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編者的話:語言是教育的媒介。語言文字教育是其他各學科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者看來,教育存在于語言之中,教育與語言的關系是天然的,語言研究的轉(zhuǎn)向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轉(zhuǎn)向。本刊邀請了四位教育領域的專家撰稿,從教育的角度思考語言和語言生活。
我小時候并不太喜歡語文課,原因是那時語文課就是要求學生背書。上小學三年級,剛好遇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為逃避戰(zhàn)火,輾轉(zhuǎn)城鄉(xiāng)南北,沒有正規(guī)學??缮?,只好去讀私塾。私塾老師是一位鄉(xiāng)村郎中,讓我讀《大學》。老師也不講解,就是讓我們背誦。當時似乎都背熟了,但今天也只記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開篇第一句。到了初中,日本在淪陷區(qū)推行奴化教育,為了標榜他們的“王道”,讓我們讀《孟子》,天天背“孟子見梁惠王”等。這些不求甚解的背誦把我?guī)У絽挓┱Z文課的境地。但我愛閱讀,愛寫作。四年級時,有一次比我大三四歲的鄰居金懋鼎講起三國的故事,我聽了很感興趣,于是向他借《三國演義》來讀,盡管很多字不認識。以后又讀了《西游記》,更是愛不釋手。這時候開始對語文逐漸有了興趣??箲?zhàn)勝利后,又讀到魯迅、巴金、冰心的作品。到了高中,我們的語文老師李成蹊先生(解放后任徐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給我們講《文心雕龍》,講文藝評論,開始對文學有所了解。為了參加民主運動,我們辦起了壁報、油印小報、雜志,開始寫點小文章,逐漸學會了用語文表達思想。從我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我的語文基礎沒有打好,現(xiàn)在在工作學習中常常感到是個缺憾。所以我常常勸告少年朋友要重視語文學習。
這里就要說到語言和教育的關系了。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教育是在交流中進行的,所以語言和教育分不開。人類語言產(chǎn)生得比較晚,可能人類最初的教育是通過肢體動作進行的,在這種教育的交流(也包括勞動和生活的交流)中逐漸產(chǎn)生了語言。那么,教育就成為語言產(chǎn)生的源頭了。語言一旦產(chǎn)生,就成了教育的工具。
語言又是知識的載體。文字產(chǎn)生后,就有了書面語言,知識記錄在各種書籍中。學習各種知識,先要學習知識載體的語言,語言成了教育的內(nèi)容。語言又可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我國的母語教育把二者合稱為語文。語文是我國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基本課程。這樣,語言和教育已經(jīng)分不開了,小學中學12年都設有語文課程。
識字(書面語言)教育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基礎,也是整個教育的基礎。不識字,便談不上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因此,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把識字作為人的基本權(quán)利。所以說,學文化是從識字開始的。但是如何識字,如何進行識字教育,卻有許多學問,而且頗有爭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語文教學中就有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之爭,今天有先學拼音還是先識字之爭,甚至還有要不要學生識繁體字之議。很難判斷哪種說法最科學、最合理,這里從另一個視角來談幾點看法。
首先,識字教育要抓住我國漢語文的特點。漢語文第一個特點是語與文有差別。古代使用文言文時,語文與語言是不一致的。自從通用白話文以后,文與言基本上一致,但仍有某些差別。語言指的是口語,文字則是書面語。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先有語言,后有文字。呂叔湘說:“口語和書面語,一個用嘴說,一個用手寫、用眼睛看,當然不是一回事。可是用嘴說的也可以記下來,用手寫的也可以念出來,用的字眼基本上相同,詞句的組織更沒有多大差別,自然也不能說完全是兩回事?!保ā秴问逑孀赃x集》第395—396頁)細細考究,呂叔湘說的口語和書面語還是有些差別的,有些地方的口語與書面語甚至有很大差別,例如粵方言。這給中國的語文教學增加了難度。使用拉丁文等拼音文字的國家和民族,只要認識幾十個字母就可以讀書看報;但中國人不行,必須識字1600個以上才能做得到。
第二個特點是漢字不僅有音,而且有形。漢字是音、形、義的組合,有音序、形序、義序。這一方面增加學習的困難,但另一方面也便于識記。識字教學中有利用漢字音、形、義的結(jié)合來集中識字的方法。外國語是不能集中識字的。漢字有四聲,許多字音同而形不同、義不同;有些字形同而音不同、義不同,這樣的單字如果不和別的字連起來,就無法準確讀出字音。
第三個特點是字與詞是獨立的,一個字可以有單獨的意義,也可以與其他許多字組合成完全不同意義的詞。識了字并不一定讀得懂書,尤其是古書。拉丁文拼音的語言,許多詞也是拼合起來的,有詞根、詞首。詞根、詞首原來也是單獨的字,但拼合以后就分不開了。漢語可以把詞中的字拆開,單獨存在。有的學者講,漢字需要整體認識、記憶,以后讀書可以一目十行。
第四個特點是字為單音節(jié),絕大多數(shù)詞是雙音節(jié)。詞多由兩個字拼起來,也有由三個字、四個字拼起來的,但許多已經(jīng)成為成語,而不是詞了。也就是說,漢語的詞音節(jié)很少,不像英語、法語等許多字或詞都是多音節(jié)的。這個特點也便于漢字的認識和記憶。
其次,漢字識字教學要了解我國的國情和特點。我國地緣廣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語言。漢語的方言也很多,不僅語音上有不同,語法上、語序上也有許多不一致,但使用的都是統(tǒng)一的漢字。正是這種統(tǒng)一的漢字及其蘊涵的文化傳統(tǒng),使我國文明得以延續(xù)。因此,我國漢語文識字教育應該從這個國情出發(fā)。為什么要推行漢語拼音?就是為了在此國情的基礎上推行普通話,把口語和書面語結(jié)合起來。20世紀30年代許多學者推行拉丁化,50年代大陸推行漢語拼音,目的是統(tǒng)一口語(民國時期稱“國語”,新中國成立后稱“普通話”)。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全國范圍內(nèi)口語都不統(tǒng)一,怎么交流?當時推行拉丁化還有便利大眾學習、使?jié)h語走向國際化的意義。近幾十年來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漢字國際化,即漢字的輸入、處理、印刷等問題已經(jīng)基本解決。但并不能否定漢語拼音對漢語發(fā)展和漢語教育的意義,特別是對于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人學漢語來說,漢語拼音是最好的手段。至于拼音什么時候?qū)W,是先識字再學拼音,還是先學拼音再識字,這都是方法問題,當然也有哪種方法更科學、更符合兒童認知規(guī)律的問題。要經(jīng)過實驗才能得出科學合理的結(jié)論。識字教育可以百花齊放,不必一刀切,要允許試驗。
再次,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么?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時是文化的載體、傳承文化的工具。傳承文化也是交流,是縱向交流、與古人交流。我國古代教育基本不分科,通過閱讀經(jīng)典,既學語文,也學做人。今天語文教育的任務仍然是既要讓學生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又要理解課文的文化內(nèi)涵。語文教育界常常有工具論和文化論之爭。其實兩者是不可分的。語文是交流的工具,只有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語文只是思想的外殼,語文中總會有思想感情的內(nèi)核,只有理解了這些內(nèi)核,才能更好地掌握運用語文的技能。語文教育是通過對課文的分析理解來掌握語文的知識和技能的。語文還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要把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結(jié)合起來,掌握工具,傳承文化,立德樹人,提高素養(yǎng),成為語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任務。為此,編寫好語文課本,選擇優(yōu)秀的范文十分重要。
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它承載著民族的文化。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特別重視民族語言,他在《祖國語言》一文中寫道:“民族的語言是遠在史前就開始了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的一株最美的、從不凋謝、永遠重新開放的花朵。”“語言是最有生命力、最豐富和牢固的聯(lián)系,它把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各代民族聯(lián)結(jié)成一個偉大的、歷史性的、有生命力的載體。它不僅表現(xiàn)民族的生命力,而且正是生活本身。民族語言一旦消失,民族也不復存在!”(《蘇聯(lián)教育史》第273—274頁)
語文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掌握了語文,才能正確地思維、表達,才能和他人交流。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掌握了它,才能學習其他學科知識。
學好語文,光靠學校課本的內(nèi)容是遠遠不夠的。學校語文課雖然是最主要的課程,但畢竟課時有限,每學期只有幾十篇課文,對語文感興趣的學生拿到新書,一天就讀完了,語文課本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過去語文教學模式僵化,老師把課文肢解,分節(jié)分段地挖掘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把活生生的課文弄得支離破碎,使對語文感興趣的學生都覺得索然無味,因而許多學生不喜歡語文課。語文新課標力求改變這種狀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diào)學生對課文的自我體驗。在學好課文之外,提倡學生自我閱讀,通過閱讀來補充教材的不足,使語文課豐富起來。
通過閱讀能促進學生學好語文課,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對于不喜歡語文課或?qū)W習困難、不喜歡學習的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來糾正。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過:“學生的學習越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崩蠋熆梢詭е鴮W生一起讀一本有趣的書,來激發(fā)他對學習的興趣。
閱讀如此重要,但讀什么書呢?圖書浩如煙海,且良莠不齊,所以要選擇代表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圖書。語文的課外讀本要選擇文學歷史領域中最具代表性、最有藝術價值、最能啟迪智慧和提高語文修養(yǎng)的圖書。
最后概括三句話:
語文是工具,有了它,才能思維,才能表達,才能交流;
語文是基礎,有了它,才能學習,才能生活,才能工作;
語文是文化,有了它,才有精神,才有智慧,才有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