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力
有朋友告訴我,他不太愿意每周末回父母家,主要是一方面勞碌一周懶得和顏悅色地說話,另一方面父母正常生活作息也被打亂,忙得要命。我開始也秉承這種想法,住在外面,隔幾周回家一次。躺在沙發(fā)上,看媽媽忙忙碌碌,我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她聊天。但我發(fā)現(xiàn),父母長期不跟孩子交流,會有些癖好,會看電視沒有節(jié)制,吃東西沒有節(jié)奏,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缺少追求。從治未病的角度來看,這些生活方式都會加速他們的衰老。
我便開始提要求,每周起碼要媽媽做一道像樣的菜給我吃。我說,老吃阿姨做的、館子里的飯菜太寡淡了,天下最好吃的菜是媽媽做的。為此我還寫了一篇抒情文章贊美她的手藝。她看了以后,臉上沒啥表情,默默地走了。然后就是步行去兩公里外的早市采購,開始了她的追求。
就像孩子要發(fā)育長大一樣,進入老年期,人會有一些退行性病變,比如聽力下降、腿腳不便、腦子糊涂。這種問題不可逆不可改變,是規(guī)律。但動腦動手就一定能延緩之。
做菜是一項綜合性運動。比如做腌篤鮮。媽媽必須提前3天去超市買回咸肉、火腿浸泡起來,去市場挑五花肉,買百葉,一張一張打成結(jié),當(dāng)天再去早市買筍。回來剝、洗、在開水里焯過,然后才能考慮刀工。
最后我來評審。哈,看她緊張地看我品嘗的樣子,好可愛。我故作深沉,下次要多放點黃酒可能就更好了。
有時候媽媽做了鯽魚湯我就會批評她。人老了就喜歡貪省事,過去你不是要在魚肚子里塞肉餡的么,肉餡里必須有荸薺才好吃??!
在我?guī)捉按囊笙?,?0多歲的媽媽現(xiàn)在是食不厭精,每次做菜都下足了功夫,還經(jīng)??疵朗彻?jié)目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菜系,我下班經(jīng)常看見她正和阿姨一起切磋研究報紙上的菜譜。
其實并非只對我媽這樣。我有個親戚退休前是醫(yī)院院長,但我生病掛號從不麻煩她。她滿90歲后身體江河日下,女兒跟我說她的腦子開始糊涂了。我便隔上倆月帶全家去拜會。我說,我們最近耳朵都很不舒服,你幫看看是怎么回事啊。老太太來了精神,拿出一個塵封的盒子,“這是真正的德國貨”,她一邊顫抖地組裝一邊找電池。然后,我們排隊讓她一個一個看過來。
會累著她么?這個平時懶得動,有空就趴在電腦上玩連連看的老醫(yī)生一下興致盎然。一邊看一邊說過去的舊事,回憶“文革”的時候怎么跟協(xié)理員作斗爭堅持搞業(yè)務(wù)。最后抄起電話幫我約了個專家號。臨走時她慷慨地說,有事找我啊,我?guī)湍阏胰思犹枴?/p>
就像身體需要活動一樣,精神也缺少不了思維體操。我們不是老年病科的大夫,卻可以用一些方法給他們做精神保健的訓(xùn)練,幫他們想起幾十年前的習(xí)慣,激活曾經(jīng)的青春。
(摘自《中國青年報》 圖/黃煜博)
特別文摘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