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嘉儀 何沁霖 馮志堅 翁殊斐
摘 要 山茶屬植物種質資源(Camellia L.)主要分布于中國南部、西南部、東南部省區(qū)。通過查閱文獻及植物標本,對廣東省山茶屬植物種質資源的地理分布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廣東省山茶屬植物種質資源共4個亞屬、10組、48種,占中國山茶屬種數(shù)的20.6%;在廣東省分布廣泛,多集中于北部山區(qū);在廣東省的垂直分布海拔范圍為50~1 800 m。
關鍵詞 山茶屬 ;地理分布 ;廣東省
分類號 S685.14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3.004
Abstract The species of Camellia are mainly discovered in South China,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east China. Based on reviewing literature and herbarium specimen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amellia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48 species of Camellia exist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longing to 4 subgenera and 10 sections, about 20.6% of total species of Camellia in China. Widely distribut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but mostly concentrated in northern mountainous area, especially in the area with the altitude ranging from 50 m to 1800 m.
Keywords Camellia ;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 Guangdong
山茶屬(Camellia L.)植物屬于山茶科(Theaceae),分布于亞洲的亞熱帶與熱帶地區(qū),中國以云南、廣西、廣東及四川為多[1]。山茶屬植物為常綠喬木或灌木,具有花期長、形姿優(yōu)美、花姿豐盈、葉色濃綠而具光澤等特點,受到全世界園林界的重視[2]。
山茶屬植物分類以張宏達和閔天祿分類系統(tǒng)為例,山茶屬約20 組,280種[3];閔天祿分類系統(tǒng)將山茶屬劃分為2個亞屬,14 組,119 種,其中中國有18 組238 種,分別占世界組數(shù)和種數(shù)的90%和85%[4]。已有對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省的山茶屬植物資源進行統(tǒng)計分析報道[2,5-11],但目前針對廣東省的還未見。筆者查閱《廣東植物志》、《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文獻資料,并查證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所標本館(IBSC)和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標本館(CANT)館藏山茶屬植物標本,梳理和總結廣東省山茶屬植物的種類和地理分布。
1 廣東省地貌概述
廣東省地處華南地區(qū),位于北緯20°09′~25°31′和東經(jīng)109°45′~117°20′,屬于東亞季風區(qū),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境內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在地帶性植被中,山茶科植物是常綠闊葉林的組成物種,特別是森林植被主要的灌木種類,從廣東省沿海平原地區(qū)至粵北山區(qū)均有分布。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巖巖石以花崗巖最為普遍,砂巖和變質巖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guī)r分布,此外局部還有紅色巖系地貌[12]。
2 廣東省山茶屬植物資源分布
廣東省地形、土壤條件及適宜的亞熱帶氣候孕育了豐富的山茶屬植物資源。山茶屬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在廣東省各地均有分布。據(jù)《廣東植物志》記載[13],廣東省自然分布山茶屬植物54種1變種。但該植物志于1991年出版,將海南行政區(qū)一并納入廣東省范圍內[12],因此,本研究將僅在海南省分布的種類剔除,包括短蕊茶組的黃花短蕊茶(Camellia xanthochroma Feng et L.S.Xie)、細花短蕊茶(C. parviflora Merr.et Chun)、短蕊茶(C. brachyandra Chang)、抱莖短蕊茶(C. amplexifolia Merr.et Chun)、離蕊茶組的腺葉離蕊茶(C. puncipunctata Chun)、糙果茶組的硬葉糙果茶(C. gaudichaudii Sealy)和紅皮糙果茶(C. crapnelliana Tutch.)。《廣東植物志》中Camellia kwangtungensis Chang的中文名為廣東山茶[13],《中國植物志》[1]中Camellia kwangtungensis Chang為禿茶組的廣東禿茶。廣東山茶的中文名已變更為香港紅山茶(Camellia hongkongensis Seem.)[13]。長葉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Waldensae (Hu) Chang)在《中國植物志》中為香花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 var. waldensae (S. Y. Hu) Chang),《Flora of China》未見有這個變種的記載[1,14],暫時將其納入統(tǒng)計之內。
廣東省山茶屬植物共48種1變種[1,13],采用張宏達分類系統(tǒng),隸屬于4個亞屬、10組[3],組和種(含變種)分別占世界組數(shù)和種數(shù)的50%和17.5%,占中國組數(shù)和種數(shù)的55.6%和20.6%(表1)。
廣東省山茶屬植物種質資源主要為原始山茶亞屬、茶亞屬、山茶亞屬和后生山茶亞屬。原始山茶亞屬有古茶組(2種),分別于廣東東部(大苞白山茶)和西部(大白山茶);茶亞屬有離蕊茶組的亮葉離蕊茶(1種),于粵西地區(qū)分布;茶組(5種),在廣東省內多為栽培種;禿茶組廣東禿茶(1種),分布于粵北陽山;山茶亞屬包括紅山茶組(9種)、油茶組(2種)、糙果茶組(5種)和短柱茶組(4種),其中,山茶、以栽培種為主的南山茶和油茶在廣東省境內廣泛分布,連山紅山茶、大果紅山茶、石果紅山茶、長蕊紅山茶和多苞紅山茶分布于粵北地區(qū),尖萼紅山茶分布于粵東地區(qū),香港紅山茶則分布于沿海地區(qū),高州油茶則集中分布于粵西高州地區(qū);后生山茶亞屬包括了毛蕊茶組(8種)和連蕊茶組(11種),連蕊茶組主要分布于粵東至粵北,毛蕊茶組主要分布于粵中至粵北地區(qū)(表1)。
山茶屬植物種質資源在廣東省的地理分布如圖1。山茶屬植物種質資源在廣東省境內分布廣泛,但在廣東各縣市的分布差異很大,多集中在北部山區(qū),其中乳源分布的種類數(shù)量最多,其次為樂昌、仁化、連山英德。
3 廣東省山茶屬植物地理分布規(guī)律
3.1 水平分布
廣東省由南至北跨熱帶(雷州半島)-南亞熱帶(全省大部分地區(qū))-中亞熱帶(南嶺山區(qū)),地形由南嶺山地過渡為嶺南丘陵,北部山區(qū)較多,南部較少[12]。由于廣東全省雨量充沛,均為濕潤區(qū),東西方向上水分差異的影響不大。為了更深入研究水平分布的差異,將廣東省山茶屬植物劃分為粵西、粵北、粵東和粵中4個分布區(qū)域[15]。
粵西以陽春、陽江、高要、封開為分布中心,包括信宜、德慶、羅定、高州、茂名等縣市[15],有8種,包括古茶組的大白山茶,離蕊茶組的亮葉離蕊茶、茶組的禿房茶,紅山茶組的多苞紅山茶、油茶組的高州油茶、糙果茶組的闊柄糙果茶、多瓣糙果茶,連蕊茶組的半禿連蕊茶。
粵北分布以樂昌、乳源、連州、連山、陽山為中心[15],共13種,包括禿茶組的廣東禿茶,紅山茶組的連山紅山茶、大果紅山茶、石果紅山茶,短柱茶組的鈍葉短柱茶、短柱茶、窄葉短柱茶,毛蕊茶組的大萼毛蕊茶、棱果毛蕊茶,連蕊茶組的鐘萼連蕊茶、披針葉連蕊茶、長尖連蕊茶、大萼連蕊茶。
粵中分布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包括廣州、珠海、清遠、從化、博羅、深圳等[15],共4種,包括茶組的毛葉茶,糙果茶組的肖糙果茶、全緣糙果茶、毛蕊茶組的廣東毛蕊茶。
粵東分布以惠東、大埔、五華為中心,包括和平、平遠、饒平、河源、陸豐等縣市[15],共4種,包括古茶組的大苞白山茶,紅山茶組的尖萼紅山茶;連蕊茶組的小石果連蕊茶、細葉連蕊茶(粵北仁化縣也可見,多見于粵東)。
此外,還有一些跨區(qū)域分布的種類:粵中至粵北:3種,短柱茶組的落瓣短柱茶,毛蕊茶組的心葉毛蕊茶、杯萼毛蕊茶?;洊|至粵北:4種,連蕊茶組的細葉連蕊茶、柃葉連蕊茶、細尖連蕊茶、尖連蕊茶。沿海分布:紅山茶組的香港紅山茶。
3.2 垂直分布
廣東省從北到南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含臺地)3種類型,構成3個階梯:高階梯為粵北山區(qū);中階梯為粵中丘陵區(qū);低階梯為粵東南沿海臺地、平原區(qū)[12]。結合山茶屬植物標本的相關記錄和廣東省地形概況,得出山茶屬植物在廣東省的垂直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山茶屬植物在廣東省的垂直分布范圍為50~1 800 m,集中分布地帶的海拔高度為200~1 000 m。
其中集中分布地帶(200~1 000 m)的種類共有15種,包括茶組的毛葉茶,紅山茶組的長尾紅山茶、連山紅山茶、香港紅山茶、尖萼紅山茶和石果紅山茶,糙果茶組的糙果茶,短柱茶組的鈍葉短柱茶,毛蕊茶組的廣東毛蕊茶、棱果毛蕊茶,連蕊茶組的半禿連蕊茶、披針葉連蕊茶、細葉連蕊茶、柃葉連蕊茶、貴州連蕊茶;分布范圍低于集中分布地帶(海拔高度小于200 m)的種類有3種,包括古茶組(山茶屬中最為原始類群)的大白山茶和大苞白山茶,糙果茶組的肖糙果茶,這些種多分布在廣東省沿海臺地一帶以及沿江河支流附近;分布范圍高于集中分布地帶(海拔高度大于1 000 m)的種類除了分布在高階梯的粵北山區(qū),還分布在低階梯的粵東地區(qū)的部分高山上,有6種,包括禿茶組的廣東禿茶,連蕊茶組的尖連蕊茶、細尖連蕊茶、鐘萼連蕊茶,短柱茶組的短柱茶、落瓣短柱茶;還有一些種類的垂直分布范圍較廣、生態(tài)幅較廣,在廣東省不同地形區(qū)均有分布。海拔分布跨度較大的種類有16種,包括茶組的普洱茶、茶,紅山茶組的大果紅山茶、山茶、南山茶,油茶組的油茶,短柱茶組的短柱茶、落瓣短柱茶、窄葉短柱茶,毛蕊茶組的香港毛蕊茶、長尾毛蕊茶、柳葉毛蕊茶、心葉毛蕊茶,連蕊茶組的小石果連蕊茶、細尖連蕊茶和尖連蕊茶等植物。
4 小結
山茶屬的分布中心在中國滇、桂、粵三省北回歸線兩側,從現(xiàn)代山茶屬分布中心看,它的起源中心與現(xiàn)代分布中心是重疊的,是典型的東亞起源屬。其中原始山茶亞屬所具有的形態(tài)特征,在其后的每一個系統(tǒng)發(fā)育階段都能找到一些較為原始的種類,例如紅山茶組的南山茶等[16]。廣東省山茶屬種質資源豐富,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和開發(fā)潛力。已調查的山茶屬植物種類中,山茶作為優(yōu)良的木本觀花植物,在公園中的配置形式多樣,可營造立體復層植物景觀,構建嶺南園林植物景觀,與園林建筑、小品、水景進行配置[17-19];紅山茶組植物花色豐富,花期較長,觀賞價值高,可供游人觀賞,如石果紅山茶,主干明顯,抗污染能力強,可以作為城市的行道樹,栽種于居住區(qū)、公園、工礦企業(yè)等的道路旁;連蕊茶組植物株性緊湊,花量大,耐修剪的種,可以開發(fā)成綠籬植物;葉片較小、花小的種,可以用來制作盆景[20];油茶為優(yōu)質油料作物,可繼續(xù)大力推廣栽培;茶是中國傳統(tǒng)的飲料之一,目前栽植面積較廣,具有開發(fā)利用潛力。一些珍稀瀕危種,如大苞白山茶,花觀賞價值高,具有相對原始的形態(tài)特征,對研究山茶屬的系統(tǒng)發(fā)育具重要的意義[21]。具有觀賞性但尚未人工引種的種類,如石果紅山茶和長尾毛蕊茶等,值得進一步研究,并在園林中推廣和應用[22]。針對廣東省山茶種質資源庫建設,江運仁等[23]提出了山茶種質資源庫建設思路、原則、方案的理論體系。蘇志堯等[21]認為,應采取遷地保護和人工育苗造林措施,并利用廣東省在山茶科研究和開發(fā)方面的優(yōu)勢,設立珍稀瀕危山茶植物的保護和繁育中心,把中心辦成科研、教育和遷地保存的種質園,發(fā)揮保護山茶屬植物的種質資源與為今后開發(fā)利用提供條件的雙重作用。
隨著栽培繁育技術的不斷提高,山茶屬植物資源在園林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24],如應用在專類園、花灌木、盆栽、道路綠化、廠礦綠化[25]。為更好地推廣山茶屬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需充分利用廣東省豐富的山茶屬植物資源,深入挖掘鄉(xiāng)土品種,選育適宜園林中應用的優(yōu)良品種。
致 謝 感謝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所植物標本館(IBSC)和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植物標本館(CANT)等單位的支持。感謝崔大方教授給予指導。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四十九卷第三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 李婭莉,張 健,潘遠智,等. 四川省山茶屬植物資源及其園林應用[J]. 西南園藝,2005,33(2):68-71.
[3] 張宏達. 山茶屬植物的系統(tǒng)研究[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1:1-12.
[4] 閔天祿. 山茶屬山茶組植物分類、分化和分布[J]. 云南植物研究,1998,20(2):127-148.
[5] 王 君,周曉玲,劉海燕,等. 貴州山茶屬植物資源保護與開發(fā)應用評價[J]. 貴州科學,2011,28(2):83-88.
[6] 劉應珍,鄒天才. 貴州山茶屬植物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探討[J]. 貴州科學,2008,26(2):75-81.
[7] 漆龍霖,呂芳德,李克瑞,等. 湖南山茶屬植物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和利用的研究[J]. 植物科學學報,1989(3):275-284.
[8] 田曄林. 湖南省山茶屬紅山茶組植物分類及園林應用研究[D]. 長沙:中南林學院,2001.
[9] 陳 睿,鮮小林,秦 帆,等. 四川觀賞用山茶資源及景觀應用研究[J]. 北方園藝,2012(11):97-101.
[10] 羅 強,劉建林,袁 穎,等. 攀西野生山茶屬植物資源調查及保護[J]. 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08(3):67-69.
[11] 陳 慧. 江西山茶屬Camellia植物分類及其資源利用分析[D]. 南昌: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2.
[12] 廣東年鑒編撰委員會. 2014廣東年鑒[M]. 廣州:廣東年鑒社,2014.
[13] 陳封懷. 廣東植物志:第2卷[M].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
[14] Zheng yi Wu, Raven P H, De yuan Hong. Flora of China[M]. Volume 12.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9.
[15] 王發(fā)國,葉華谷,葉育石,等. 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4,12(1):21-28.
[16] 葉創(chuàng)興,石祥剛. 山茶屬地理分布特征//中國地理學會. “土地變化科學與生態(tài)建設”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中國地理學會土地變化科學與生態(tài)建設學術研討會,2004.
[17] 蘇丹萍,賀 濤,崔大方. 山茶屬植物在廣州公園中的應用研究[J]. 廣東園林,2014(1):65-68.
[18] 朱 純. 鄉(xiāng)土植物在嶺南園林創(chuàng)新建設中的作用[J]. 廣東園林,2012,34(6):29-32.
[19] 武麗瓊,蘇 斌. 適宜華南地區(qū)園林種植觀花樹木資源的調查[J]. 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2009,29(1):47-53.
[20] 胡羨聰,趙鴻杰,吳小英,等. 廣東優(yōu)良觀賞山茶資源與開發(fā)利用[J].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7(6):19-22.
[21] 蘇志堯,吳大榮,陳北光. 廣東山茶科稀有瀕危植物的區(qū)系特點和保護評價[J].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0,21(2):34-37.
[22] 張 潮,吳保歡,李 薇,等. 生根劑對石果紅山茶和長尾毛蕊茶扦插生根的影響[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5(6):69-72.
[23] 江運仁,胡羨聰,趙鴻杰. 試論廣東山茶種質資源庫建設[J]. 防護林科技,2011(3):53-56.
[24] 張常樂,丁紹剛,李升科. 山茶屬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1,39(6):314-316.
[25] 陳銀鑄. 泉州城市道路綠化調查與分析[J]. 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2010,30(7):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