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郎
在一次宴會上,留洋歸來的辜鴻銘高談闊論,嘉興才子沈曾植卻是笑而不語。辜大惑不解,便問其故,沈說:“你講的話我都懂。你要聽懂我講的話,還須讀二十年中國書?!惫急恍呷璧脽o地自容,暗自發(fā)誓讀盡中國書。因此不分晝夜,無論寒暑,都盡量擠出時間苦讀,因此經(jīng)史子集、諸子百家,無不爛熟于胸。多年后,辜、沈二人再次相逢,談?wù)撈鹬袊糯娢?,辜不但篇篇成誦,還有許多獨特見地,沈想起往日情形,不禁肅然起敬,道:“今后,中國文化的重擔(dān)就落在你的肩上了!”
人生世上,由于閱歷不同、認知有異、素養(yǎng)有別、環(huán)境各異等種種原因,在某種場合被人嘲笑,被人譏諷,被人奚落,被人貶損,甚至被人侮辱,是在所難免的,像孔子這樣的圣人也曾被譏笑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的無用之人,更不用說我等凡夫俗子了。問題是對待別人的笑話,應(yīng)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是拔劍而起,手刃對方,還是心懷怨恨,暗中尋找機會報復(fù)?是像抹去蛛絲一樣,輕輕帶過,僅無地自容幾分鐘,過后忘得一干二凈,還是像辜鴻銘那樣,化鄙視為動力,激勵自己前行,將笑話變佳話?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云:“知恥近乎勇?!币獙⑿υ捵兗言?,首先要明恥。明恥就是反省、檢討自己,不讓心靈麻木。因為,只有敢于正視自己被人羞辱的傷口,才能作深刻的反省,才能找出自己與嘲笑者之間的差距,才能改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進而超越別人。英國生物學(xué)家謝靈頓早年沾染惡習(xí),在向一位女工求婚時,那姑娘說:“我寧愿跳進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會嫁給你!”這句話,一時間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也深深地刺痛了謝靈頓,但謝靈頓不是老羞成怒去報復(fù),也不是厚著臉皮繼續(xù)糾纏,更不是因被羞辱而自暴自棄,而是正視恥辱,深刻反思,幡然醒悟,改邪歸正,努力鉆研醫(yī)學(xué)和生物學(xué),并最終在1932年獲得了諾貝爾醫(yī)學(xué)獎。一個浪子成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無疑是一則佳話,但如果當(dāng)初謝靈頓沒有正視被拒絕的羞辱,沒有正確面對別人的笑話,怎么會有“昨天的我你愛理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的佳話?
要將笑話變佳話,關(guān)鍵在發(fā)憤,如果光是知道恥辱,光是知道差距,如果缺少發(fā)憤努力,缺少不懈堅持,缺少超越精神,那么,就不會有源源不斷的驅(qū)動力,那么別人的羞辱,可能成為一塊自己永遠不敢去揭的傷疤。蘇秦“學(xué)縱橫之術(shù),游說秦王,書十上而不為用,資用匱乏,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以為子”,于是發(fā)憤讀書,每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齊、楚、燕、趙、魏、韓抗秦,佩六國相印。”清代學(xué)者朱起鳳年輕時在一家書院教書,因為沒弄清“首施兩端”和“首鼠兩端”兩詞通用,而錯判學(xué)生的作文,遭到學(xué)生的奚落。他沒有強詞奪理,而是以此作為師者“誤人子弟”之恥,發(fā)憤圖強,潛心于詞語研究,編成了300多萬字的《辭通》,為漢語言文字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見,知恥而發(fā)憤,才是對嘲笑者最好的“報復(fù)”。
年輕學(xué)子處于心靈成長的階段,一方面血氣方剛,容易意氣用事;另一方面,心靈又相當(dāng)脆弱,動則要死不活。因此,在遭遇批評或嘲笑時,往往不能正視,以為是奇恥大辱,往往做出了讓人寒心或者遺憾之舉,比如因被老師點名批評或者同學(xué)嘲笑時,不是殺師殺同窗,就是棄學(xué)出走或者走上不歸路。這都是不可取的。
面對嘲笑,最好的回擊,就是力爭將笑話變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