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街坊。
沒事的時候,我常會在窗臺前,望著對面那幢樓,想象著那些街坊到底是些什么人,平時的生活和愛好等等又是怎樣的。我們兩幢樓相距最多二十米。
但是我搬來這里已有十年,對面的街坊都不認得,自然他們也不認識我,要說認得,至多大家正巧都在窗臺向外張望時,目光對視過一會,面孔有點熟而已。
這幾天,我突然想,假如我們能夠互相走動,開始搭訕就會認識了,然后有什么需要互相幫忙的,大家盡力,那該多好。
隔壁鄰居莫老太七十多歲了,近年常跑醫(yī)院,其實也沒什么特別的病,就是不放心,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么病,但是到了醫(yī)院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渾身就感到輕松了,又擠車回來了,她也知道自己心理有了一點問題,因此常常笑自己的舉動。
我們這幢樓沒有做醫(yī)生的,假如對面街坊有做醫(yī)生的,只要稍微抽點時間過來疏導疏導莫老太,大概她會徹底醒悟過來,不會再擠車去醫(yī)院的。即使莫老太真的有了什么病,做醫(yī)生的街坊也能派上大用場。但現(xiàn)在的情形,即使有,就是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認識。
許多家庭都愛養(yǎng)花,三樓的魏老伯養(yǎng)花功夫了得,他的家里春夏秋冬都有鮮花綻放,還出過一本養(yǎng)花的書,為人又熱心,是樓上樓下養(yǎng)花人家的免費高級顧問。對面街坊也有不少養(yǎng)花人家,很多人家的窗臺上種滿了花,然而明顯比我們這幢樓里的人養(yǎng)得差,更沒見到誰家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盛開的景致,而我們這里四季鮮花不斷,看看也舒心。他們肯定不知道我們這里有一位養(yǎng)花高手,若是曉得,是會踏破魏老伯家的門檻,討教養(yǎng)花經(jīng)的。
我的電腦經(jīng)常會發(fā)生一些小故障,導致無法上網(wǎng),幾次想扔了卻又舍不得,鄰近又沒有電腦修理鋪,就是有,也害怕被人算計。樓上樓下也沒有會修電腦的,每次發(fā)生問題,只好帶到單位的信息所請專家修,挺麻煩的。
對面街坊有排除電腦故障的能手嗎?很可能有,假如這樣,我只要拿著電腦過去一下,或者他過來一次,幾分鐘便能手到病除。但怎么知道對面是否有這樣的能手呢?
夏日午后一聲驚雷,對面兩戶人家的電路出了問題。我在窗臺前看見他們急得團團轉,大呼小叫的,電話打了好久也沒見人來修??赡芤驗槔子晏?,電路故障很多,維修人員顧得了那頭,顧不了這頭,忙不過來。
八樓葉師傅是一家大廠的電工老師傅,解決這類被雷擊造成的停電,對他來說小菜一碟。假如熟悉,對面的在窗口前呼一聲,或者招一下手,葉師傅就會過去,也許問題就在一支煙的工夫里解決了。但是由于我們平時沒有任何交流,互不相識,于是就沒有這個“假如”。
那兩戶人家的燈到了很晚也沒亮起來。要命的是,那么熱的天,沒有空調,沒有電扇,難熬的滋味他們自己心里最清楚。
只有短短的二十米的間距,仿佛兩個國度,仿佛一道天塹,仿佛一座大山,隔斷了大家的來往。不知道,我們這座城市里的街坊是否都是這樣的,但愿只有我們這里的街坊是這樣的。
我們是街坊,不過是永遠說不上話,永遠握不上手,永遠不相識的街坊。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