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云
摘 要: 常態(tài)課上孩子們不愿意發(fā)言、課堂表達不盡如人意,往往是缺少安全、支持的課堂人文環(huán)境。寬松的親和型課堂對培養(yǎng)學生自信的表達、純真的交流、民主的對話十分必要。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兒童的立場選擇素材、感受數(shù)學的親和;引導學生品質思考,做親和的教師;從點滴的課堂語言抓起,讓課堂充滿人文情懷的語言,讓常態(tài)課充滿親和的氣息。
關鍵詞: 親和 常態(tài)課 反思
一、緣起常態(tài)課的反思
反思一:常態(tài)課,“冷清”?
即使是枯燥的公式也有對簡潔、精確、對稱美的追求。常態(tài)課是應該有“美感”的。然而,學生課堂反應的寡淡是眾多常態(tài)課的尷尬。
究其原因,教師或是因為課時的進程,或是因為經驗使然,總是不由地打斷孩子或精彩或錯誤的思維,繼續(xù)進行教學流程。說出的結論就像是咒語,禁錮了孩子思維的魔棒。
反思二:常態(tài)課,“教師主導”?“學生中心”?
此外,一些熱鬧起來的常態(tài)課又出現(xiàn)了另一種景象:教師不敢參加小組的討論,不能定性評判學生的回答,怕擾了學生討論的自由,怕驚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更怕攪了課堂民主、平等的氣氛。教師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對“學生為主體”理念的曲解,對“課改”精神的誤讀。
二、親和,常態(tài)課的優(yōu)雅
(一)站在兒童的立場選擇素材、感受數(shù)學的親和。
這是首先要做到的。因為一個親和的素材往往會讓學生難以忘懷。
以二年級“認識7的乘法口訣”的導入部分為例:
談話: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找一找下面這個故事中的數(shù)學知識。
蟠桃大會沒有被邀請,齊天大圣十分惱,一個筋斗云翻到了要舉行蟠桃大會的瑤池之中??吹綕M桌的蟠桃和各種碧玉瓊漿,齊天大圣心想:既然玉帝、王母不看好俺老孫,又何必遵守三六九等的天宮規(guī)矩?想到這,大圣隱身一變,管它三七二十一,獨自坐在玉帝的座位上享用各種美食。不一會,大圣就醉了,跌跌撞撞地進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宮。老君的煉丹爐里噴出了用天火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的仙丹,大圣心想“這定是個好東西,待俺老孫來嘗嘗”。
提問:你找到中間的數(shù)學知識了嗎?
學生爭先恐后地說著兩句口訣。
這樣的一個尋找問題難度并不高,有趣的情境導入?yún)s可以讓每個學生產生親和感。有趣的故事使得學生暫時忘卻尋找的任務,個個聚精會神地聽講。等大圣說出“待俺老孫來嘗嘗”時,故事戛然而止,把學生從猴子的身邊拉了回來。而憑借之前1~6的乘法口訣的學習經驗,學生都能夠從故事中把兩句口訣找出來。還讓“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成為學生課上、課下朗朗上口的內容。這個時候,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家喻戶曉的有趣的情節(jié)讓學生感到親切,從一開始就抓住了他們的心,成功幫助學生記住了兩句口訣。這樣親和的設計,課堂教學效率不言而喻。
(二)引導學生品質思考,做親和的教師。
孩子是單純的模仿還是真的理解掌握了知識?什么樣的變式練習可以真實反饋和修補學生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應習慣傾聽,引導學生品質思考,做親和型教師。
《加法簡便計算》片斷:
提問:你能運用簡便算法完成試一試第一題嗎?
學生紛紛獨立解答。
核對:你是怎么算的?
一個孩子不急不慢地小結起來:不管是加法交換律還是加法結合律,連加算式里,先算任意兩個數(shù)的和,答案都是對的。
高度精練的小結。其他孩子聽明白了嗎?
筆者提問:是不是這樣呢?以65+79+21為例,先算79+21,最后結果是165,先算65+79,或先算65+21,最后結果是不是也是165呢?
學生計算后齊表示答案是一致的。
引導:答案一致的背后一定有原因。65+79+21為什么既可以先算79+21,又可以先算65+79,還可以先算65+21?
生1:都表示三個數(shù)的和。
生2:先算79+21是運用了加法結合律,先算65+79是按正常順序從左往右算的,先算65+21既要用到加法交換律又要用到加法結合律。
小結:一位小老師從加法的意義角度解釋,另一位小老師從加法運算律和運算順序介紹三種計算過程的合理性。你更喜歡哪種算法?
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對各種現(xiàn)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依據(jù),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這不是簡單的“告訴”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做出某些調整。如果將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輕描淡寫的過渡,學生就容易產生對運算律和運算法則在應用上的認識缺失,對今后的運算律學習產生懈怠,最終導致對運算律的認識不清。這無疑是在“拔苗助長”。每個學生應主動提出自己感到懷疑的現(xiàn)象、不茍同傳統(tǒng)的和一般的答案、對同一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和見解,從而使知識體系在橫向上不斷擴展,在縱向上不斷加深,形成個體的差異性與傾向性及自己的認知風格和生活風格。親和型教師的魅力無限。
(三)點滴情懷語,親和滿課堂。
從點滴的課堂語言抓起,讓課堂充滿人文情懷的語言,讓常態(tài)課充滿親和。
孩子們需要愿意表達,不怕說錯話。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打擊,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親和型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先說”“多說”?!跋日f”就是在接觸知識之前,讓學生說說對它的初步感知:說出觀察結果,說出猜想,說出想法。雖然這些往往都是不成熟的,甚至是矛盾的見解,但是教師能在這些回答中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不知道哪些知識,想知道哪些知識,以及還有哪些知識是模糊含混不清的,作為及時、靈活調整教學的依據(jù)。“多說”是讓大部分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大膽發(fā)言,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集體的交流中提出意見,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完善自己的思路。北京特級教師李烈提倡在數(shù)學教學中讓學生“先說”“多說”。李烈在《我教小學數(shù)學》中寫到,只要學生說了就是一種參與,就是一種思考,就是一種積極求知的狀態(tài)……小學生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能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說出來,實際上就是觀察思考的結果。如果一些知識、規(guī)律由教師講,就可以達成共識,但這樣做剝奪了孩子們觀察思考的權利,搶奪了孩子們親自參與的機會和發(fā)表意見的時間。時間長了,學生的個性也會得到壓抑,變得死板,所以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發(fā)言的鼓勵。
在課堂上還應該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感受。應該關注的是怎樣幫助學生回答好??梢哉f一說:“還有誰也想試一試?”“她說得怎么樣?”讓學生評價后再鼓勵:“誰還能像這樣說一說?”這樣孩子們就努力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清楚。
愿意說,愛表達,這就是親和課堂給孩子們留下的良好學習習慣。
常態(tài)課不意味著平凡,“親和”的數(shù)學教師一定會站在兒童的立場思考、用“心”教學,讓常態(tài)課堂充滿親和的氣息。
參考文獻:
[1]李烈.我教小學數(shù)學教育部特級教師計劃、中國特級教師文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3-56.
[2]郭輝.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優(yōu)化數(shù)學課堂教學[J].中國知網,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