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六初
寫意概括了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感悟和認知,因其最契合藝術(shù)本質(zhì),故為歷代大家所提倡。中國畫要求用凝練的筆墨描繪出物象的神韻。通過寫意的“寫”,表達作者心中源于自然但更具神韻的“意”。
歷史上關(guān)于繪畫中的“寫”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逼渲械摹皩戄d其狀”就是指用丹青描繪物象,關(guān)于寫意的“意”,意有意象、意境、意思、意味等多個義項,它和氣韻之美緊密相關(guān),古人所說的“氣韻生動”就是形容寫意所體現(xiàn)的大美。
寫意最能代表中國文化藝術(shù)的精髓。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jīng)》中有一首描寫男女愛情的名詩,其開始的一段:“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僅用十六字就描述出了男女之間堅貞和諧的愛情,對人的情感生活進行了高度凝煉的總結(jié),故得千古傳唱。即使現(xiàn)在,品讀這段文字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就是寫意的藝術(shù)魅力。
紫砂藝術(shù)中也不乏寫意作品。在明代,供春所創(chuàng)作的“供春壺”就是一件寫意的代表作。在金沙寺旁有一株蒼勁虬盤的古銀杏樹,枝干上還有樹癭,供春就樹癭的樣子用紫砂泥捏制,“茶匙穴中,指掠內(nèi)外,指螺紋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xiàn)節(jié)奏,視以辨真”(《陽羨茗壺系》)。作者在精心觀察自然意象的基礎上,于手工捏制過程中加入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心到意到手到,對自然物象進行了精心提煉,成為一件宜興紫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枇杷壺”(見圖1)是一件寫意的作品。枇杷在江南常見,是一種常綠小喬木,夏至結(jié)果,果或球形或橢圓形,或橙黃或淡黃。江南民間有夏至嘗鮮的風俗。樹上三鮮即櫻桃、枇杷及杏,枇杷位列其中,味甘美。
“枇杷壺”是以枇杷干、葉、果為素材而設計創(chuàng)作的。以粗壯的枇杷樹干為壺身,采用泥片捏制工藝,不求規(guī)整,呈寫意的橢圓形;嘴、把捏塑成枇杷樹的細枝,粗細任意,扭曲凹凸,保留了其自然形態(tài);嵌蓋也為不規(guī)則橢圓形,燒成后蓋口合縫,制作難度較大。身、蓋、嘴、把、鈕皆以深紫色泥料制成,在壺體側(cè)面及嘴、把上,粉以豆青段泥,燒成后呈豆青色。
寫意在“枇杷壺”的造型與裝飾上主要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一是造型的自由奔放。二是裝飾高度凝練。清代著名畫家李方膺有一首《梅花》詩:“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卑牙钤娨饩郴钣迷凇拌凌藟亍钡难b飾上,現(xiàn)實里的滿樹枇杷也就成了“三葉兩果”,簡明傳神。三是色泥裝飾的巧妙運用。紫砂泥五彩斑斕,巧用色泥可增加作品意趣?!拌凌藟亍币砸淮笠恍深w枇杷為鈕,其色在橙黃和淺黃之間,枇杷的果臍經(jīng)深紫色泥點出,有寫意畫的效果。蓋面上貼塑了兩張枇杷葉,粉以豆青段泥,這樣處理更接近枇杷葉的自然色。壺把上端與壺體的銜接處也貼塑了三顆枇杷與五片枇杷葉,與蓋飾同色。四是在壺體、壺嘴及壺把上刻出寫意的裂紋。用刻、鑿、挖、推、刮等寫意手法,刻出有深有淺、有大有小,形態(tài)各異的疤痕,如天然存在。壺體上的長裂紋則來自印章雕刻中常用的“鑿”工藝,線條簡練而粗獷,其分布也經(jīng)過精心安排,大小不一的疤痕共同形成壺體的裝飾畫面,顯示了枇杷樹雖年代久遠但仍生機勃勃的旺盛生命力。
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這里的“意”是圣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感知與領悟,它適用于藝術(shù)的各個領域。寫意的應用對推進紫砂藝術(shù)發(fā)展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