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榮 龍松 魏謹
摘 要 目的:探討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交發(fā)展的影響。方法:通過招募與訪談篩選出35名大學生作為干預對象。對他們進行了每周1次,每次3小時,共8次24小時的團體輔導。結果:實驗組的scl-90前后測結果為總分均值(1.49?.37)和(1.34?.35),差異性顯著;實驗組的回避因子前后測結果為(4.67?.46)和(3.46?.90)分,(p<0.01)差異性非常顯著;實驗組的苦惱因子前后測結果為(6.13?.06)和(4.75?.03)分,(p<0.01)差異性非常顯著。結論: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 團體輔導 大學生 心理健康 社交回避及苦惱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88
0 前言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有效學習、快樂生活、順利發(fā)展的基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對1萬份人事檔案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智慧、專業(yè)技術和經(jīng)驗只占成功的25%,其余75%決定于良好的人際溝通。我國心理學家丁瓚先生曾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重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而人類的心理病態(tài),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失調(diào)造成的??梢哉f,心理健康水平與個體的社會性發(fā)展密切相關。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善與人處。另一方面,個體的社交發(fā)展制約著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發(fā)展。社交回避是評價個體社交發(fā)展的重要指標之一,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緊密相關。筆者試圖探索以人際關系改善為主題的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交發(fā)展的作用,并為今后的團體研究積累量化及質(zhì)性資料。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招募與訪談篩選出35名大學生作為干預對象。對他們進行了每周1次,每次3小時,共8次24小時的團體輔導。
1.2 測量方法
研究工具和統(tǒng)計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結合的方法評估團體輔導的效果。定性的方法采用團體輔導調(diào)查問卷。定量研究采用心理測評量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
1.2.1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用于測定10種精神癥狀,共90題。常用的分析統(tǒng)計指標包括九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及總均分(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GSI)。
1.2.2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
本研究運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評估癥狀改善程度。共28條目2個分量表,分別為焦慮分量表和回避分量表,其中14條用于評價社交回避,14條用于評定社交苦惱。評分采用“是、否”方式。量表指出,社交回避的反面不是社交參與,而是“不回避”。此外,只包括主觀的苦惱及行為上的回避。SAD量表得分較高,在實際交往中焦慮程度較高。研究顯示,其是評估中國大中學生社交焦慮的有效工具。
1.3 輔導方法
本次團體輔導以團體動力學、社會學習理論、人際溝通理論為基礎,針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設計團體輔導方案。將八次輔導分為8個主題,擬定了漸進式、多層次的團體輔導方案。具體活動設置見表1。
1.4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團體輔導前后測得的數(shù)據(jù),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顯著性檢驗采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2.1 團體輔導前后成員SCL-90各因子均值比較(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實施團體輔導前后,成員SCL一90得分發(fā)生顯著變化,各因子得分發(fā)生較大變化,除強迫癥狀和敵對兩項之外,其他各項的得分都是輔導后顯著低于輔導前。人際敏感、抑郁和焦慮三項因子均分差異非常顯著,軀體化、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四項因子均分有顯著性差異。
2.2 團體輔導前后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分值的變化
根據(jù)表3可見,干預后,實驗組的SAD總分、回避與焦慮因子得分明顯降低,三組評分在干預前后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表明團體輔導有助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降低主觀苦惱感及減少回避行為。
2.3 團體輔導效果成員自評
團體輔導后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全部成員都認為團體的氛圍很好,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輔導對自己影響很大。成員從團體輔導中所得的收獲主要有:感受到了人際的溫暖、得到了有力的人際支持、改善了對自我的評價、獲得了豐富的資源。有代表性的自評反饋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修正了對自我的認知。王同學說:“曾經(jīng)的我是一個內(nèi)向的女孩,或者說是有一點自閉吧。不喜歡與人打交道,更不喜歡對人傾訴,把所有的東西都埋在心中。對于這樣的自己,我知道不行,必須改變,可是我卻不知道怎樣改變。尤其是上大學,遠離了自己熟悉的父母和朋友們,心中更是無助。所以我更加安靜、沉默。可是我一點兒都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它讓我感到害怕,更遠離了群體。經(jīng)過幾次團體活動后,我發(fā)現(xiàn)我變了不少,周圍的人也能感覺到我的改變……現(xiàn)在的我不再討厭自己,甚至開始喜歡自己。我能換個角度看待自己:曾讓我感到自責的缺點,我試著接受了并尋找積極的意義。例如:我曾很自責不善傾訴,現(xiàn)在看來這樣倒也培養(yǎng)了自己的獨立與堅強呀。自責少了,糾結就少了,反倒有心情干更多有意義的事情?!?/p>
(2)加深了對他人的了解。許同學說:“‘小白,我開始覺得他很不愛說話,很沉默。但相處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很熱情,很直率;‘小朱,開始我覺得她大大咧咧,無憂無慮。后來的接觸中我感覺她內(nèi)心有淡淡的憂傷,其實什么都懂,只是不愿說明罷了;‘琳姐,起初給我的感覺時和藹、穩(wěn)重。后來聽她的故事,讓我看到了她堅強、知性的一面;‘濤子,開始我覺得他不愛說話,不愿搭理人,到后來的接觸中,我看到了他陽光、可愛的一面,很善良、很熱情;‘天王,我和他搭檔玩“盲行”時,覺得他不細心,到后來發(fā)他也可以很善解人意。”
(3)收獲了深厚的友誼。程同學說:“在這里我收獲了深厚的友誼,認識了小超超、小惠、小朱、小七、婷婷等許多好朋友。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參加“旅游講解大賽”決賽時需要親友團加人氣分的時候,本來他們都說有空就來,我沒抱多大希望,可后來大家還是盡量來了,李諄故峭頻舯鸕氖慮樽毆錘壹佑偷模嫻暮芨卸?。?/p>
(4)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姚同學說:“在《快樂珠珠》活動中,我夾了好幾次都沒有夾起來,心里很慌,突然聽到組員對我說:“不要急”,還有人說“夾磨砂的”。我頓時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夾到后趕緊往隊尾的盆子跑。完成后他們還稱贊我說“好樣的”。我是他們中用時最長的,但他們不僅沒有責備我,而且鼓勵我,在我心慌時提示我。在這些活動中,組員們給我太多的感動。小組就是一個家庭,犯了錯沒人會嘲笑,更多的是包容;受了傷沒人會幸災樂禍,更多的是關心;高興的事情說出來,大家一起開心……”
(5)做回了本真的自己。李同學:“每個星期都期待著參加團體輔導。這個活動很有趣、很有意義,很喜歡和組員們一起游戲、一起談心。在這些活動中我可以做真實的自己,開心地笑、毫不掩飾?!?/p>
董同學:“我是盲目地跟同學參加這項活動的,但是我發(fā)現(xiàn)我確實喜歡這里。老師熱情、積極的心態(tài)、親切的話語,讓我感覺到了溫暖、自在。團體活動讓大家熱一熱、樂一樂、說一說,顧慮消除了、思想交流了、行為自在了?!?/p>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團體輔導這種心理輔導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團體輔導在降低大學生的社會交往焦慮、減少大學生的社交回避行為方面也有積極作用。本研究的成員自評顯示:團體輔導幫他們修正了對自我的認知、加深對他人的了解、嘗試了積極的行為、獲得了深厚的友誼、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做回了本真的自己。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快樂成長、成就自我的基石,而人際交往是心理健康的潤滑劑和風向標。團體輔導的優(yōu)勢在于營造安全的團體氛圍、形成和諧的互動關系、促成積極的情緒體驗、建立合理的自我認知。本研究重點在于通過團隊規(guī)則建立團體氛圍,幫助成員感受到安全與溫暖,進而愿意丟掉偏見、敞開心扉、探索自我;通過自我探索活動,幫助學生探索自我、理解自我、接納自我;通過人際互動活動,幫助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相互支持、相互鼓勵。
參考文獻
[1] 樊富眠.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上海精神醫(yī)學,1984.2:68-70.
[3] 馬弘.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241-244.
[4] 彭純子,范曉玲,李羅初,等.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在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4):27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