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鶯
最好吃的飯菜,是農(nóng)家的飯菜。這是日子好了之后的城里人的心里話。
而我注意到這家農(nóng)家飯莊的時候,還沒嘗過他家的飯菜,而是他的名字“田歡人家”拖住了我和攝影的腳步。四方的農(nóng)家院落,并沒有什么特別,但還是把我吸引了過去,
在這個美麗的高原小城,流行農(nóng)家飯已經(jīng)有很多年了。這不僅讓農(nóng)村的父老鄉(xiāng)親有了生財?shù)暮们?,更主要的是城里人從可口清香的飯菜里找回對過去的回憶。吃著吃著,真有叫人想掉眼淚的感覺。
攪團、搓魚、洋芋丁丁、狗澆尿油餅…….哪一樣都讓人流口水。這些久違的吃食雖然沒幾滴油星,但卻每每在熱騰騰地出鍋后,著實讓人覺得比任何大餐名菜都香。有人玩笑說,這就是親民。
但今天,我們畢竟是被招牌吸引來的,里面到底如何,還是自掏腰包一嘗。否則,老板見了攝影機之后定會認真張羅,拍完了是不是真味不說,可千萬別讓“田歡人家”這幾個字的美好印象在我心里打折扣。
到了地方,細細一看周圍,不禁嘆了一口氣,前前后后,都是樓房,前面還有加油站,原在這城市的邊緣也是這般的擁擠。
進了門,走過一排明檔,各位廚師的刀工手藝盡收眼底。然而更讓人吃驚的是這里的氣息,暖暖的,潮潮的,甚至墻上的青磚都長出了青苔,這可是江南的韻味?。?/p>
“喝茶、曬太陽!”天天忙累的攝影師小馬脫口而出。
服務(wù)員走路似跑,她們在我們落座之前,用抹布狠狠地擦拭著桌子的每一個角落。剛剛散了一場婚宴。一位男孩子把喜字倒夾在右腋下,右手還拎了個桶,從一個能容20人同時聚餐的大包間走了出來。剛才是一個何等熱鬧喜慶的場面啊!觥籌交錯,空氣里依然漫著酒和菜香的混合味兒。
這里的服務(wù)員講普通話,但她們之間講青海方言。老板是個非常和善的人。他安排工作也講青海方言,短促而快,我們都有些聽不清楚。他站在那里,顯然是對服務(wù)員們的速度還不滿意,是怕我們久等。
空氣中有一股老家古屋的氣氛。明明外面高樓林立,車水馬龍。
和這家店一樣,西寧周遭的農(nóng)家院近幾年都在推青海老八盤,這是西寧地方特色菜肴。但對我來講,老八盤里只有一盤是我最愛——里脊,燒好的黃黃的里脊肉,在澆上汁子的那一刻,好像整個盤子都在跳舞,吃到嘴里酥脆至極。這經(jīng)過炸、煎、燴、燉四道工序的美味,集濃、香、熱、脆于一體。有人說是青海人情感性格的寫照。這一點非常形象。
服務(wù)員拿著點菜單向我們推薦他們對這道菜的創(chuàng)新,除了味道不變之外,他們?nèi)缃褚肓髓F板,這道菜叫鐵板里脊。味道不會有錯,只是這鐵板讓人一下子覺得少了些許河湟的炕煙味兒。好在看到的第二道菜名青海味十足,還配了圖片——青海三燒,羊筋、丸子、紅燒肉燴炒在一起,是真正的硬菜。
“我們這里的三燒不僅紅燒,而是湯燉,這樣吃了對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狈?wù)員又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現(xiàn)在生活好了,子女帶老人出來吃飯的多了,三燒用湯燉,底下再加熱,一直保持溫度,這樣,老人就可以慢慢地、熱熱地吃”。老板遠遠走過來,笑盈盈的說道。
鄰桌的客人點的包子端上來了,看上去像個大餃子似的,這是阿卡包子,是早年間塔爾寺的僧人們吃的。因此,流傳到民間便形象的叫阿卡包子。它皮薄、肉多,中間含有一口湯汁,就像西安的灌湯包子,熱熱地,吃起來很過癮。外地游客到青海,這是必點的美食。
在這里,還有一道非常有特色的小吃,叫翻跟頭,其實就是酥油果。油里炸時來回翻滾,出來之后就像個大大的領(lǐng)結(jié)。吃這道菜的時候,一定要配濃濃的奶茶,那種感覺好極了。
“暖暖的”、“熱熱乎乎的”,這是久居高原的人們對吃飯氛圍的基本要求,這其中也融入了濃烈的高原飲食文化,折射出青海人的性格特點。今天,各路飲食都圍在了西寧。這其中,川味的火鍋最適合西寧人的口味,一時間各種火鍋店遍布西寧的大街小巷。這樣一來,原來是青海人傳統(tǒng)特色的銅火鍋就只好加了個“土”字,叫“土火鍋”,似乎怕大家認錯。不過,這土火鍋里的貨什可是越來越豐富。五花肉、丸子、粉條……現(xiàn)在還有了海貨。老板和服務(wù)員沖我倆笑了笑,似乎看出了我倆的伎倆。但熱情不減,介紹的依然起勁。
后院里飄出了羊肉的清香,是烤全羊。這個原來用炭火工藝制作的美食,在今天改用電烤之后,時間一下子縮短為一個多小時,色澤黃亮,皮脆肉嫩。老板說他們平時依然堅持用炭火,時間會長點,三四個小時。今天有客人家庭聚會,點了這個菜。
俗話說,擇日不如撞時,再說,咱們不能讓老板為了拍節(jié)目專門烤全羊??!“立即拍攝!”老板看著我們擺弄好設(shè)備,笑呵呵地帶著我們向后院走去。
拍完之后,一碗清湯面片墊底,爽爽的。出門時已過掌燈時分,燈火滿城。回頭再看那招牌,“田歡人家”,一股暖流涌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