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玉苗
編輯完這一期的《滿天星周報》,窗外已是一片漆黑。匆匆下樓,走過剛剛施工完畢的人工湖畔,涼涼的晚風迎面而來。這么走著,不經(jīng)意間,就走到了最喜愛的這盞幽黃的路燈旁,忍不住稍停了會兒,竟嗅到一絲若有若無的清香,淡淡的,沁涼沁涼的,喲,原來是桂花!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晚露懸浮在清許的月光里,似一層淡淡的白霜。路旁這幾株極度營養(yǎng)不良的桂樹,晚熟似的,比別人慢了幾拍竟也開起了淡黃色的小花兒來!也是,再晚,是花兒,總會開放的呀。就算小小的,細細的,不仔細還瞧不見,但總在開呀,需要的,不過是我們的一些期待,一點兒耐心罷了。
其實,觀之我的那爿“小花圃”,不也是一樣么。從地地道道的農(nóng)村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對葉圣陶先生那句“教育是農(nóng)業(yè)”,感同身受。坐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小人兒,他們有血有肉有靈魂,他們會哭會鬧會思考,絕對不是工廠流水線生產(chǎn)出來的一模一樣的器具。我想,我若可以,像家里種了一輩子地的爺爺一樣,成為一名農(nóng)民,或者成為一名更有意思的花農(nóng),會是不錯的選擇。
我現(xiàn)在經(jīng)營著的這爿“小花圃”,最開始,著實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第一次單元作文,想先給他們摸個底,也想知道這些孩子,我要怎么去“施肥”。結(jié)果卻是讓我措手不及,四年級的孩子,全班平均只能寫出200多個字的作文,而且大多是口水文,沒有太多實在的事物,也沒有細節(jié)的描述,就像是路旁那幾株瘦弱的桂花樹,細細的枝,細細的莖,小小的黃黃的葉,更別提開花了。
此時,恰逢學科教改,整合思品與語文。學校的安排是每周有一節(jié)思品課,是語文老師“兼任”,不是掛羊頭賣狗肉,是真的必須要上點思品。隨手翻了翻手邊的思品書,發(fā)現(xiàn)倒是有趣得緊,第一單元講的就是——走進美麗的家鄉(xiāng)。想想,這其實倒是個很好的題材。特別是聯(lián)系到一單元作文,和寫景有關。好好準備,說不定,還會有些收獲。
第一個課件的大綱是參照了課本?!坝醚塾^察家鄉(xiāng)”,從方位入手,東西南北。但又不想完全按照課本上的“家鄉(xiāng)”,畢竟,那個“家鄉(xiāng)”,是那么生硬那么遙遠,第一印象就有了距離感,肯定會讓孩子們失去了再了解下去的欲望,倒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后來想到,要不就給這個班的這群孩子來一次“自我介紹”吧,剛好大學期間寫過一些關于童年、故鄉(xiāng)的小文章。這倒是一個契機,想想自己八九歲的時候,上課最喜歡的,就是老師胡天海地和我們聊天,聊生活里發(fā)生的趣事兒、新鮮事兒,全班學生坐在教室里,竟聽得格外認真。當年的我們喜歡那樣子的課,我想,現(xiàn)在我的這些孩子們也一定會喜歡這樣子的課。
利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在空間找照片,在百度里頭找相似的圖片。里面的內(nèi)容也都是投其所好,這個年紀的孩子,不就是貪玩、嘴饞么,當年的自己也是這樣,倒不如利用這個機會,乘著“時光穿梭機”,再一次回到八九歲的童年時光吧。
真正上課的時候,就以“故事會”的形式吊足他們的胃口。從春天酸甜可口的野草莓、親自上山摘蕨菜、采春筍講到夏天下河摸魚、洗冷水澡的趣事,他們在臺下盯著課件上的圖片流口水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一聽到好玩的稀奇的事物眼睛都閃著亮光。他們還會隨著我十分拙劣的畫工走進我童年故事,并心向往之。接著,孩子們還會看到剛剛講完還溫熱的故事馬上變成文字的神奇,盯著屏幕上的文字去找故事里的痕跡。站在講臺上的我,心中是歡喜的,因為我的故事得到了分享,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墒牵实墓适略趺茨芤淮涡灾v完呢?我講了這么久,是不是輪到你們了呢?按照我的思路,你們也分享分享你記憶里的美好吧!
于是,一堂思品課,成了大家的“故事交流會”,講得精彩的,繪聲繪色,聽得認真的,若有所思。如果,再動一下筆頭,就更好了。可是,也不能讓學生在第一節(jié)課就有了這樣的“恐懼”,以為思品課就是寫作課呀!那之前的功夫不就白費了么?不過思品課不寫,不代表一直不寫呀,利用當天的晚修,寫寫日記,寫寫自己的家鄉(xiāng),寫寫自己的童年,寫寫自己的故事。意外的收獲,班上有兩個女孩子的遣詞用句,似乎都帶著點兒我文字的感覺,其中一篇文章后來發(fā)表在了《小學生作文輔導》雜志上。
接下來的思品課,成了咱們班孩子最期待的課:從食物的故事,到植物的故事,從動物的故事,到人物的故事。講故事,聽故事,然后,寫故事。慢慢發(fā)現(xiàn),他們的文字里,不再只是干巴巴的那些成語、好詞好句,而是多了一些溫度、多了一些故事,我的“小花圃”,長活了。
后來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用故事滋養(yǎng)他們還不夠,如今的小朋友,生活在“水泥森林”“電子世界”,他們對我的“故事”那么感興趣是因為他們自己沒有這樣鮮活的經(jīng)歷,可對于一群才八九歲的小孩來說,這會是多么蒼白無力的童年!帶著些許同情,我開始不滿足于只給孩子們視覺享受、聽覺享受,我想讓他們多一些自我的心理感受。
四年級語文上冊剛好有一篇課文《火燒云》,寫得真美??墒枪鈶{我去吹噓,借著蕭紅的文字去想象,孩子們怎么能理解到真實的火燒云帶來的震撼呢?一次偶然的機會,晚修的鈴聲已經(jīng)響過,孩子們都坐在教室安靜地看課外書,因著教室偏西的緣故,一抬頭,就被走廊盡頭那幅絕美的畫面撞了個滿懷。馬上叫孩子們放下書本,安靜有秩序地分批欣賞。
“哇!那邊房子變成金色的了呢!”
“不是不是,是血紅色,啊!紅彤彤的,金燦燦的!”
我提示孩子們觀察云朵變換的樣子,驚呼的聲音像是過年時家里放的小鞭炮,“劈里啪啦”說個不停。
火燒云轉(zhuǎn)瞬即逝,直到眼前的暮色一寸一寸沉下西頭,孩子們才戀戀不舍回到教室,每個人的臉上似乎都染上了西方那片紅,那么亮,那么有神采。本來的計劃臨時改變,直接打開課本翻到《火燒云》,把腦海里的畫面,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文字,甚至有孩子覺得自己看到的畫面比課文更美。那,既然有那么多話想說,為何不寫一寫呢?特意沒有給他們限制字數(shù),不想他們頂著這個壓力破壞了火燒云帶給他們的美好。后來交上來了的成品,有驚喜。
火燒云拓寬了我們“小花圃”的范圍,我們不再局限于課件上的圖片,大膽走了出去!學過《爬山虎的腳》,滿校園去找爬山虎,讓孩子們真的用自己的手指嘗試去扯動爬山虎那么細小的嫩莖,用手指去觸碰這樣的體驗太神奇了!從此,拿著小本子趴在科學館樓下仔細記錄一種常見卻大部分人叫不出名兒的野花——馬纓丹;月色正好的時候,赤著腳去足球場的草坪上奔跑,累了躺在草地看星星……孩子們是真開心呀,這些小小的歡樂可能只是他們童年記憶里很短的一個篇章,但有,總比蒼白要強很多。
一位合格的農(nóng)民是很享受陪著作物成長的,我就以家里早已古稀高齡的爺爺這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為榜樣。老頭子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親手把紅薯藤一條一條小心地翻順,也常常耙松農(nóng)家肥,親手一兜一兜地給玉米施肥,遇到雨天不能下地,老頭兒就在家剖蔑編制籬笆,生怕奶奶養(yǎng)的小雞進了他的寶貝院子,刨了他的蘿卜,叼了他的白菜。當然,每當飯桌上呈現(xiàn)出一盤盤爽口、清甜的蔬菜,爺爺臉上的皺紋,配上他因為高興而紅亮亮的臉龐,可算得上時間最美的花朵了。爺爺?shù)牟藞@一季一季地種下,一季一季地收獲,跟著爺爺?shù)哪_步,我也收獲了滿滿的喜悅。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的平臺展示自己,我們有屬于我們的秘密花園——《滿天星周報》。每周一期,沒有任何的強求,單純地喜歡去做這件事,因為喜歡在里面和孩子們心與心的交流,喜歡看到文字里的靈氣,喜歡他們拿到周報翻看是否有自己文章的期待和雀躍。同時,我們還收獲了更多的意外驚喜,有孩子的《一株馬纓丹》發(fā)表在《中山商報》上;甚至《作文評點報》給了整個版面用來展示我們的孩子的作品;有個小女孩出征中山市作文競賽獲得一等獎;無心插柳的兩個孩子去參加廣東省詩歌節(jié),竟然獲得了三等獎!這些收獲,像小時候吃在嘴里的跳跳糖,甜甜的,不停地在嘴里歡呼跳躍,也在孩子們心中歡呼跳躍。
一周,一月,一學期,一年……就這么堅持下來了。于是呀,我們的這些孩子漸漸地,喜歡看天邊的晚霞,喜歡出去觀察植物,或者傻傻地趴在窗臺看眼前離自己僅一步之遙的芒果花的變化……因為小時候的我喜歡路邊知名的不知名的小花小草,所以他們也知道了路邊開著一茬茬的三葉草,叫作酢醬花;蹲在草叢翻出來的蒲公英前身可能是一株野苦菜;墻角怒放的那惹眼的紅色是三角梅,還有咸豐草、還有雷公根、還有扶桑、黃嬋……前幾天晚上送孩子們?nèi)コ韵箷r,路過那一條曾蹲點守護過的細葉欖仁,他們竟不約而同地抬著頭仰望夜空,感慨從驚蟄的小骨朵兒到白露的大欖仁,感悟出,這就是時間留下來的腳印。
今晚借著這暖黃的路燈,聞著這淡淡的桂花,終是相信,“每一朵花都會開放”的道理。你瞧,這一樹桂花,花開的姿態(tài)一點兒也不因為它并不葳蕤的枝頭而感到卑微,畢竟,她正努力地開放呀。聽啊,這濕濕的桂花香,正低低地在訴說一段,靈逸的小故事……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紀中三鑫雙語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