在橫跨全球的網絡上進行金融交易。
此外,英格蘭銀行與倫敦大學合作開發(fā)出一項新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技術,該技術很可能會對像Visa和PayPal類似的金融中介的業(yè)務產生沖擊。
一、對于壟斷的擔憂
在區(qū)塊鏈成為金融服務領域一項關鍵的技術力量之前必須要應對和克服一系列嚴峻的挑戰(zhàn)。其中之一就是行政管理上的挑戰(zhàn)。一個分布式總賬需要建立一個監(jiān)管機構,由此而引發(fā)的問題是,如何做才能避免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自然壟斷?
“你愿意把信息放在一個分布式的數據庫而不是一個封閉式的數據庫之中是因為你不希望任何人來擁有它,”位于倫敦的一家研發(fā)分布式總賬的公司(Z/Yen)的主席邁克·瑪里奈利(Michael Mainelli)解釋道。
“無論是誰來建立它都會賺大錢?!爆斃锬卫谠L談中談到。沒有人會相信構建如此龐大的系統(tǒng)會不收取高昂的費用,而這也部分抵消了在成本節(jié)約上帶來的優(yōu)勢。
他列舉了一個法人實體識別的例子。在代表不同公司的兩個人通過電話完成一筆交易之后,很難去準確地識別要進行貨物交換的法人實體。銀行傾向于開設眾多的分支機構,通過它們去進行資產管控,因此,后臺部門在識別法人實體這一技術環(huán)節(jié)上已經被困擾了很多年,瑪里奈利說道。
繼2008年金融危機后,金融穩(wěn)定理事會和其他政府機構強制銀行去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法人實體標識符基金會,一個共享的、連接金融服務組織的法人實體數據庫,并以此來規(guī)范結算市場的秩序并消除錯誤。其總部設在瑞士,作為一家公共服務機構運行。
“銀行都不希望有其他人獲得這種自然壟斷的地位,因此,監(jiān)管機構不得不去進行干預,”瑪里奈利說。“銀行永遠不會自發(fā)地去打破既得的自然壟斷地位。”
瑪里奈利認為分布式總賬或許會面臨類似的命運,即區(qū)塊鏈技術最終只有銀行才能掌握并擅長使用。其他高層人士,無論是私營組織還是公共部門,也都表達過類似的擔憂。倫敦證券交易集團CEO羅睿鐸(Xavier Rolet)在3月7日說到,區(qū)塊鏈技術的難點在于控制它,并且決定由誰來實際上去運行它。與此同時,德國聯(lián)邦金融監(jiān)管局在3月1日聲稱,盡管該項技術具備在金融市場上去建立一項新的標準的潛力,但是如果缺少一個集中式的監(jiān)管機構去對交易行為進行監(jiān)管和規(guī)范,很有可能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
二、對速度的需求
另外一個問題是結束交易的速度快慢。共享的分布式數據庫的一個優(yōu)勢在于能夠消除運行中斷帶來的危險,因為當有數據更新的時候,總賬在所有鏈條的塊點上自動進行自我更新。
“你可以從一個單一的副本中復制市場的整體機構……總會有某個人,在某個地方保持在線并持續(xù)運行。”瑪里奈利說。但是區(qū)塊鏈的這種特性與當前的交易系統(tǒng)相比顯得極其緩慢。
“區(qū)塊鏈的執(zhí)行問題在于其速度,”班尼斯特(Bannister)說,“它需要大約10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去最終批準一筆交易”。
相比于一個對等的點對點之間的交換,同一時刻在多個數據庫中復制一批信息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尤其是當整個銀行業(yè)要在全球范圍內完成這個操作過程的時候,這會帶來更大的麻煩。這意味著,班尼斯特說,區(qū)塊鏈處理太慢而不能應付前臺的操作,例如高頻交易,每秒要完成成千上萬筆交易。交互鏈中的所有成員需要在交易生效之前去進行確認,但是這就需要時間?!斑@在世界貿易中是不會被接受的”。
此外在某些情況下,速度問題也許存在于需要多個交互鏈的復雜場景中。比如,在外匯交易的場景中,交易在基于所謂的支付對支付(payment-versus-payment)系統(tǒng)中是交易雙方是向相互相反的方向進行移動,但是區(qū)塊鏈的架構設計是處理單向的移動,因此這就有可能需要多條交互鏈,但是這樣就會額外增加對時間限制的要求。
三、安全性
班尼斯特同時還提醒說必須要解決安全性上的挑戰(zhàn)。因為在高度交互鏈接的區(qū)塊鏈系統(tǒng)中,任何一個脆弱的切入點都會危及到整個結構,并且,目前還沒有一個高級別的加密算法可供利用。而在區(qū)塊鏈被廣泛應用之前,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
“它編碼,但是不加密,”他說到,“關鍵在于,如果你在它的交互系統(tǒng)中進行分享,比如IBM的Hyperledger項目,或者比如由R3和42家投資銀行聯(lián)合開展的項目,所有人要做的就是去找代碼本,就好像總會有人試圖去攻擊它們,就像他們攻擊當前的銀行系統(tǒng)的方式一樣?!?/p>
Credits公司(一家區(qū)塊鏈技術的初創(chuàng)公司,該公司聲稱已經在公共部門部署了第一套分布式總賬)的CEO和創(chuàng)始人尼克·威廉姆森(Nick Williamson),3月3日在倫敦金融貿易會議上說到,目前還沒有針對金融機構研發(fā)出一套足夠強大的安全保護技術。并且,馬克·卡尼(Mark Carney),英格蘭銀行行長兼金融穩(wěn)定委員會主席,在2月份表示,金融穩(wěn)定委員會正在評估新興的金融革新技術比如區(qū)塊鏈對金融穩(wěn)定性的潛在影響。
至少目前,在區(qū)塊鏈被不斷炒作的市場氛圍中,許多觀察者還是持有觀望的態(tài)度。
“很多人都聲稱已經在生產中進行了部署,但是這些生產環(huán)境的規(guī)模都是非常的小,甚至在結算領域中,在2年或3年內不會進行投產。”班尼斯特預測認為。
區(qū)塊鏈技術確實存在價值,但卻不像當下被炒作宣稱的那樣,還有諸多的問題亟需解決。(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作者簡介:李群,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方向:互聯(lián)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