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善杰
在這種人際關系下的日常生活,才是人類理想的生活世界。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到福建培田出差。一下車,就被眼前坐落于綠水青山之間、雖面積很小卻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村落給極大地震住了。因為,它美得像一處世外桃源,古得讓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一種遙遠的文化與傳統。
幾天的行程一晃而過,盡管對這里的人、風景、歷史與文化很留戀,但打道回府的日子到了。于是,收拾行李,來到機場。
機場就在縣城的郊外。這算是我至今所見到的面積最小的機場了,屬軍民合用性質。到達機場后,發(fā)現離飛機起飛還有半天時間,就想去縣城看看。
在機場門口等了大約20分鐘,既沒有公交車也沒有出租車經過,我有些著急了。正在這時,從機場里面的停車場里開出來一輛轎車,突然在我的身邊停了下來,搖下車窗后,司機對我說:“我捎您一段路吧?”我驚訝地說:“您方便嗎?”我話音還沒落,她已做了個招呼我上車的手勢,我也就沒再猶豫地上了車。
這時,我發(fā)現她身穿機場的制服,猜想她應是這里的工作人員了。當我說“謝謝”時,她說:“我們這兒是一個小地方,機場附近車少,出行不便。我捎你一段路,很方便,就不要客氣了?!蔽翌H為感慨地說:“當今社會,一般來說,人們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冷漠的,基本上會奉行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生哲學,您怎么就愿意主動幫我呢?我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就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她平和地說:“我們是小地方的人。在我們這種小地方,大家都是樂意幫助別人的,尤其是對出門在外的陌生人。俗話說,出門靠朋友嘛。我出遠門時,也曾得到過別人的幫助?!蔽业哪樴У匾幌录t了,似乎被她揪出了我這個生活在所謂的大城市里的人內心深處掩藏著的那個“小”來。
其實,冷漠本身就是一種小吧,而我竟還如此問她一個在我的生活世界里也許足以讓我感到吃驚困惑,但在她的生活世界里卻被認為是一種人之常情或習以為常的小事的問題,也就更顯得小了。
我趕緊轉移話題:“你們這地方環(huán)境真美、真好,人也好?!彼f:“我們這里,現在已與過去有所不同了,并不閉塞和落后,其實在這種小地方生活也很方便,歡迎你以后有時間再來時多待一些日子吧?!蔽遗沃鴷r間過得再快一些,免得“人在囧途”時間長了真太囧。
也還真多虧這地方不大,沒來得及再多聊,我們已到了縣城。下車時,我壓根兒就不敢給她提付車費的事,她捎帶我走這一程,不是在做什么黑車生意,我不能用錢來玷污她的助人為樂或幫人之危。否則,得到的很可能是自取其辱,那可比我剛才被揪出“小”來時要囧一萬倍。
在車上時,我還在包里搜到了最后一張名片,很想給她并告訴她,等以后她有機會到上海時,我請她吃飯,以示感謝。但我試了幾次,都沒有勇氣把名片掏出來。因為,我似乎已明白:她幫我這件事,可能在她的生活世界中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行為,是比較簡單的事情。所以,我不能用一種還在遙遠處的物質回報的許諾來對待她。于是,我只小聲地說了一句“太感謝您了”,就一溜煙似地下了車,而她也只是簡單地報以一個微笑和附以一句“再見”。
望著遠去的車子的背影,我駐留在原地許久,內心頗不平靜。在我的生活經驗里,常常的情況是,當別人幫助了我,無論我是主動請別人幫忙的,還是在我需要時別人主動幫我的,事后我都會唯恐欠下別人的哪怕是一點兒的人情,一定要找機會請他們好好吃個飯,來以示感謝,覺得這樣,似乎就能還清別人的人情了;否則,內心就會很不安與虧欠。
而這次被搭車這件事卻明顯不同于我此前的日常生活經驗,我無法用一種物質回報的方式來求得自己的心安,只能永存一種內心的感激,也愿意深藏一份感動與不安。
這里多山,整個縣城被群山環(huán)繞。我不知不覺走到了山腳下,被那里的自然美景給吸引住了,于是沿著山路繼續(xù)向上走,走著走著,忽然發(fā)現,我已迷了路,只能趕緊往回返。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走到一條小路邊。這時,夜幕已降臨,遠近的地方,只有我一個人,不僅看不清遠方,也看不清附近了,我不敢再亂走,只能待在原地等待有人或車來。
在焦躁和恐懼中,時間過去了半個多小時,忽然一輛三輪車遠遠地駛來,我趕緊跑上前去招手。三輪車停了下來,我借著昏暗的車燈,看了一下車主:滿臉的皺紋,應是一個50多歲的老人。他這時已看出了我的驚慌,就瞅了一眼我的背包說:“第一次來這里吧,天都這么黑了,怎么還在這種沒人的地方?”我把迷路的經過和要趕時間去機場的事簡單說了一下。他聽后,二話沒說,一下子把我拉上了車。我感覺,他的手比樹皮還要粗糙。
路上,我們攀談起來,他原來是在附近山地里種紅薯和花生的,這個地方的特產主要就這兩種作物,盛產各種顏色的薯類和各種大小的花生。后來,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身體不大好了,也不能上山干重活了,于是就開始當起了一個三輪車車夫,靠每天在車站或機場周圍拉客為生。清早出門,天黑才回家,日子過得并不富裕,但自己和家人沒有更多的物質追求,因此對這樣的日子也算知足甚至滿意。
他剛才已是在收車回家的路上,但得知我迷路了還要趕時間后,就立刻決定先送我到機場的,雖然去機場的方向與去他家的方向完全相反。我一路說了很多感謝的話,他只回了我一句:“出門在外,誰沒個困難啊?!?/p>
到了機場門口,我從兜里掏出二十元錢給他,他只收了一張十元的,接著又從自己的兜里取出五元來給我。我怎么都不要,他說:“白天我跑這個路程,就是這個價。我們這小地方,車費低?!?/p>
當我再爭執(zhí)著說“可這是晚上了啊”之類的話時,他就催促我說:“那你就別多說了,趕快進機場吧,我也要趕緊回家吃飯了。”我無話可說,只有收下找零,然后沉默了一下,緊緊握住他那溫暖而有力的手,接著,在夜色中目送他遠去的老弱的背影。
飛機離停止換登機牌只有十多分鐘了,我慌慌張張地去排隊,背包不小心碰了一個穿西裝的人,他惡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如劃壞了我的西裝,你是要賠的。”從他夾帶方言口音的普通話里,我知道他和我都生活在上海。
一時間,內心五味雜陳起來,為自己要離開這個讓我感到身心放松的地方而回到自己從前的世界,那種緊張而又處處小心的生活狀態(tài),也為離開在這里我已經遇到的和還沒來得及遇到的善良而淳樸的人們。
我的工作單位和家,都在上海。往常,離開的時間長了,我都是很盼著回去的。然而這次,我卻是如此地不愿意回去了。
大概,我回到所在的大地方,僅僅是為了工作,也許并不是為了生活。而自己內心需要和向往的生活,應該不是在那個大城市的,或說不像那個大城市里的那種樣子的。這樣的想法,應該不僅我一個人有,一些從農村進城工作的年輕人似乎都有。這種小地方的生活,才是我理想中的“人”的生活,因為這個小地方的人際關系是和諧而友好的,不像一些大地方,到處充滿了無情和冷漠。
那么,大城市為什么就缺乏這種溫暖的人際關系呢?反省我自己,感覺我與人相處,就做不到像在機場工作的姑娘那樣熱情和三輪車老人這么俠義。而在大城市或說大地方,往往缺乏一個讓人感覺從容也讓人感到值得信任的人際交往的環(huán)境。
因為,在大地方,人們常常忙忙碌碌地工作,緊緊張張地生活,在充滿激烈競爭的環(huán)境里,多年下來,也就變得日漸冷漠,學會了明哲保身,在與人相處尤其是面對陌生人時,常常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被騙或惹上意想不到的麻煩。
當看到一些關于老人摔倒了而路人不敢扶的報道時,我的內心都是極度沖突的,既有對冷漠路人的不滿,也對他們同情的理解。常常想,如換做自己,也并不見得就會做得比別人好。但是,類似老人摔倒了的事情,如果是發(fā)生在這個小地方,我敢說,結果肯定是會與大地方的不一樣。
之所以結果會不同,其實,也許主要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環(huán)境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因為,人是有社會屬性的,是會受到環(huán)境塑造和影響的,同時也被文化所熏陶的。自古以來就有“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的說法,看看今天城市里大多數年輕人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艱辛,似乎應該對冷漠或明哲保身等做法在現實層面上有一絲同情的理解。處在消費社會里的大地方的人,欲望的潘多拉盒子,在最近20年里,已被無限地打開了,伴隨著資源日漸變得緊張,房價漲得讓普通人尤其是青年人高不可見,人的熱情、善良、謙讓與互助也就在現實的重重重壓之下,迅速地減少甚至消逝了。
比起大地方,這個小地方的人際關系和日常生活,在我看來,才是一種正常的“人”的生活,也是人應該向往的一種理想的生活世界。
就此而言,這里的人,不是“小地方”的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地方”的人,因為,他們的內心和文化都是無窮大的。那么,是什么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小地方的人的呢?又是什么讓他們覺得這個地方“小”呢?難道僅僅是地理的因素嗎?
“小地方”和“大地方”,本來只是一個地理和空間的概念,不知是從什么時候起,具備了價值和差序之別。當下社會,是一種極端扭曲了的世俗世界,因此,一般意義上所說的所謂的“小地方”,往往成了“土”和“農村”的代名詞,也因此而就成了“愚昧”、“落后”的象征;而所謂的“大地方”,也就往往成了“現代”、“大城市”或“都市”的代名詞,同時成了“文明”、“先進”、“時髦”的符號。
同樣的邏輯,“小地方的人”和“大地方的人”原本也應該只是一個有關地理和空間的表述,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有了等級或身份上的差別?在現實生活中,“小地方的人”常常被指稱是沒有見過大世面的人;而“大地方的人”,往往也就成了對有文化和有見識的人的指稱。于是,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被當作“小地方的人”來看待,也不會自稱是“小地方的人”。
然而,帶我一段路的那個人,在自然地說自己是“小地方的人”時,應該是沒有帶著知識和現實中的這種等級差別意識的。因為,從她的語氣里,我絲毫聽不出有任何的價值判斷。當她說“小地方”時,既沒有自豪,也沒有自卑,只是脫口而出。她說的“小”,應該僅僅是空間與地理意義上的,而不是日常生活與文化意義上的,與一般意義上的有所不同。
在我看來,她這樣的“小地方的人”,是保持了美好天性、心理沒有被扭曲、人格也沒有被“異化”的人。也正是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理想的人,也是當今社會最缺少的人。
同時,我所見證的這種小地方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準確地說是陌生人之間的關系,是對傳統的熟人社會里的人際關系和充滿了大城市病的人際關系的一種雙重超越,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的人際關系。在這種人際關系下的日常生活,才是人類理想的生活世界。在此,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熱情、信任與互助,充分詮釋著人的社會屬性中的積極和正面的部分。
那么,當下生活在大地方的人,很多是羨慕這種小地方的人的人際關系和生活世界的,因為在這種小地方的環(huán)境里,不會遭遇在大地方所存在的那種人的內心的冷漠、精神的扭曲與人格的異化。
也許,現在應是到了,人們要反思到底是城市讓人的生活更美好,還是鄉(xiāng)村讓人的生活更美好的時候了。至少應到了,不應再是舉全社會人與資本之力,一味地扶持和無限地“喂養(yǎng)”大城市畸形發(fā)展下去的時候了。而發(fā)現“小地方”的意義,才會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