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刑法中因果關系認定新探

      2016-05-30 16:47:05晉濤劉士心
      關鍵詞:因果關系

      晉濤 劉士心

      摘要:因果關系判斷應分為歸因和歸責兩個部分,歸因部分采用條件說,歸責部分采用規(guī)范目的理論。條件說的實質標準是科學法則,是以概率體現(xiàn)出來的支配力標準。按照支配力標準,行為與結果存在強力支配、普通支配、忽略支配三種關系。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判斷,不需要類似于條件說的事實判斷,只需歸責判斷。因果關系的歸責判斷采用規(guī)范目的理論,第三人責任領域應該在整體規(guī)范目的內(nèi)考慮,防止被濫用。瀆職犯罪只要有瀆職行為,并且產(chǎn)生了瀆職犯罪要求避免的結果,就可以認定存在因果關系,介入因素通常不影響因果關系的判定。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因果關系的判斷重點就是介入因素能否中斷因果關系,若不能中斷,介入因素是否與前行為共同成立因果關系,最后再考慮介入因素的徹底排除。將被害人自殘、自殺的認定為結果加重犯違反了被害人自我答責原理、不符合規(guī)范保護目的,形成了間接處罰。

      關鍵詞:因果關系;條件說;客觀歸責;規(guī)范目的;介入因素

      作者簡介:晉濤,南開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劉士心,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天津 300350),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

      基金項目:天津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美刑法因果關系基礎原理與司法認定規(guī)則比較研究”(TJFX12—005)。

      中圖分類號:F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398(2016)03-0061-13

      因果關系決定著特定犯罪的成立,關系具體犯罪的既未遂。當今社會日漸復雜,危害結果的原因并非如過去那樣清晰易辨,工業(yè)化、市場化、智能化的發(fā)展使風險更加多元,因果關系隨之艱深難辨。“因果關系理論是我國刑法學中最為混亂的一個問題,也是刑法理論中最為失敗的一個領域?!眲⑵G紅:《客觀歸責理論:質疑與反思》,《中外法學》 2011年第6期。因果關系的研究,早已超越必然因果關系、偶然因果關系與直接因果關系、間接因果關系的視野?!耙蚬P系只能解決結果由何種行為引起的問題,而能否將這一結果歸責于行為人則由歸責理論來解決?!庇诟闹怯衿迹骸缎谭ㄖ械目陀^歸責理論》,《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笆聦嵰蚬c結果歸責的關系問題遠比預想得要復雜,并且牽涉面甚廣。”勞東燕:《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76頁。歸因與歸責二分說的因果關系理論是實用規(guī)則,其理論基底深厚,也學說紛呈。

      介入因素是因果關系論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是學說爭論的主戰(zhàn)場。因果關系理論很大程度上是研究介入因素因果判定的理論。面對介入因素,為因果關系的判斷提供通用的標準和判斷思路就顯得更為必要而緊迫。

      收稿日期:2016-04-28一歸因與條件說

      歸因與歸責是因果關系的兩翼本文認為不作為不需要歸因判斷,只需要歸責判斷即可。對于不作為的歸責判斷在下文有詳細論述。,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因果關系判斷。片面強調歸因或歸責,會導致因果判斷的恣意。目前學界有注重歸責,忽視歸因的趨向?!?0世紀70 年代以后蓬勃發(fā)展的客觀歸責理論以及區(qū)別因果(結果原因)與歸責(結果歸責)的主流想法,卻讓條件理論在結果原因的領域重現(xiàn)價值,只不過不再受到關注,因為學者的注意力已經(jīng)轉移到結果歸責的規(guī)范評價?!睂O運梁:《事實判斷與規(guī)范歸責:因果關系與客觀歸責的功能界分》,《法學論壇》2013年1期。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歸因并無獨立價值,它從根本上服務于歸責。參見勞冬燕:《風險分配與刑法歸責:因果關系理論的反思》,《政法論壇》2010年6期?!笆聦嵣希S多案件之所以疑難,并不是規(guī)范評價的困難,而是在此之前的事實的因果關系確定的困難?!睆埫骺骸兑舱効陀^歸責理論》,《中外法學》2013年第2期。介入因素的因果關系問題,主要就是歸因的問題,其次才是歸責的問題。歸因與歸責二分說,為因果關系的判斷提供了明確的判斷思路,在二分說框架之內(nèi)研究介入因素,有利于明確判斷內(nèi)容的歸屬和判斷標準,便于實務應用。

      (一)條件說是歸因的標準

      條件說是單純的歸因理論,相當因果關系、客觀歸責理論是歸因、歸責的理論。“此后的因果關系理論實際上都是在條件說所提出的諸多條件范圍基礎之上,依據(jù)特定的標準進行價值判斷,進而認定其中的一個或者部分條件屬于原因,從而認定與結果成立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周光權:《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和客觀歸責論》,《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歸因是行為與結果事實聯(lián)系存在與否的判斷,歸責是能否將特定結果作為行為人的“作品”,讓行為人承擔客觀責任的判斷?!皬膯渭円髼l件因果關系到相當因果關系(條件說+相當性判斷),再到客觀歸責理論(條件說 + 相當性判斷 + 規(guī)范判斷),體現(xiàn)了從 ‘自然·物理思維到 ‘社會·經(jīng)驗思維再到‘規(guī)范·政策思維的過程?!崩?波:《規(guī)范保護目的理論》,《中國刑事法雜志》2015年第1期。換言之,歸責是一個更為實質化的過程。由單純的歸因理論發(fā)展到歸因、歸責理論是因果關系判斷的巨大進步。

      1條件說的形式判斷標準。條件說認為“非P,則非Q”,那么P是Q的原因。條件說采取的是思維排除法,這種判斷是在已經(jīng)鎖定原因之后的說明,它沒有回答為什么P是Q的原因。正是在歸因方面沒有實質的說理機制,才有了進行實質說明的原因說、相當因果關系、合法則的因果關系、客觀歸責。

      條件說的思維排除法,易遭受容易擴大因果聯(lián)系的批判,但是很明顯條件說不承認無限因果關系(普通人也會根據(jù)常識否定無限因果關系)。條件說將因果關系限定在行為與構成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條件說關心的是實行行為與法定結果之間的關系,是在鎖定了一般類型化的行為之后的因果判斷。條件說并非止于行為與后果有邏輯上的關系,同時有實質的判定標準,但卻一直以來被人忽略,這才是條件說一直無法被替代的關鍵?!霸诂F(xiàn)在的德國刑法理論、日本的刑事審判實踐中,條件說都處于通說地位”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xiàn)代展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28頁。。

      2介入因素和前行為存在三種關系。條件說認為“非P,則非Q”,那么P是Q的原因。很明顯,“非P,則非Q”對因果關系的判斷采取了必要條件說,而非充分條件說,這就為介入因素與前行為可以共同與結果成立因果關系留下了足夠的空間。例1,甲和乙沒有聯(lián)系地使用相同型號的槍同時朝丙的大腿上開槍,同時射中同一部位,鑒定結論是丙死于甲乙的合力射擊導致的失血過多,單獨一次射擊不至于產(chǎn)生該結果。根據(jù)條件說,認可重疊的因果關系,甲乙的行為是導致丙死亡的原因。

      根據(jù)條件說,介入因素和前行為存在三種關系:介入因素中斷因果關系、介入因素不影響因果關系、介入因素與前行為共同導致結果發(fā)生。例2,A將B推入深水中,恰在這時有個救生圈正漂向落水的B,如果B抓住了救生圈就會得救。這時B的仇人C出現(xiàn)了,C將救生圈撈起。于是B溺亡。這種情況下B是死于A的推入水的行為。C撈起救生圈,使B本可以避免死亡的結果實現(xiàn)。因此A和C的行為與B死亡存在重疊因果關系。

      如下案例,否定重疊因果關系,單純認定為自我危害的現(xiàn)實不無疑問。2006年7月28日晚上,被告人張某與被害人余某在張某的轎車上發(fā)生性關系,余某要求張某幫助其共同用手掐自己的頸部。后余某昏厥,張某伙同他人將余某送醫(yī)搶救。余某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經(jīng)鑒定,余某系頸部受外力作用致機械性窒息死亡。法院認為,被告人用手掐被害人的頸部,致被害人窒息死亡,主觀上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具有過失,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本案系被害人與被告人共同用手掐被害人的頸部,不能將死亡結果歸于被告人的行為。……在上例中……顯然,拋開被害人的行為,就意味著單獨考慮了被告人的行為;一旦僅考慮被告人的行為,就不能得出被告人的行為是被害人死亡的因果行為,即不能認為被告人的行為掌控了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因此,應否認被告人的行為具有構成要件符合性。參見張明楷:《刑法學中危險接受的法理》,《法學研究》2012年第5期。本案中,只要認定被告人與被害人“共同用手掐被害人的頸部”導致被害人死亡,就不能否認被告人對被害人死亡的因果關系。根據(jù)人的生理反應,單獨把自己掐死的概率還是很低的,特別是瀕臨死亡時,不太可能還可以繼續(xù)發(fā)力,因此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被告人的行為。根據(jù)條件說中的重疊的因果關系,被告人的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的因果關系是不容否認的。原判決認定被告人承擔沒有問題,若有疑問,則是刑罰涉嫌過重。

      (二)條件說的實質判斷標準

      條件說沒有刻意強調科學法則是其標準,在于過于自信,認為根據(jù)科學知識進行判斷是其題中應有之義,無需在“非P,則非Q”之外再次申明,不做說明,并不意味著其判斷的基底不是科學法則。

      1條件說的實質判斷標準是科學法則?!皸l件說的理論基礎來源于19世紀自然科學的理論”孫國祥:《刑法基本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21頁。,并且?guī)в锌茖W勝于一切認知的傲慢與偏見,但正是基于這一點,時至今日條件說仍然是事實認定無法逾越的理論。條件說主張事實判斷應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進行合規(guī)律的判斷,條件說認為這點不證自明,沒有將自己的實質判斷內(nèi)容(科學法則)充分展示,導致了很多誤解。事實上,合法則的因果關系是條件說的判斷內(nèi)容,二者互為表里。將條件說和合法則的因果關系對立,是對條件說的重大誤解?!拔覀兪且鶕?jù)生活經(jīng)驗和公認的相應的專業(yè)知識,來確定怎樣論證才能使得人們對‘若無前者,即無后者公式的適用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并且能夠排除合理的懷疑?!盵德]金德霍伊澤爾:《刑法總論教科書》(6版),蔡桂生譯,北京:,2015年,第81頁。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理論認知的提高,規(guī)律法則不斷被發(fā)現(xiàn),條件說越發(fā)增強了精確性,條件說絕非是個簡單表述,而是一個隨著科學認知不斷發(fā)展的理論?!胺辖?jīng)濟與社會的法則,如供需法則,也可以被考慮作為因果闡述的組成部分”[德]希爾根多夫:《德國刑法學: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江溯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67頁。?!八痉▽嵺`中認定因果關系應當充分重視經(jīng)驗法則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條件說在理論上雖然褒貶不一,但是在實踐中卻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庇谥緞偅骸缎谭▽W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35頁。條件說沒有刻意強調科學法則是其標準,在于過于自信,認為根據(jù)科學法則判斷是其題中應有之義,無需在“非P,則非Q”之外再次申明。不做說明,并不意味著其判斷的基底是科學法則。

      2建立在科學法則上的條件說的具體判定標準是支配力。本文在歸因上采取條件說,相對于條件說的形式判斷,刻意指明條件說的實質具體判斷標準是支配力(概率體現(xiàn)支配力)?!盎厮萁?、因果流程重大偏異、異常性與不可預見性等規(guī)則,本質上都是在處理支配有無的問題?!眲跂|燕:《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57頁。至此,可以明確條件說的具體內(nèi)容:

      條件說形式標準:“非P,則非Q”

      實質標準:科學法則→支配力→概率

      按照支配力標準,行為和法定結果之間存在三種關系:強力支配(極高概率關聯(lián)、規(guī)律層面)、普通支配(高概率關聯(lián)、經(jīng)驗層面)、忽略支配(低概率關聯(lián)、支配排除)。

      (1)強力支配(極高概率關聯(lián)、規(guī)律層面)就是符合規(guī)律,只要行為合乎規(guī)律的產(chǎn)生了結果,就認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強力支配表明行為與結果之間關聯(lián)的密切性,意味著行為必然產(chǎn)生結果。強力支配雖然不能說行為產(chǎn)生結果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因為絕對的百分之百在規(guī)律上也是不存在的),但有極大的產(chǎn)生蓋然性。很多規(guī)律已被大眾認知,成為一般生活經(jīng)驗的一部分。一般生活經(jīng)驗與規(guī)律并不是排斥的,一般生活經(jīng)驗的一部分就是規(guī)律,這為強力支配提供了明確標準。

      (2)普通支配(高概率關聯(lián)、經(jīng)驗層面)是指行為雖然不是合乎規(guī)律的產(chǎn)生了結果,但行為引發(fā)結果的產(chǎn)生具有生活經(jīng)驗上的通常性。通常性是指除規(guī)律之外,根據(jù)認識經(jīng)驗觀察,具有發(fā)生可能性,結果的產(chǎn)生是行為的通常后果。行為暗含著支配結果發(fā)生的高度可能性,結果的發(fā)生是行為創(chuàng)設風險的進一步實現(xiàn),就可以肯定條件關系的存在。例3,2004年6月15日下午,儲某駕駛小型貨車至204國道934公里處時(從上海向江蘇海安方向),由于儲某超速行駛并伴有疏忽,其車右后視鏡碰到步行在公路旁的周某肩部并致周某倒地,隨后正常行駛的李某駕駛的桑塔納轎車碾軋了周某。儲某見狀后駕車逃跑,周某經(jīng)搶救后死亡。經(jīng)鑒定,周某肩部僅構成輕傷,死亡原因是因車輛碾軋后引起的多發(fā)性復合傷而喪命。某市公安局交通巡警大隊認定儲某應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參見丁棟生,張達偉:《碰撞致他人被后面車輛碾死如何定性》,載《檢察日報》2005年03月04日。雖然周某是李某駕駛的桑塔納轎車碾軋,但是碾壓行為是儲某駕駛小型貨車將周某碰撞之后創(chuàng)造風險的實現(xiàn)。李某碾軋周某是儲某行為引發(fā)的高概率結果,儲某的行為與周某的死亡具有因果關系。換言之,儲某的行為是支配周某死亡的通常結果,是導致周某死亡的高概率結果。因此,儲某的行為成立交通肇事罪。

      (3)普通支配(高概率關聯(lián)、經(jīng)驗層面)成立因果關系,能夠很好的為疫學的因果關系認定提供適用空間?!耙邔W的因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據(jù)蓋然性大小,即概率高低來判斷因果關系的?!睂O國祥:《刑法基本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30頁。疫學的因果關系成立要求滿足以下的‘疫學四原則。即,(1)某一因子在疾病發(fā)生前的一定期間內(nèi)發(fā)生作用;(2)該疾病的發(fā)生幾率隨該因子的作用強弱變化;(3)從統(tǒng)計學角度,該因子與疫學上觀察到的流行特點并不矛盾;(4)該因子作用機理在生物學上具有無矛盾解釋的可能。參見[日]松宮孝明:《刑法總論講義》(4版補正版),錢葉六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55頁。“流行病學(疫學,引者注)的這種因果關系論,也可以運用于公害犯罪因果關系的認定中。例如,某企業(yè)在一段時間排放污水。開始排放后,附近居民開始患某種疾病;排放量越大,患疾病的人越多或者越嚴重。只要排放污水與居民患病之間的關系,與流行病學、生物學等科學法則不相矛盾,就可以認定排放污水的行為與居民患病之間具有合合法則的因果關系?!睆埫骺骸缎谭ǜ裱缘恼归_》(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74頁。

      忽略支配(低概率關聯(lián)、支配排除)是行為與法定結果的關聯(lián)非常微弱,結果產(chǎn)生不是行為創(chuàng)制并且實現(xiàn)的風險。只要可以否認行為與結果之間不具有規(guī)律上和生活經(jīng)驗上的重要關聯(lián)性,是低概率關聯(lián)。例4,甲和乙因為開玩笑而翻臉,甲踹了乙一腳后離開,惱羞成怒的乙拿著鐵鍬追甲。甲慌張?zhí)优?,在橫穿村口馬路時,甲被一輛正常行駛的一輛小轎車當場撞死。本案中,乙的追趕行為并不暗含著甲被撞死的風險,甲在過馬路時應當注意行車安全,尤其在路口,甲被撞死是自我危害的實現(xiàn)。警察在追捕犯人的過程中導致的摔倒、崴腳、被車撞等行為不是犯罪人引發(fā)的危險實現(xiàn),不應當認定兩者具有因果關系。如下判決則存在因果關系認定錯誤,是明顯的因果不當擴張。“一個持槍劫匪在城市實施搶劫后在房上沿著屋頂逃跑被警察緊緊追捕,一個警察在追捕的過程中不小心掉進風井口(air shaft)死亡。匪被判決構成了重罪謀殺罪。”劉士心:《美國刑法各論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8頁。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社會生活中的事實關系判斷,三種關聯(lián)程度不可能對概率發(fā)生程度數(shù)字化,只能根據(jù)大約的發(fā)生概率說明支配力的強弱、有無。

      (三)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判斷不需要根據(jù)條件說進行歸因,可以直接進行歸責判斷。不作為的因果關系判斷,不可能采用“非P,則非Q”,不作為原本就是讓不符合客觀事實關系的人承擔刑事責任。條件說為了能夠涵蓋不作為因果關系,提出了“如果有P,則沒有Q”,所以P是Q的原因?!瓣P于這一點,即使在今天,仍缺乏成功地作出有說服力的論證的學說。”[日]松宮孝明:《因果關系與客觀歸責論》,錢葉六譯,《刑事法判解》2012年第1期,第55頁。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困惑,因為這種修改首先不符合條件說是建立在自然、客觀層面的事實認定理論。在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中,根本就不存在歸因的事實。換言之,“不作為人是因義務違反而受結果歸責,而非因其不作為對結果有現(xiàn)實的作用力被歸責。”勞東燕:《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35頁。不純正不作為犯的因果關系判斷就是以作為義務存在的單純歸責。其次,這種修改改變了條件說的經(jīng)典公式,還能不能稱謂條件說不無疑問,否則只能說條件說存在兩套標準。換言之,在不作為犯罪中,根本不需要類似于條件說的事實判斷,只需進入歸責判斷即可。在不作為犯罪中,運用條件說修改的公式判斷因果關系,是一種毫無益處的文字游戲。即,“就不作為犯而言,事實歸因與規(guī)范歸責二分框架遭受挑戰(zhàn),以作為義務本身的規(guī)范意義作為不作為犯條件因果的理論依據(jù),不僅在事實認定中摻雜了規(guī)范判斷,也混淆了因果關系概念與作為義務概念的層次?!睏罹w峰:《條件說的困境與結果歸責的類型化》,《中國刑事法雜志》2015年第4期。因此,在不作為因果關系的認定中,不需要進行以條件說為標準的事實判斷,歸責判斷是不作為犯因果關系的全部。

      二歸責與規(guī)范目的

      因果關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歸因判斷和歸責判斷。歸因是事實判斷,歸責是規(guī)范判斷,是對事實判斷的進一步限縮(當然,不可否認歸責對歸因的認定也有制約作用)。

      (一)歸責的判斷

      因果關系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事實層面的歸因(采用條件說)和規(guī)范、政策層面的歸責(規(guī)范目的)。相當因果關系和客觀歸責都是包含歸因和歸責的因果關系理論。相當因果關系日本刑法學界是通說,相當因果關系根據(jù)原因和結果的聯(lián)系是否具有日常生活上的通常性、一般性、生活經(jīng)驗的可接受性來判斷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其內(nèi)部又有客觀說、主觀說和折中說。相當因果關系與客觀歸責相比較,存在整體判斷的問題,內(nèi)部缺少進一步判斷的具體標準,可操作性相對較差。洛克辛的客觀歸責包括不允許性風險的創(chuàng)設、不允許性風險的實現(xiàn)、行為構成的作用范圍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德]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1卷),王世洲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47-274頁。這三個方面又有許多進一步審查判斷的規(guī)則,客觀歸責理論層層遞進、逐漸收縮,可操作性強。但是必須看到客觀歸責與構成要件趨同的擴張態(tài)勢,打亂了構成要件要素原本的各自功能定位。“這些規(guī)則有的屬于構成要件中的范疇,例如風險實現(xiàn)中的實行行為概念;有的屬于違法性領域,例如法所不容許的風險、被害人同意或承諾;有的屬于有責性之內(nèi),例如第三人責任;有的則跨越了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與有責性三個階層,例如信賴原則,等等。這些,都使得整個歸責結構過于龐雜?!眲⑵G紅:《客觀歸責理論:質疑與反思》,《中外法學》2011年第6期?!翱陀^歸責論內(nèi)容龐雜,體系臃腫,它不是解決某一個問題的具體理論,而是將各種不同理論混雜其中的理論集合體?!眲⑵G紅:《客觀歸責理論:質疑與反思》,《中外法學》2011年第6期。

      客觀歸責是德國理論界的通說,但是并未被實務界采納,可能是客觀歸責理論只不過把原本屬于構成要件內(nèi)容的諸要素按照風險創(chuàng)制、風險實現(xiàn)的規(guī)則重新組合了一下而已。況且不同學者的客觀歸責理論體系并不一致,客觀歸責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效果還需要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和進一步的論證。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需要在歸責領域全面借鑒客觀歸責的思維方法和相關理論,建立起規(guī)范與政策互通的判斷規(guī)則??陀^歸責借助“風險”概念,使因果關系的判斷更為實質,無論是將這種風險理解為法益侵害還是規(guī)范違反,都是更為規(guī)范的判斷。其下位判斷規(guī)則細密周全,進一步細化了判斷的標準,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通常情況下,具有條件關系完成歸因判斷,歸責判斷也就完成,在特定情形下才需要具體的歸責判斷,歸因與歸責具有一致性。在極為特殊的案例中,有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歸因),不一定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歸責),歸責的標準是規(guī)范目的。

      (二)規(guī)范目的的發(fā)現(xiàn)及歸責價值

      規(guī)范目的是刑法以及具體條文所欲達到的目標預設?!耙话愣?,立法者把法律規(guī)范看作實現(xiàn)某種目的的手段,即立法者希望通過對人的行為模式及其法律效果的恒常性規(guī)則設定,促進族群共同體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切實保障公民的自由與權利,并維護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的秩序和安全。這屬于規(guī)范的應然層而,為規(guī)范語言表達的實然所不能包容?!苯?濤:《規(guī)范保護目的:學理診釋與解釋實踐》,《法學評論》2015年第5期。

      1規(guī)范目的的發(fā)現(xiàn)及歸責價值。刑法規(guī)范的制定與存在,有著整體目的和具體條文的目的。具體條文目的不是顯性存在,而是深深隱嵌在條文之內(nèi),需要考慮罪狀表述、所處章節(jié)、刑法任務、刑罰目的、刑事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證成。規(guī)范目的理論讓我們明確,不是所有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都可以歸責,只有那些符合規(guī)范目的的行為才可以進行歸責,才能認定行為與法定結果存在因果關系?!巴ǔ?,隨著一種允許性風險所不包含的危險得到實現(xiàn),對客觀行為構成的歸責就產(chǎn)生了。然而,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樣一種認識,即在具體案例中,歸責也可能在以下情況中失?。涸谝呀?jīng)出現(xiàn)的風險的類型之中并沒有包含行為構成的作用范圍、行為構成規(guī)范的保護目的(也就是禁止殺人、禁止傷害、禁止毀壞財產(chǎn)等等的保護目的)和結果,以及在這些事件的行為構成肯定是不能被防止的?!盵德]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1卷),王世洲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62頁。被允許的危險、信賴原則、正當化事由、合義務的擇一舉動、被害人自我答責、第三人責任領域都是整體規(guī)范目的的具體內(nèi)容。具體條文的規(guī)范目的需要根據(jù)刑法表述、罪狀表述、所處章節(jié)、刑法任務、刑罰目的、刑事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證成。

      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408條自之一)的規(guī)范目的是要求負有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認真履行職責,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如果負有食品監(jiān)管職責的人員沒有履行職責,但結果的發(fā)生與該職責無關,則不能認定瀆職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例如,負有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對含有 A、B 兩種瘦肉精的生豬進行檢測時,監(jiān)管者在對A 瘦肉精有檢測條件的情況下卻沒有履行對 A 瘦肉精的檢測,現(xiàn)有檢測條件無法對此批生豬是否含有 B 瘦肉精進行檢測。事后查明導致食品安全事故的是 B 瘦肉精,A 瘦肉精在生豬流轉過程中已經(jīng)被代謝至對人體無害的量。參見陳京春:《論食品安全監(jiān)管瀆職類犯罪的因果關系》,《政治與法律》2014 年第 9 期。該案中,監(jiān)管者雖有瀆職行為,但結果不是瀆職行為引起的,監(jiān)管者不構成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或者相應的其他瀆職罪。

      搶劫罪(263條)“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因為搶劫致人死亡的規(guī)范保護目的在于避免搶劫行為導致?lián)尳賹ο蟮乃劳?,不在于保護搶劫對象以外的人的生命。”陳洪兵:《人身犯罪解釋論與判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57頁。換言之,本罪的規(guī)范目的是處罰搶劫行為本身導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行為,搶劫行為之外的行為導致被害人、第三人重傷、死亡,搶劫行為導致第三者重傷、死亡的都不符合本罪規(guī)定結果加重犯的目的。因此,在搶劫的過程中看到仇人將其殺害的、逃跑的過程中將睡在地上的嬰兒踩死的、在搶劫行為完成后將被害人殺死的、在去搶劫的路上開車肇事軋死他人的等等都不能評價為搶劫致人死亡。

      2關于第三人責任領域應該在整體規(guī)范目的內(nèi)考慮。第三人責任領域是指第三人負有防止結果發(fā)生的責任,而且法律要求該結果的發(fā)生歸責于第三人。第三人責任應當嚴格限制適用范圍,只有法律明顯要求第三人負有阻止該結果發(fā)生的,才可以將該結果歸責于第三人。第三人責任領域存在錯誤適用的情況,“被告人實施行為后,介入了有義務防止危險現(xiàn)實化的第三者的行為時,如果第三者能夠防止但沒有防止危險,就只能認定第三者的行為(包括不作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例如,甲傷害乙后,警察趕到了現(xiàn)場。警察在將乙送往醫(yī)院的途中車輛出故障,導致乙失血過多死亡的,應否定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79頁;張明楷:《刑法學》(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87頁。本文根據(jù)整體規(guī)范目的和具體條文規(guī)范目的,認為甲應對乙的死亡負責,甲構成故意傷害罪(在致人死亡的結果上判處刑罰),同時根據(jù)警察是否有瀆職行為考察結果歸責的可能性。按照上述張明楷教授的觀點,根據(jù)其主張的第三人責任領域,下列案例也應當否定制造了危害結果的行為歸責。甲將乙捅了三刀,將乙送往醫(yī)院,醫(yī)院的工作人員由于普通過失,導致救治延誤,乙死亡。根據(jù)張明楷教授主張的第三人責任領域,甲的行為應當與乙的死亡沒有因果關系。但這不符合我們通常的結論,也有違一般人的法感情。

      三介入因素與中斷論

      介入因素是在行為與結果之間介入了其他因素,其他因素與結果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關系。介入因素可能斬斷前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前行為與結果的關系被中斷。這里使用中斷的表述,意在表達介入因素具有斬斷假設的前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允許假設,從這個角度而言,因果中斷論表述矛盾。但中斷論具有明顯的切斷前行為的語義效果,故暫且使用該表述。中斷論是溯及禁止的另外一種表述,本文在同一種意義上使用。

      被害人特殊體質不是介入因素,是行為對象的狀況,不影響因果關系的認定。現(xiàn)實判例中被害人特殊體質包括腦梅毒患者、腦動脈硬化、高血壓、血友病、先天脾肥大、糖尿病等等。被害人特殊體質不影響因果關系,并不代表在客觀歸責和主觀歸責角度不需要考慮被害人特殊體質,這兩個階段仍然需要考慮被害人體質。

      (一)介入因素的判斷公式

      介入因素中斷論主要是歸因階段因果關系的判斷,特定情況才需要在歸責階段進行因果判斷。關于介入因素能否中斷先行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前田雅英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判斷公式:(1)實行行為導致結果發(fā)生概率的大小,(2)介入因素的異常性大小,(3)介入因素對結果貢獻的大小。黎宏:《刑法總論問題思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74-175頁。“介人情況的異常與否,對判斷是否中斷也具有意義?;拘袨楸厝粚е陆槿饲闆r、基本行為通常導致介人情況、基本行為很少導致介人情況、基本行為與介人情況無關這四種情形,對認定因果關系的中斷所起的作用依次遞增?!盵日]前田雅英:《刑法總論講義》第3版,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年,第183頁以下。 轉引自張明楷:《嚴格限制結果加重犯的范圍與刑罰》,《法學研究》2005年第1期。在本文看來,介入因素的是否異常,不具有獨立的作用,只不過是行為支配結果發(fā)生概率的一個輔助性判斷,不具有獨立意義。換言之,即使介入因素情況異常也能否認前行為與結果的支配;即使正常,也不能肯定前行為與結果的支配。再說,正常異常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在考慮介入因素是否異常問題的時候,存在‘什么樣的場合,可以說是異?;蛘卟皇钱惓5膯栴}。對此,刑法理論上存在各種理解”黎宏:《刑法總論問題思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76頁;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xiàn)代展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34-135頁。。從日常層面看多數(shù)情況下介入因素都是異常的。前行為與介入因素哪個風險在結果中實現(xiàn)才是判斷的關鍵。其二,該公式只適用于歸因階段,歸責階段很難有明顯的用場。因為歸因是事實的判斷,根據(jù)作用力大小認定事實因果關系沒有問題。歸責是社會的、經(jīng)驗的、規(guī)范的、政策的判斷,不是根據(jù)作用力的大小,即使存在事實因果關系,在歸責階段也可以排除歸責性,從而否定因果關系。

      中斷論的判斷主要在歸因階段,特殊情況下才適用于歸責階段。在歸因階段采取以支配力(概率)為判斷標準的條件說,看前行為和介入因素哪個具有支配危害結果產(chǎn)生的高概率,從而認定能否中斷因果關系。應該承認前行為和介入因素的合力支配,承認二者對結果都有支配作用。在歸責階段,采用規(guī)范目的作為歸責的判斷,進一步判斷能否中斷因果關系。

      (二)具體犯罪的介入性因素因果關系判斷

      介入性因素在結果加重犯和瀆職犯罪中最成為問題,結果加重犯是基本行為具有類型性導致加重結果產(chǎn)生的一類犯罪,瀆職犯罪是介入他人行為是結果產(chǎn)生的常態(tài),因此這兩類犯罪與結果的聯(lián)系,需要對介入因素做特別地考察,以澄清因果關系判斷的困惑和混亂。

      1結果加重犯的介入性因素判斷。結果加重犯是刑法在基本犯罪成立的基礎上基于發(fā)生了特定的結果而加重法定刑的犯罪。結果加重犯是結果責任的殘留,本身違反了罪刑相適應原則,應當嚴格限制其成立范圍。對于結果加重犯的因果關系判斷,有三點需要堅持:一是首先判定基本犯與法定加重結果的內(nèi)容,二是基本犯罪行為與法定加重結果的歸因采用條件說。結果加重犯處罰根據(jù)中的危險性理論認為:“結果加重犯是立法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的犯罪類型,這種類型是立法者認為基本犯罪行為發(fā)生加重結果的蓋然性很大,立法者將這種蓋然性較大的犯罪類型規(guī)定為結果加重犯,以重刑處罰犯罪人,保護社會?!编崫缮疲骸缎谭傉摖幾h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00頁。很明顯,危險性理論就是條件說的具體表達。三是基本犯罪行為與法定加重結果的歸責上要采用規(guī)范保護目的標準?!敖Y果加重犯由刑法分則明文規(guī)定,罪刑規(guī)范阻止加重結果;如果某種結果既不為行為觸犯的罪刑規(guī)范所阻止,也不為其他罪刑規(guī)范所阻止,那么,這種結果不應當被認定為加重結果。”張明楷:《嚴格限制結果加重犯的范圍與刑罰》,《法學研究》2005年第1期。

      根據(jù)上述被害人答責理論和結果加重犯的因果判斷理論,下列主張都存在著擴張結果加重犯成立的危險:“事實上,將‘引起被害人自殺排除在‘致人死亡之外后,并不等于它在刑法評價上沒有重要意義。從客觀上講,引起被害人自殺本身也是一種極其嚴重的危害后果,強奸罪的加重犯就包含有‘造成其他嚴重后果,該‘嚴重后果就包含致使被害人自殺。再如,《刑法》第240條(拐賣婦女兒童罪)第1款的第(七)項和第358條(強迫賣淫罪)第(五)項中的‘其他嚴重后果都是與‘造成被害人重傷、死亡相并列,其應當包括‘引起被害人自殺的情況。當然,這樣的立法也要慎重,只適用于那些嚴重侵犯人身權益的犯罪?!苯饾蓜偅骸墩摻Y果加重犯的因果關系》,《東方法學》,2013年第4期?!肮召u婦女、兒童通常伴隨著對被害人人身自由的侵犯,而且把人作為商品出售,是對人格尊嚴的嚴重侵害,因此,行為人應該不難預見到被害人(包括親屬)可能自傷、自殘(包括親屬),故應當包括自傷、自殘的情形?!标惡楸骸度松矸缸锝忉屨撆c判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30頁。

      2瀆職類犯罪介入性因素判斷。瀆職犯罪的結果通常是介入了他人行為引起的結果,只不過瀆職人沒有履行相應職責,導致瀆職犯罪規(guī)范所欲阻止的結果發(fā)生。只要有瀆職行為,并且產(chǎn)生了瀆職犯罪要求避免的結果,就可以認定存在因果關系,介入因素通常不影響因果關系的判定?!按祟惙缸铮^職犯罪,引者注)雖仍以具體結果的出現(xiàn)作為犯罪成立的要件,但并不要求行為人直接操控因果流程,即使結果是由第三人行為(或其他因素)介入而造成,行為人也需要對結果負責?!眲跂|燕:《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29頁。當介入因素確實與瀆職行為沒有任何關聯(lián)的導致了結果發(fā)生的,應當否定瀆職行為與結果存在因果關系。關聯(lián)性的判斷,應當根據(jù)具體瀆職行為是否引起了介入因素或者為介入因素發(fā)生提供了機會。

      玩忽職守罪是職務犯罪,分析瀆職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時,必須具體考察行為人的職責。離開行為人特定的職責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就失去了意義。在實踐中要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是否存在就要考察行為人的具體職責要求。參見李紅雷、趙瑋:《玩忽職守因果關系認定時要把握三點》,載《檢察日報》2010年8月4日第003版。例5,某市鍋爐壓力容器所檢驗員王某在驗收某個體浴室常壓燃煤熱水鍋爐時,在被檢驗鍋爐出廠資料技術參數(shù)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接受對方吃喝,在檢驗報告中弄虛作假,使該問題鍋爐取得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頒發(fā)的《鍋爐使用登記證》并投入運行。之后,該鍋爐被業(yè)主違反改為承壓鍋爐,最終發(fā)生爆炸故事,造成7死7傷。當?shù)胤ㄔ阂乐袛嗬碚撜J定,檢驗員王某雖然工作上有失誤,該常壓熱水鍋爐雖存在問題但很難發(fā)生爆炸,最終重大傷亡事故是由于業(yè)主擅自將常壓熱水鍋爐改造為承壓鍋爐所造成的。因而王某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王某不承擔刑事責任。參見包健:《如何認定過失瀆職犯罪的因果關系》,載《檢察日報》2006年11月30日第 003 版。本案中,鍋爐爆炸不是檢驗員王某不正確履行職責造成的結果,法院對于瀆職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的判決是正確的。至于其他職責部門比如消防是否存在監(jiān)督過失,還需要根據(jù)具體法律規(guī)定的職責來判定?!皩嵺`中還存在唯結果論,混淆事實因果關系與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法律因果關系),只要發(fā)生了他人死傷或者單位、個人財產(chǎn)損失的結果,就認為符合了瀆職罪‘重大損失的要件,滿足了刑法因果關系的要求,進而以瀆職罪定罪處罰,從而不當擴大了瀆職罪的處罰范圍,背離了責任主義一般預防的要求。”陳洪兵:《貪污賄賂瀆職罪解釋論與判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49頁。

      四介入因素的類型

      如前所述,前行為與介入因素與結果存在三種關系:介入因素不影響前行為的因果關系、介入因素與前行為共同導致結果發(fā)生、介入因素中斷因果關系。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因果關系的判斷重點就是介入因素能否中斷因果關系,若不能中斷,介入因素是否與前行為共同成立因果關系,最后再考慮介入因素的徹底排除。

      (一)介入了行為人的行為

      如果介入了行為人的行為,需要判斷介入行為與前行為的密切程度:如果介入行為是前行為的延伸或者補充,則前行為與后行為視為一體;如果介入行為是前行為高概率的伴隨發(fā)生,不影響前行為與后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介入行為與前行為具有微弱或者無關聯(lián),并且結果不是前行為危險的實現(xiàn),則前行為與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例6,甲打算用安眠藥讓乙處于睡眠狀態(tài),然后再把乙勒死,但是由于使用安眠藥過量導致乙死亡,甲以為乙睡著了,將乙“勒死”。由于行為人實施勒乙的時候,乙已經(jīng)死亡,介入行為沒有起作用。因此甲后來實施的勒乙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沒有因果關系,乙死于甲投放安眠藥的行為。甲構成對乙的故意殺人罪的既遂(死于安眠藥)。例7,甲殺乙,用錘子將乙砸暈,以為乙已經(jīng)死亡,之后對乙實施了肢解“尸體”的行為,乙是死于甲的肢解行為,用錘子砸乙與乙的死亡沒有因果關系。這種情況是事前的故意,通說認為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就是將前行為與介入行為作為一體考察得出的結論。例8,依法配備槍支的人民警察甲在下鄉(xiāng)辦案的過程中,因山路顛簸,導致隨身攜帶的槍支丟失。甲回到單位后發(fā)現(xiàn)槍支丟失,未敢聲張。村民乙在回家的路上被該槍絆倒,很是憤怒,乙發(fā)現(xiàn)該槍后以為是玩具槍,就將其扔到路旁邊的樹林里,沒想到將在此地小便的婦女丙的左眼投瞎。丟失槍支不報告罪的“造成嚴重后果”是指:“(一)丟失的槍支被他人使用造成人員輕傷以上傷亡事故的;(二)丟失的槍支被他人利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三)其他造成嚴重后果的情形?!保ㄗ罡呷嗣駲z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這里的“造成嚴重后果”是指根據(jù)槍支的射殺力造成的致人死傷或者制造威脅的情況。本案中該槍支導致丙的左眼失明,是由于偶然投擲槍支所致,并沒有使用槍支的射殺功能,因此不屬于刑法規(guī)定的“造成嚴重后果”。甲不構成丟失槍支不報告罪(可以考慮甲成立玩忽職守罪)。

      (二)介入了第三人的行為

      如果前行為必然或者通常(高概率)會誘發(fā)第三人的介入,最終介入了第三人的行為產(chǎn)生了危害結果,那么前行為與結果存在因果關系。如果第三人的介入與前行為無關并且介入因素獨立地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則前行為與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例9,2005 年 9 月 29 日,被告人王某駕駛長安小客車,違反規(guī)定逆向行車,導致車身右側尾部撞到行人李某,被害人被確診為:右額顳頂枕急性硬膜下血腫、左顳葉腦挫傷伴多發(fā)性血腫、右角回腦挫裂傷、外傷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全身多處軟組織損傷。治療期間,被害人的家人先后 4 次簽署放棄治療或拒絕治療方案的意見,停用血漿和白蛋白,被害人于同年 10 月 20 日因呼吸循環(huán)衰竭死亡。參見晉松、吳美來:《被害人家屬放棄治療能否中斷刑法因果關系》,載《人民法院報》2007年4月10日第006版。本案中,被害人家屬放棄治療是因為繼續(xù)救治已經(jīng)沒有太多意義,被害人死亡已經(jīng)不可逆轉。被害人死亡是王某駕駛長安小汽車肇事的最終結果,被害人家屬放棄治療不中斷交通肇事與被害人死亡的因果關系。

      張明楷教授認為“甲重傷乙后潛逃,沒有通謀的甲的親屬阻止乙的親屬救助乙,導致乙流血過多而死亡的,甲的行為不成立故意傷害致死?!睆埫骺骸秶栏裣拗平Y果加重犯的范圍與刑罰》,《法學研究》2005年第1期。本文認為甲的重傷與乙的死亡具有因果關系,甲的親屬與乙的死亡也具有因果關系,二者是重疊的因果關系。

      例10,2006年5月2日21時左右,陳某無證駕駛的二輪摩托車左把手將行走在偏路中央的醉酒的王某刮倒于路中,陳某自己也摔到路側昏迷。此時嚴某剛好駕駛微型轎車由南向北行駛至此,再次將倒地的王某碾壓,造成王某當場死亡。某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當事人陳某無證駕駛機動車并且未盡到謹慎駕駛義務,對王某的死亡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負事故主要責任。嚴某存在過失駕駛,負事故的次要責任。據(jù)此,公安機關認定陳某涉嫌交通肇事罪。根據(jù)法醫(yī)鑒定,王某頭顱有被碾壓變形痕跡,死亡原因是顱腦損傷。參見張建兵:《從一起案件看刑法因果關系的介入與中斷》,載《江蘇法制報》2007年2月1日第003版。本案中陳某將王某刮倒,引發(fā)了王某再次被碾壓的高度危險。由于此路是省道,是開放性道路,駕駛人應當謹慎駕駛,嚴某駕駛微型轎車與倒地的王某發(fā)生碰撞并碾壓,嚴某對王某的死亡具有因果關系。本案中,陳某與嚴某各自的行為與王某的死亡都具有因果關系。公安機關僅僅認定陳某涉嫌交通肇事罪,而不認定嚴某的行為也涉嫌交通肇事罪存在紕漏。

      例11,被告人陳美娟與鄰居被害人陸蘭英多次發(fā)生爭執(zhí)。某日晚,陳美娟用一支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半針筒甲胺磷農(nóng)藥后,把農(nóng)藥注射進陸蘭英家門前絲瓜棚內(nèi)的絲瓜中。次日晚,陸蘭英及其外孫女黃某吃了含有農(nóng)藥的絲瓜后,出現(xiàn)中毒癥狀被送往醫(yī)院救治。陸蘭英因農(nóng)藥中毒引發(fā)糖尿病高滲性昏迷低鉀血癥,而醫(yī)院僅以糖尿病和高血壓癥進行救治,貽誤搶救時機,致其次日早晨死亡;黃某經(jīng)搶救后脫險。陸蘭英死后,有人發(fā)現(xiàn)未采摘的部分絲瓜有小黑斑,懷疑有人投毒,即向公安機關報案。由此,陳美娟被抓獲。參見廖萬里、格西:《致命的絲瓜:介入因素如何影響刑法因果關系》,載《人民法院報》2007年11月2日第004版?!霸趯嵤┗拘袨橹?,有以下情形的,都不能認為存在這種聯(lián)系(因果關系,引者注):其他人過錯程度較高的行為(例如,醫(yī)生的重大失誤、解救人質時警方的重大失誤等)介入?!敝芄鈾啵骸缎谭傉摗罚?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2頁。本案中,陸蘭英因農(nóng)藥中毒引發(fā)糖尿病高滲性昏迷低鉀血癥而死亡,即死于陳美娟的投毒行為,醫(yī)生一定程度上的診療失誤并不阻斷投毒行為的因果關系。

      (三)介入了被害人的行為

      1前行為必然或者通常具有誘發(fā)被害人的行為,則前行為具有因果關系?!懊绹欣砻鳎ㄔ簩χ\殺行為引起受害人跳窗、跳入溝壑、跳入河中、奪槍而導致受害人死亡的案件,都判決被告人對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具有法律因果關系?!眲⑹啃模骸睹绹谭ㄖ械姆缸镎撛怼罚本喝嗣癯霭嫔?,2010年,第42頁。例12,犯罪嫌疑人莫某從外務工回家,認識了當?shù)啬陈玫昱諉T許某和高某。2012年7月8日晚,莫某與朋友彎某再次碰到受害人許某與高某,隨起歹意。莫某與彎某將許某、高某騙至一招待所內(nèi)實施強奸。受害人許某為逃跑從三樓房間的陽臺上跳樓,摔成腰椎骨折。參見金澤剛:《論結果加重犯的因果關系》,《東方法學》2013年第4期。面對人身侵害,被害人躲避、逃跑等反應是人的自我保護本能。被害人的躲避、逃跑等反應是前行為的必然或者通常性結果,不阻斷前行為與被害人躲避、逃跑等反應帶來的結果。本案中,莫某與彎某對許某的腰椎骨折具有因果關系,承擔強奸致使被害人重傷的責任。例13,深夜林某持刀欲實施攔路搶劫,恰好劉某路過,林某使用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先是對劉某一頓毆打,之后威脅劉某交出財物,劉某假裝翻兜拿錢包,趁林某不備踢飛林某手里的水果刀后逃跑。林某撿起刀后開始追趕,劉某在逃跑時手機從身上掉下(手機價值八千多元,掉落劉某未發(fā)覺),林某拾得手機后離開。參見李恒、張劍、張啟娟:《搶劫時撿拾對方遺失財物如何定性》,載《檢察日報》2010年11月16日第 003版。從因果關系的角度,林某的搶劫行為與拾得手機具有因果關系,面對搶劫行為逃跑是正常反應,逃跑過程中財物掉落是搶劫行為高概率實現(xiàn),并不異常,應該認定為搶劫行為獲得財物。本文認為林某構成搶劫罪既遂,不贊成林某成立搶劫罪的未遂和侵占罪。

      如果前行為并不能誘發(fā)或者極難誘發(fā)被害人的行為,并且結果不是前行為支配力的實現(xiàn),則沒有因果關系。例14,“P威脅到他的配偶V的生命,因此,V為了自保被迫在一個結冰的晚上離開了家。V走在離父親家200英米的地方時,她因為怕打擾父親休息而沒有去那個本應該會受到歡迎的父親家,而選擇在那個冰天雪地的晚上在外過夜。結果V在晚上被凍死。”[美]德雷斯勒:《美國刑法精解》,王秀梅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9年,第177頁。本案中,V的死亡不是P威脅行為的伴隨結果,是被害人自我答責,與P的威脅不具有因果關系。

      2被害人自殘、自殺歸責的原則禁止。被害人在自我危害中支配著危害的進行、主導著危害的發(fā)生,行為人參與了被害人的自我危害,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應當歸責到被害人,行為人的行為不被視為結果發(fā)生的原因。被害人主導危害結果發(fā)生的,被害人獨立承擔后果,第三人的行為與被害人自殘、自殺不具有因果關系。換言之,被害人自我答責排除客觀歸責。

      在被害人受到犯罪影響后自殘、自殺的,是否應當將該結果歸責于行為人,在我國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叭耸欠窨梢宰詺ⅲ@并不是新問題;相反,關于是否可以自殺的文獻堆滿圖書館,然而,仍未能窮盡這個問題的究竟?!盵德]希爾根多夫:《德國刑法學: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江溯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57頁?!靶谭ㄊ遣贿^問那種純粹的自傷的:誰實施了這種自傷,自己就應該承擔責任。出于這種考慮,那些給自我答責的自傷提供主意、可能性和援助的行為,在刑法的眼里也是不重要的?!盵德]金德霍伊澤爾:《刑法總論教科書》(6版),蔡桂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02頁。“眾所周知,自殺行為本身不構成犯罪,根據(jù)共犯從屬性說,被教唆、幫助的行為不具有違法性的,教唆、幫助行為也不具有違法性,正如指使他人進行正當防衛(wèi)的不可能構成犯罪一樣。”陳洪兵:《人身犯罪解釋論與判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頁。

      應該認定自殺違法,但是這種違法達不到犯罪的程度,所以自殺不構成犯罪,幫助、教唆他人自殺的也不構成犯罪?!凹幢闶峭ㄟ^實現(xiàn)自我決定自由,伴隨侵害生命這樣一個法益的永遠無法挽回的自殺行為,應當視為是一種違法行為。然而,自殺行為即便違法,由于自己通過結束自己生命實現(xiàn)了自我決定這一自由,因此,可以將這種行為視為是一種不可罰的違法行為?!盵日]立石二六編著:《刑法各論30講》,成文堂2006年,第11頁。轉引自鄭澤善:《刑法爭議問題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5頁。

      在行為人實施相應犯罪,被害人自殺的,排除自殺是犯罪行為的危險進一步實現(xiàn)的情況之外,應當排除因果關系的歸責。我國刑法理論界基本認可被害人單純自殺的不能理解為相應犯罪的結果加重犯,但是認可虐待罪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結果加重犯包括被害人自殺的行為。司法解釋大量認可被害人自殘、自殺可以歸責于行為人,這明顯違背各具體條文的規(guī)范目的,形成了間接處罰。本文認為,被害人自殘、自殺的行為不能歸責于他人(包括虐待罪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第三人欺騙、脅迫被害人自殘、自殺的除外。“‘實務上經(jīng)常發(fā)生的,配偶或情侶的一方也會因為他方的離去而自殺,在這種現(xiàn)實下,如果行為人必須完全為他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負責,那么任何人都可以以自我危害的手段來要挾對方,剝奪對方的自由,甚至行為人本身也必須因為擔心所謂被害人的自我危害行為而在日常生活行動當中全面地自我設限,此一結果反而是對一般行為人的基本權利的過度侵害而有違于衡平原則。”參見姜敏:《客觀歸責的理論實質論析》,《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霸趯嵤┗拘袨橹螅幸韵虑樾蔚?,都不能認為存在這種聯(lián)系(因果關系,引者注):(1)被害人自殺、自殘或自身重大過錯導致死亡的……”周光權:《刑法總論》(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2頁。

      “殺人罪僅處罰殺害他人的行為,至于自己殺害自己的自殺行為,則非殺人罪的構成要件該當行為。”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3頁。自殺不構成犯罪,更不應該讓他人承擔行為人自殺的責任?!氨桓嫒擞玫洞虃耸芎θ耍芎θ吮凰偷结t(yī)院搶救,醫(yī)生告知受害人需要輸血,但是,受害人是耶和華見證會成員,認為輸血違背她的宗教信仰而拒絕輸血治療,結果死亡。法庭上,醫(yī)學證明顯示,如果受害人接受輸血治療,她就不會死亡?!盵英]喬納森,赫林:《刑法》(影印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01頁。轉引自劉士心:《美國刑法中的犯罪論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0頁。本案中根據(jù)被害人自我答責的理論,被害人在面對救治就可以生存的情況下,拒絕救治,最終導致自己死亡的,可以視作一種變相自殺行為,被害人應當自我負責。就是說,受害人的死亡與被告人的刀刺不存在因果關系。同理,在虐待罪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被害人自殺不能視作該罪的結果加重犯。

      (四)介入了自然、社會因素

      介入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能否獨立地導致結果的發(fā)生,還要看介入的自然、社會因素與行為的密切程度。例15,甲欲殺乙,在其坐飛機以前半小時投毒,乙在飛機起飛45分鐘后必死無疑。但在飛機起飛10分鐘后,被太空墜落的隕石擊中,乙死亡。本案中介入的自然因素獨立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中斷了甲的投毒行為。例16,甲將不會游泳的乙推入北方的一條河流中,剛好販賣此處的一條大鱷魚逃到此條河流中,乙還未被淹死就被鱷魚吃掉。乙的死亡是甲推入乙河流中的實現(xiàn),至于是淹死還是被及其偶然出現(xiàn)的鱷魚吃掉,都是甲將乙推入水的結果。甲與乙的死具有因果關系。所謂“‘介入感染或疾病因素是指在侵害生命的犯罪中,被告人的行為不是直接造成受害人死亡,而是在加害行為之后發(fā)生傷口感染,或者引起了其他致命性疾病而導致受害人死亡?!谟⒚佬谭ǖ臍⑷俗镏杏幸粭l古老而根深蒂固的原則,即‘如果傷害( wound)引起疾病,疾病引起死亡,則死亡歸責于傷害”。劉士心:《美國刑法中的犯罪論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0頁。

      五簡單總結

      因果關系理論由條件說發(fā)展到客觀歸責,已經(jīng)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事實層面的歸因(采用條件說)和規(guī)范、政策層面的歸責(規(guī)范目的),實現(xiàn)了歸因與歸責的雙層次判斷。作為犯在歸因階段采取條件說,條件說的形式公式是“非P,則非Q”,實質標準是科學法則,科學法則進一步的判斷是以概率體現(xiàn)出來的支配力標準。根據(jù)條件說,介入因素和先前行為存在三種關系:介入因素不影響因果關系、介入因素與先前行為共同導致結果發(fā)生、介入因素中斷因果關系。不作為犯罪因果關系的判斷,不需要類似于條件說的事實判斷,只需進入歸責判斷即可。因果關系的歸責判斷采用規(guī)范目的理論,在具有事實關聯(lián)的基礎上,根據(jù)刑法整體和具體條文的規(guī)范目的,進一步判斷是否準許歸責。結果加重犯是結果責任的殘留,本身違反了罪刑相適應原則,應當嚴格限制其成立范圍。瀆職犯罪的結果通常是介入了他人行為導致的結果,只不過瀆職人沒有履行相應職責,導致瀆職犯罪規(guī)范所欲阻止的結果發(fā)生。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因果關系的判斷重點就是介入因素能否中斷因果關系,若不能中斷,再考慮介入因素是否與前行為共同成立因果關系,最后考慮介入因素的徹底排除。

      A New Exploration of Causation in Criminal Law

      ——Also on the Issue of Intervening Causes

      JIN Tao,LIU Shi-xin

      Abstract:Causation theory consists of two parts:one is cause-result relation judged by condition theory and the other is imputation based on norms protection purposeThe substantial standard of condition theory is science discipline,which is dominating norm showing by probabilityAccording to domination judgment,causation theory is composed of strong domination,average domination and weak dominationThe crime of omission only needs imputation judgments instead of two parts judgmentsNorms protection purpose lies the foundation of imputation in causation theoryThe others responsibility theory locates in the whole norms protection purpose and should be forbidden misusingMalpractice crimes exist malpractice and have the consequential resultIt can be said that they have causality,and intervening factorsdont affect the causalityFacing intervening factors,the key point of causation judgments depend on whether intervening factors interrupt the causation linking the preceding actIf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cant interrupt the causation,considering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and preceding act combine strength in the resultIf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cant be confirmed in the result,intervening factors have no relation with the resultTaking the victims self-harm and suicide as aggregated consequential offense violates victims a self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and norms protection purpose,which becomes an indirect punishment

      Key words:causality;condition theory;objective imputation;normative purpose;intervening factors

      【責任編輯龔桂明】

      猜你喜歡
      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句中的時間順序與“時體”體系
      玩忽職守型瀆職罪中嚴重不負責任與重大損害后果的因果關系
      南大法學(2021年6期)2021-04-19 12:28:02
      交通事故外傷及其醫(yī)療行為與頸髓損傷間的因果關系鑒定1例
      做完形填空題,需考慮的邏輯關系
      論刑法中提前的因果關系與延后的因果關系
      侵權法因果關系的功能和結構分析
      幫助犯因果關系芻議
      日本刑法中不能犯因果關系判斷的學說變遷及啟示
      刑法論叢(2016年1期)2016-06-01 12:14:02
      因果關系中的異質因素認定問題探究
      刑法論叢(2016年1期)2016-06-01 12:13:34
      介入因素對因果關系認定的影響
      措勤县| 锡林郭勒盟| 龙游县| 灵山县| 遂溪县| 保康县| 兴国县| 青浦区| 怀远县| 军事| 山东省| 古蔺县| 西林县| 通州区| 五华县| 七台河市| 波密县| 田阳县| 进贤县| 上饶市| 江西省| 成都市| 类乌齐县| 浮梁县| 岳池县| 新和县| 荔波县| 东乌珠穆沁旗| 桃源县| 蓬安县| 彩票| 巢湖市| 泾川县| 夹江县| 宁城县| 乌拉特前旗| 平武县| 塔城市| 定远县| 新泰市|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