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秀
女人用慣了高級名牌的化妝品,就好比吸毒,上癮。所以,有些女人不大敢碰那些昂貴的化妝品,倒并非都是囊中羞澀,而是居安思危,怕日后遭遇減薪或裁員,上去了便下不來。更多的女人考慮到的是,即使收入如常,但一有了孩子無異于減薪,收入的很大部分要用于孩子的開銷,而要保持家庭收支平衡,自然自己的消費要降下來。如果給孩子買東西尚需算計,再往自己臉上涂很貴的東西,就覺得罪過了。
上海女人雖然很趕時髦,但骨子眼里個個都是“做人家”的,特別是生了孩子的女人。再說,無論貧富,母親這個稱呼總是遠離奢侈的。我在國內常常遇到婚后多年也不生孩子的女人,通常她們的收入比那些一結婚就忙著生育的女人要高得多。也正因為她們有條件享有較高的物質文明,所以更怕生了孩子后,消費水準便要從白領跌到藍領,臉上涂的那些霜呀水呀也要從高檔商店的專柜跌到大賣場的超市里去了。
其實,這些話聽得入耳,也是在自己沒有孩子的時候,一旦自己有了小孩,你的消費觀念就會跟著變的,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是母性使然。早在孩子尚未出世的時候,這種母性就隨著胎兒一起成長了。
那些天隨著自己的肚子愈來愈顯山露水,每每去購物看到寶寶的東西,心里就癢癢暖暖的,好像孩子柔柔的小手搭在胸口。第一次為了實際的需求去看孩子的商品,越看越發(fā)覺需要買的東西很多,購物的清單上不是會少掉一樣,而是不斷會增出幾樣來,而且發(fā)現小孩的東西還真不便宜,一張嬰兒床就兩百多加元,有了床還要有床上鋪的、蓋的,四面圍的,床欄上掛的玩具等。
于是,每個周末郵差投在家門口的一大卷來自各商店的廣告冊便成了我的必讀,原來喜歡看的時裝和化妝品被寶寶的東西替代了??炊嗔税l(fā)現孩子的東西即使打折也降幅甚微。那天,我在廣告冊上看到一家超市里有全套床褥正在打折,就跟先生說去把它買了吧。不料先生卻說,他不喜歡自己小孩的東西是在那里買的。他說這話就跟我說不喜歡在那里買化妝品一樣。事實上無論我在場還是不在場,先生每次為我買的化妝品都是在大商店的專柜里。我忽然暗自羞愧,自己買兩瓶化妝品的錢也就是一張很好的嬰兒床了,怎么為自己臉上花錢的時候一點沒猶豫呢?想起小時候母親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你們穿的用的都是大人從牙齒縫里省出來的。我一直不喜歡聽這個話,覺得大人為孩子是天經地義的,還用說嗎?現在真的是輪到自己了。
如今,我想即使在國內也沒有多少母親必須從牙齒縫里省出來給孩子了,但是,從臉上省下來對于大多做了母親的女人還是必要的。雖然買了資生堂或伊麗莎白雅頓也不影響買嬰兒床,不過卻不小心檢驗了自己做母親的資格。
(摘自“搜狐讀書”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