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梅
發(fā)現自己被人“拉黑”往往很偶然。
那天的聚會上,遇到許久不見的一個姑娘。你們親切地打招呼,訴說真不該這么久不見的遺憾。以前有那么熟嗎?起碼共事過,還曾一起出游。在往返的漫長航班上,如此真實地吐露過心聲:對老板的不滿、同事的八卦、兒時的經歷、父母的近況,以及愛情故事……然后,就是微信朋友圈里的送花點贊逗趣與關懷。
聚會結束后,很快就看到她在你的朋友圈里留言,回應你對某件事的感慨。突然想,有些日子沒見這姑娘了。當你搜索她的朋友圈,找到的不是她的行蹤,而是驚覺自己被屏蔽了。頓時驚詫、憤怒還有不甘。于是不假思索地在設置里選擇了“不讓她看我的朋友圈”。憑什么?。?/p>
屏蔽你的人可能不只這姑娘。而你在選擇不讓一些人看你的朋友圈時,也沒有介意別人知道“真相”時的不滿。當你通過一個人“成為朋友”的請求時,已經將自己在朋友圈里的生活向對方開放,再費心地做各種區(qū)分設置,純屬多余。
是的,你會說朋友圈早就不是“朋友”的圈子了,你不能拒絕領導,不能拒絕客戶,不能拒絕各種社會關系的加入,不能……所以只好將他們分門別類。某天的早上,我在朋友圈里發(fā)微信說,如此好的天氣真不適合上班,結果,一進辦公室就被領導調侃:你不是不打算上班的么?你當然不想讓一些人知道你提前下班看電影去了,或者對某項工作的抱怨,或者比較私密的個人事件,所以你會選擇屏蔽一些人,有些時候甚至是直接拉黑,這沒錯。不過,我想討論的是:如果你被別人拉黑了,怎么辦?
拉黑別人和被人拉黑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不然,也不會經常有那種“看看誰把你拉黑”的無聊測試。你敢說你沒有收到過這樣的測試信息?其實我倒是很欣賞那種直接拉黑的坦蕩,明明白白拒絕對方,直截了當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干脆利落。
我們是不是挺怕被別人拒絕呢?拉黑或者不讓你看朋友圈,都是大眾社交中的拒絕方式,有人不以為意,有人憤而反擊,有人暗自思量……可是,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鼙痪芙^?為什么一定要出現于他人的生活中?
年輕人說,我們這一代,想分手取關就行了。再也不用惡狠狠地說“絕交”了,取關拉黑就好。
從前的慢,讓一切有了回味和沉淀的時間。在這樣的網絡時代里,我們逼著別人,同時也被別人逼著做出快速反應。距離不是問題,時間也不是問題,哪怕海角天涯,微信也能將你的關切他的問候瞬間傳達。以至于一些時候,來不及細想,沒辦法回避,在速來速去速戰(zhàn)速決的回應中,你真的想好了嗎?時常,我的腦子里會出現武林高手對決時的刀光劍影,還有圍棋大師下快棋時的落子紛飛。他們可是偶然為之,我們卻要時刻準備出手或接招,你可以說信息和表達已經碎片化,可我們的情感,我們的生活,也要隨之碎片化么?
有沒有想過,我們在手機在鍵盤上的指尖飛舞,在朋友圈里的進進出出,可能都是為了刷存在感。我們要證明自己與別人相關,擔心一件事眾所周知而你卻毫不知情,可這種“存在”多半只是一廂情愿。對于他人的生活而言,10個旁觀者和100個旁觀者,沒有多大差別。
你也許會說,真正有差別的是兩個人的生活。的確,愛人之間,另一個的存在至關重要。而即便在這樣的“不可或缺”中,你或者TA,依然在一些時候需要對方缺席。
與初戀女友一見鐘情,結婚生子,幾乎算是罕見的完美愛情。可浪漫故事的男主角,每晚安頓好妻子和兒子,獨自回到書房時,卻感覺自己像困獸一樣,恨不能拼盡全力沖破鐵籠。
不是不夠愛,也不是生活不好。而是,當個人空間被不停擠壓變得越來越狹窄逼仄時,會本能地恐懼,進而奮起抗爭。我不知道,有多少生活于幸福中的夫妻,渴望一個獨自存在的空間?
“如果一個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內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個人獨自去做。”——在理查德·耶茨有關婚姻的小說《革命之路》里,我記住了這句話。
是的,一些時候,你不需要他人的存在,別人也會理所當然地屏蔽你。真正的親密關系,不在于你們有多近,而在于你們有多遠;真正的存在,是消失之后留下的空間。至近至遠東西,至親至疏夫妻。
至于朋友圈,拉黑就拉黑唄,多大個事?日漸增多的“朋友”里,少幾個又如何?(摘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