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科宏 周高琴
?
以“成果為本”引導學習應為地方高校普通話教學的重心
——以廣東嘉應學院的本科教學為例
◎譚科宏周高琴
“成果為本”的教育理論在高校教學實踐中有較強的應用價值,本文探討“成果為本”的教育理論在普通話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提出明確具體學習成果目標應為地方高校普通話教學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即提高明確學習成果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教學設計當中的比重,并以之為導向,增強大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提升普通話實際水平和測試成績的目的。普通話是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推廣的國家通用語言,對統(tǒng)一語言標準,消除地方隔閡有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普通話更是當前各級教育當中的通用語,是教師們需要掌握的一項最基本的教學技能,而專門的普通話課程要到高校才會開展,因此這是師范類院校在培養(yǎng)學生和進行教育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地方高校,因為本省生源占有較大比重,普通話基礎普遍薄弱,許多學生的地方口音非常濃厚,而且因為大多數(shù)同學相互之間能用更為熟悉的方言進行溝通,偏安一隅,對普通話學習也不重視,在推普工作中每每成為拖后腿的存在,同時也不利于這部分學生畢業(yè)之后融入社會的進程,這個情況應該引起高校普通話教學從業(yè)人員的重視。
成果為本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這一教學理論性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其核心人物Spady認為:成果為本的教育關注教學系統(tǒng)的每個組成部分,其目標是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學習獲取成功。一般來說,基于成果為本的教育教學是由預期成果設立、成果實現(xiàn)和成果評估這三部分有序組成。在地方高校的普通話教育中,明確學習成果目標這個部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筆者在廣東省從高校事普通話教學工作十年,擔任普通話測試員工作八年,在平時教學交流中發(fā)現(xiàn),各位普通話老師對教學的側重點都有著自己獨立的見解,大部分老師都能夠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從教學和測試的角度總結經驗,從而獲取最好的教學效果,這些做法都很正確。但是在與學生和普通話測試考生的溝通當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有很多學生的感覺是“被上普通話課”,除了知道跟其他學科一樣需要通過期末考試獲取學分之外,他們并不知道開設這門課程的實際意義究竟在哪里,學好了能夠怎么樣,學不好又有什么后果,即使是教學的老師也把重點放在課程內容上,而極少在課堂上談“學習成果”這個問題。誠然,對于其它的一些非專業(yè)課程,也許你不知道學習成果的意義所在,只要能夠吸收老師所教的知識,通過期末考試獲取學分也就可以了,但普通話教學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為它是以參加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后獲得的證書作為評判的標準,而并非真的像大多數(shù)普通話宣傳標語上說的“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且,普通話這門課程在大多數(shù)高校都屬于選修課,課時量非常有限,僅僅在課堂上吸取老師所講是不夠的,大量的課外練習才是考取普通話證書的最有力保障,但是課外練習是需要主動性的,大學的性質決定了普通話教師不可能布置大量的課外練習讓學生當做任務去完成,因此讓學生明白獲取普通話學習成果的重要性就成為了他們課外進行普通話練習的主要動力來源。
從高校普通話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有些普通話老師也會跟學生談到學習目標,但僅僅是較為模糊或是籠統(tǒng)的概括,例如“更好的溝通”、“方便交流”、“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等等,部分老師也會具體介紹普通話測試的情況,但都是在普通話課程即將結束時叮囑以后測試的注意事項時才提及,這時離測試已經很近了,導致之前的練習都存在比較盲目的情況。近期筆者參加了一位香港教育專家的講座,講的是“成果為本”理論在教學當中的一些運用,其中有些說法與筆者長期以來內心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筆者結合“成果為本”理論,再總結同行精英以及自己的教學經驗設計了一些教學步驟,在普通話教學中將確保學生明確具體學習成果目標放在教學首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中進行實踐,在每一個專業(yè)的學生中選取兩個人數(shù)基本相等的班級,其中一個班直接按照傳統(tǒng)方式,在簡要介紹普通話測試后直接切入語音教學,而另一個班級則花較多的課堂時間,將明確目標放在教學首環(huán),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目標明晰化——普通話測試有些什么樣的等級證書?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謀攻篇》
在普通話教學中引入“成果為本”理念,最開始是要讓受教育者知道自己可能獲取的成果類型究竟有哪些。新生從高中升入高校,新的生活展現(xiàn)在眼前,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在他們面前擺滿了很多的未知,普通話測試正是其中的一項,十年的普通話教學生涯,筆者曾給超過一萬名學生傳授過學習普通話的方法與經驗。在每一個班開展教學工作之前,筆者都會讓他們先談談自己對普通話測試的認識,絕大多數(shù)學生顯得很茫然,表示從未聽說過這個測試,即使有極少數(shù)同學聽說過,也僅僅是聞其名而已,連普通話測試中最基本的分級都弄不清楚,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首先給學生們解除這個疑惑。筆者每次接觸到一個新的班級,開始進行普通話教學之前,都會給他們進行如下的介紹:大學普通話測試,是半年一度的國家級等級測試,測試后根據(jù)所得分數(shù)頒發(fā)《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是一個人普通話水平高低的憑證。目前的普通話證書分為三級六等,各自的等級名稱和對應的分數(shù)段分別是:三級乙等——60分到69.9分,三級甲等——70分到79.9分,二級乙等——80分到86.9分,二級甲等——87分到91.9分,一級乙等——92分到96.9分,一級甲等——97分到100分。其中二級乙等為對普通話有要求的相關行業(yè)的最低準入等級,也就是學生們心目當中普通話測試的“及格線”,而某些特殊專業(yè)例如主持人、電臺DJ、講解員、話務員等等又有特殊的要求,講到這里的時候,同學們對普通話的分級就有了一個具體的印象。
目標鎖定——我究竟要沖擊哪個等級?
人生的真正歡樂是致力于一個自己認為是偉大的目標?!挷{
“成果為本”普通話教育的第二環(huán)——在可以獲得的諸多成果中,鎖定自己能力范圍內能獲取的最大成果。第一環(huán)節(jié)過后,學習者們把普通話的六個等級證書都認清了,接下來要引導拿下其中最適合自己的一個。當普通話的分級明確之后,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首先就把自己的目標放在了“行業(yè)最低準入等級”的二級乙等,這時,我們要做的是先讓他們弄清楚什么樣的普通話表現(xiàn)就是二級乙等的水平,畢竟有的學生尤其是理科生對80分這個分數(shù)心里還有些發(fā)怵,因為他們平時接觸到的理科考試多是客觀題,分數(shù)普遍不高。首先可以給他們介紹普通話測試大綱上的描述:“朗讀和自由交談時,個別調值不準,聲韻母發(fā)音有不到位現(xiàn)象。難點音較多(平翹舌音、前后鼻尾音、邊鼻音、fu - hu 、 z - zh -j 送氣不送氣、i- ü不分、保留濁塞音、濁塞擦音、丟介音、復韻母單音化等),失誤較多。方言語調不明顯,有使用方言詞、方言語法的情況。測試總失分率在20%以內?!比缓笤俨シ乓欢斡啥壱业瓤忌瓿傻目荚囦浺簦瑢W們就會對二級乙等有了一個的直觀的印象。接下來我們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有一些普通話底子比較好的同學,他們不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直接裸裝上陣就能考取二級乙等,如果他們目標僅止于此,最終必定會出現(xiàn)懈怠的情況,這不但影響他們自己的測試成績,甚至對整個班的測試都有不良影響,因為這一批基礎較好的同學是帶動全班普通話進步的主要力量和正面典型,那么我們要怎樣鼓勵他們去爭取更高的等級?筆者采用的辦法是將普通話等級直接與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將來的就業(yè)和待遇掛上鉤。筆者在就業(yè)指導中心和某些從事人事招聘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二級乙等是師范類和公共服務行業(yè)的最低準入等級,但是由于要求很低,因此絕大多數(shù)畢業(yè)生都持有二級乙等證書,而目前的就業(yè)形勢之緊張大家有目共睹,因此現(xiàn)在在一些比較搶手的崗位上出現(xiàn)了“二級甲等優(yōu)先”的現(xiàn)象,而本校的畢業(yè)生在崗位競爭中也有因持有二級甲等證書擊敗持有二級乙等證書的名校畢業(yè)生的實例,而這次擊敗的直接結果就是普通話成績好的這位同學獲得了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待遇、更寬闊的晉升途徑、更美好的人生前景,將這個例子給學生們講述一遍,幾乎每個班級都會有很多學生當場表示希望考取二級甲等甚至一級乙等證書,而基礎較好的同學更是摩拳擦掌,因此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這時候,再給他們具體講解一下大綱上關于二級甲等和一級乙等水平的描述,學生們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障礙分析——我要如何攻克測試的難關?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袪査固?。
“成果為本”普通話教學最關鍵的一步——圍繞成果目標設定計劃,堅決執(zhí)行。學習者們開始明白要沖擊哪個等級了,接下來,帶他們總結前人經驗,規(guī)劃學習進程,破除一切障礙,最終拿下它。當學生心中出現(xiàn)了具體的目標之后,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結合歷屆考生沖級失敗的原因,給他們分析普通話測試中的題型,指出每一個題型所需要考查的能力,并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弱點分析自己可能出現(xiàn)的失分點,這樣在日后的自主練習當中就能夠做到先后有序、重點突出。
第一題:讀單音節(jié)字,分值為10分,共考查100個字,每個字0.1分。
這一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發(fā)音咬字能力,所列的字均為常用字,無生僻字。這一題想要拿到高分重點在于細心,首先不要粗心大意,張冠李戴,把這個字看錯成那個字,其次是對自己發(fā)音中的弱點進行強化訓練,避免大面積失分。例如筆者所教授的學生大多數(shù)為廣東省的學生,此時筆者就會大概指出廣東省三大方言區(qū)的考生容易犯的錯誤,例如客家話區(qū)的舌面前音、撮口音,閩語區(qū)的平翹舌音、鼻韻母,白話區(qū)的舌尖音和輕聲等等,并且輔以實際的舉例,這樣學生們的第一印象當中就有了以后分類發(fā)音學習當中的側重點,對他們規(guī)避第一題的扣分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題:讀雙音節(jié)詞語,分值為20分,共考查50個詞,攻擊100個字,每個字0.2分,每個詞0.4分。
這一題在第一題的基礎上主要是增加了變調、輕聲和兒化的考點,而這三個考點恰恰是南方同學的弱點,此時應給學生指出變調、輕聲和兒化在歷屆考試中對南方同學造成的麻煩,最好是用模仿的方式舉例說明,例如南方同學在北方的食堂或者飯館中由于不會使用兒化音鬧的笑話:“阿姨,給我來一份臘味飯,要大糞的?。ù蠓輧旱模备鶕?jù)筆者的經驗,舉例的結果往往是引發(fā)哄堂大笑,讓學生在笑聲中記住這三個要點,讓他們在今后的練習中引起重視。
第三題,朗讀400字短文一篇,分值為30分。
這一題的綜合要求相對比較高,除了像前兩題一樣對發(fā)音咬字要求比較準確外,還要求有一定的朗讀技巧。這里會讓考生們出現(xiàn)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現(xiàn)在的普通話測試,我們面對的是電腦,到底要不要帶著豐富的感情色彩去朗讀?關于這個問題,筆者特意請教了參與研發(fā)普通話測試平臺的楊工程師,根據(jù)楊工程師的描述和筆者的實踐經驗,這一題首先需要保證的是流暢度,非正常停頓是最容易被扣分的關鍵點之一,這就要求考生對要朗讀的文章非常的熟練,因此,平時多對朗讀短文的題庫進行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保證了流暢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適度地把握感情色彩的運用,因為是電腦打分的緣故,因此極其強烈的朗讀感情介入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會產生反效果,所以我們只需要簡單的根據(jù)文字內容將感情色彩分為三個種類就可以了:1、正面感情色彩,包括喜悅、歡樂、輕松等等。2、負面感情色彩,包括悲傷、沉痛、緬懷等等。3、中性感情色彩:包括陳述、說明、列舉等等。其中,正面的感情色彩采用語速稍快、語調稍高的朗讀方式,負面的感情色彩則采用語速稍慢、語調稍低的朗讀方式,中性的感情色彩則語速語調都較為平淡,這樣的處理簡單易懂,而且又足以在普通話測試的第三題過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四題,命題說話,說滿三分鐘,分值為40分。
最后這一題是普通話測試中公認最難的一題,分值是最高的,也是最容易拉開考生差距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題直接決定著考生最后能夠獲取的普通話等級。根據(jù)筆者經驗,這一題考生主要會遇到的問題有說不夠時間、詞匯語法錯誤、邏輯混亂等等。很多考生對自己的說話語速并沒有直觀的認識,不知道自己三分鐘需要連續(xù)講多少個字。根據(jù)我們在測試當中的記錄,南方考生一分鐘大約能講180-200個字,考試的時候因為緊張的緣故,這個數(shù)值會上升到200-220個字左右,,也就是說,支撐3分鐘的連續(xù)說話大約需要650-700字左右,根據(jù)每個人說話語速的習慣不同,這個數(shù)字會有一定的上下浮動,不過相去不遠,了解了這一情況會對考生第四題的備戰(zhàn)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還有些考生,本身口語表達能力偏弱,即使知道要講多少字還是會在考試過程當中出現(xiàn)突然無話可說、語無倫次等現(xiàn)象,對于這類考生,筆者的建議是不管應對哪一個題目,都將表達內容往一個具體的事件上面去延伸,因為幾乎所有的學生對于記敘文的文體都是最為熟悉的,口語表達也一樣。在一個簡短的扣題之后,就引入具體的事件,按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六要素來進行講述,就可以有效避免以上情況的發(fā)生,一個事件不夠就講兩個,直到講夠三分種為止,事件可以是自己經歷的,可以是聽來的,也可以是電視上看來的等等,只要不跑題,都是沒有問題的,凡是掌握了這個方法的考生都表示感覺第四的難度大大降低了。
在正式的普通話教學之前進行以上三個步驟的詳細講解,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普通話測試的感覺都從一個虛無縹緲、非常高大上的東西,變成了一個身邊實實在在的、很接地氣的普通考試,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他們就可以很有目標、很有針對性的進行普通話學習,達到學習效率最大化的目的,對提高普通話水平和考取好的測試成績都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筆者在過去一年的普通話課堂教學中對目標班級認真貫徹了以上幾個步驟,究竟效果如何,筆者這里記錄了一組數(shù)據(jù),我們來看看在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后,成果為本理論引導下的目標班級與作為參照的普通班級對比的情況:
班級/專業(yè) 總人數(shù) 優(yōu)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中 等70分以 上合 格60分 以上差 評60 分以 下 平均分 對比中文1 54 12 40 2 0 0 87.2 占優(yōu)中文2 52 9 33 10 0 0 84.6政法1 49 6 33 9 1 0 84.1 占優(yōu)政法2 49 6 29 10 4 0 83.0物理1 42 2 21 14 5 0 81.2 占優(yōu)物理2 43 1 17 18 7 0 78.5外語1 39 7 25 7 0 0 85.4 占優(yōu)外語2 41 6 26 9 0 0 84.9體育1 35 1 12 13 9 0 76.7 占優(yōu)體育2 35 0 9 13 13 0 72.6音樂1 30 2 17 10 1 0 81.7 占優(yōu)音樂2 29 2 15 6 6 0 80.3數(shù)學1 48 0 30 15 3 0 82.2 占優(yōu)數(shù)學2 49 1 22 15 11 0 78.1選修1 90 12 53 24 1 0 82.9 占優(yōu)選修2 90 7 49 32 2 0 81.2
以上樣表為筆者所收集的對比數(shù)據(jù),單位是學校的自然班,其中編號為1的班級是把上文中提到的明確目標環(huán)節(jié)加到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前的,而標號為2的班級是直接進入普通話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這里的樣本包括了7個專業(yè),有文科、理科,也有藝體類,其中的選修班指的是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的網上選課班級,學生隨機來自于全校18個專業(yè)的學生。本校為地方類普通高等院校,學生主要來源于廣東省三大方言區(qū),也有少量來自廣西、福建、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能比較客觀的反映南方學區(qū)學生在本校普通話學習的情況,各地地方高校與嘉應學院的情況大同小異,都有大量來自當?shù)胤窖詤^(qū)的學生,普通話認知處于模糊階段,與方言相比又處于弱勢地位,因此該方法對各地地方高校學校的學生提高普通話學習效率和最終測試成績同樣有效。
從上表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編號1的班級在全班平均分這項數(shù)據(jù)對比中明顯優(yōu)于編號2的班級,而在優(yōu)秀人數(shù)、良好人數(shù)兩項數(shù)據(jù)上,總體來看也是標號為1的班級占優(yōu),所以說,雖然各個專業(yè)因為自己本身的基礎不同、學習氛圍的不同導致普通話成績呈現(xiàn)出差距,但在專業(yè)內進行對比時,明確學習目標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各專業(yè)的學生的普通話學習都明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小結:
窗體頂端
成果為本教育(OBE)的含義是在一個教育系統(tǒng)中,任何事情都應該圍繞著使所有學生在整個學習體驗結束時能夠成功的完成一些必須完成的事情。這意味著教育開始的時候應該有一個清晰地規(guī)劃,即為了學生能夠成功完成這些事情,需要確定什么才是重要的;然后據(jù)此組織課程、教學,并通過評估以確信產生這樣的學習成果。這一理論在引入到普通話教學中,尤其是地方學區(qū)的普通話教學中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讓學生知道自己學這門課程究竟是要做什么,然后引導他們思考要面對什么樣的測試,測試包括哪些環(huán)節(jié)和題型,在測試中要取得什么樣的成績,最后告訴他們這樣的成績又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實惠,這個過程能讓學生對這一系列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再將知識點的講解與測試環(huán)節(jié)相扣,哪一個知識點能夠為測試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直接帶來提升,要如何練習才能做到,這樣的話,學習成果的認知將貫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始終能夠將現(xiàn)在的學習和練習與今后獲取的學習成果掛鉤,從而在整個相對漫長教學過程中保持持續(xù)的動力和激情,這對提高學生的普通話學習效率、提高普通話自學能力和普通話測試成績具有非常正面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欣橋.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實用手冊(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毛世楨.從PSC重新審視普通話[A].首屆全國普通話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3]蘇丹;方平;趙宏弢.自我效能感與普通話測試的相關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02).
[4]楊荷泉;夏玉紅.從師范院校普通話測試看地方高校普通話培訓與推廣——以浙江師范大學和浙江省為例[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4).
(譚科宏 周高琴 廣東梅州嘉應學院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