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華
20世紀80年代初,錢夢龍先生提出了語文導讀法的概念,其基本理念可概括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簡稱“三主”;其操作模式可分為“自讀式”“教讀式”“復讀式”等,簡稱“三式”。“三主三式”共同構成了語文導讀法的整體框架。自語文導讀法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了語文教育界的反響,當時被認為是改變了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狀況,提高了教學質量的重要成果,其影響力一直延續(xù)到當下的語文教學。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新型學習方式的不斷涌現。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試圖將微課技術運用于錢夢龍先生的語文導讀法之中,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經典學科教學法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過微課促進傳統(tǒng)經典語文教學法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法原理賦予微課設計學科教育靈魂。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語文的導讀微課設計呢?
一、自讀式導讀微課:目標導引與入格訓練
所謂自讀式,就是立足于學生自主閱讀的訓練模式,訓練目的指向于學生“學會閱讀”。在“三式”之中,自讀式是基礎,也是根本。何以聰教授對錢夢龍語文導讀法中的“自讀式”作這樣的評述,“與其說它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的手段,不如說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方式,教讀、復讀等課型實際上都離不開自讀,是自讀的一種變式。”①那么,如何進行自讀式閱讀訓練?綜觀錢夢龍先生的語文導讀教學主張,筆者認為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宏觀層面的目標導引;二是微觀層面的入格訓練。
目標導引 錢夢龍先生的語文導讀法突出了整體設計策略,從教學目標的全面性、階梯性出發(fā),讓學生明白整個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目標。這種做法,有專家稱之為“大幅度的目標交底”,即,讓學生從初一入學之始,錢夢龍先生就把整個中學階段以及各年級段的讀文訓練目標要求明確告知學生,“從‘讀懂寫了什么到‘讀懂為什么這樣寫諸如此類的閱讀要領和訓練的步驟,使學生三年早知道,悟到應循之軌,從而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雹谟纱耍覀冞M行了三大系列的“讀文目標交底”微課群的開發(fā):一是根據時段劃分的,包括初中階段、年級段、學期段的讀文目標微課;二是根據文體劃分的,包括了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的讀文目標微課;三是根據教學單元劃分的讀文目標微課。這些微課群,最終相互關聯、層層相扣初中語文讀文目標體系。這一微課群的設計,緊扣課程標準,通過階段性語文教學目標敘述,讓學生明確語文閱讀任務、目標和要求。做到“學習之始,通過目標定方向;學習之中,通過目標尋路徑;學習之后,通過目標找差距”,以充分發(fā)揮目標的引導、糾偏和激勵功能,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的意識與能力。
入格訓練 閱讀訓練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必由之路。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其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雹邸白阅茏x書”無疑也是錢夢龍先生“三主三式”語文導讀法的基本追求。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自能讀書”呢?錢夢龍先生認為,需要對學生進行“嚴而有格”的訓練,他說,“一個高效的閱讀流程,往往由若干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步驟構成,每一步驟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規(guī)格,于是就有了閱讀的‘格;‘嚴而有格的閱讀訓練,就是使學生一打開文本,就知道應該按照怎樣的‘規(guī)格去讀。比如,閱讀從何入手、如何深入文本、如何把握要點、如何質疑問難、如何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等??傊龅健加衅湫?,讀有其格?!雹軗?,入格訓練就成為了自讀式導讀微課設計的主題,入格訓練微課開發(fā)的主要內容是教會學生閱讀流程、閱讀要領。比如,在設計《故鄉(xiāng)》一課的自讀式導讀微課時,教師在簡要介紹作品背景的基礎上,從四個方面向學生提出自讀要求:一是認讀感知。要求學生朗讀或默讀,對課文獲得初步的印象,圍繞“小說以什么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jié)的”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在認讀感知的同時,通過《漢典》網頁,要求學生完成對生字詞的注音、注釋。二是辨體解題。要求學生對文章從內容到形式特點進行辨別、判斷,并說出理由。三是定向問答。要求學生從三個方面發(fā)問并自答,即: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第一問是用來回答文本內容的;第二問是回答文本表達方式、結構特點和語言風格;第三問是回答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寫作構思等。四是深思質疑。學生在對文章有了較為全面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疑問,并通過微課平臺的“學習社區(qū)”頻道發(fā)布自己的疑問,引發(fā)大家的討論。
自讀式導讀微課,一般是安排在課文自讀之前觀看,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確自讀的目標要求、基本流程和閱讀方法,為后續(xù)的閱讀訓練奠定堅實基礎。
二、教讀式導讀微課:設疑點撥與微課互動
所謂教讀式,指學生在教師的具體輔導下進行的閱讀訓練。根據錢夢龍先生的觀念,“教讀的基本方法是隨機指點”,“教讀的策略是為學生鋪設上升的臺階”⑤,“教讀必與自讀同步進行,或先教后讀,或先讀后教,或邊教邊讀”⑥。因此,教讀式閱讀訓練,必須突出教讀與自讀的同步、導讀的隨機生成和教師指導用語的簡潔明了等。那么,我們應如何根據這種教讀式閱讀訓練要求進行導讀微課的設計呢?
筆者在研讀錢夢龍先生的教學實錄、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微課技術的基礎上,對教讀式導讀法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教讀式導讀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自讀,那么,怎樣的自讀才算得上是讓學生學會了呢?筆者認為,學生學會自讀,首先能夠遵循閱讀程序,其次要做到對文本內涵的深度理解。至于遵循閱讀程序,我們可以通過自讀入格訓練達成;而對文本內涵的深度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雹咭虼?,在教讀訓練時,我們要關注學生文本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需要師生各抒己見、交流研討、相互啟發(fā),從而獲得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據此,我們在教讀式導讀微課設計,關注了設疑點撥和微課互動兩個方面。
設疑點撥 在自讀式入格訓練時,我們要求學生進行了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的“定向三問”,如果學生能夠對這“三問”作出圓滿回答,錢夢龍先生認為,學生只是“對文章從內容到形式上大體上已獲得了比較全面的認識。”⑧其言下之意,學生對文本尚沒有達到深度解讀的程度,還需要學生對文本作出深思質疑,實現從“無疑—有疑—無疑”的閱讀“長進”。因此,在自讀式導讀微課設計時,我們圍繞學生“深思質疑”所產生的疑問定制微課。
比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我們要求學生在自讀階段提出問題,并在微課平臺“學習社區(qū)”頻道中發(fā)表出來,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提煉出影響閱讀深度的共性問題,其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造成他們態(tài)度多變的原因是什么?”;二是“小說中的‘我是個怎樣的人?”由此確立教讀式導讀微課設計的主題。對于前一個問題,教師通過微課視頻,要求學生對這些稱呼進行分類,并啟發(fā)學生“金錢左右著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的主題思想,體現了在教讀訓練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對于后一個問題,則是將其分解為若干小問題,比如,“我對于勒的稱呼和父母對于勒的稱呼有什么不同?”“我在見到于勒后做了什么?”“有哪些關鍵詞、句反映了‘我的心理變化?”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小問題閱讀文本。通過這些問題由大化小、形成梯度,讓學生在自讀中自悟,實現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實踐表現,通過基于學生自讀中疑問確定微課設計的主題,定制并推送班級個性化的導讀微課,不僅能有效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而且還能較好地提高教讀式訓練中的導讀針對性。
微課互動 為了實現教讀式導讀邊教邊讀、隨機指導的功能,我們加強了導讀微課的互動性設計。一方面,加強學生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比如,通過微課資源建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不同類型的導讀微課,以滿足其個性化學習。我們在教讀式微課的關鍵節(jié)點之間嵌入互動性測試、閱讀要求提示,讓學生一邊觀看微課,一邊回答問題,一邊閱讀文本,即時獲取教讀效果的反饋及閱讀方法的指導。另一方面,加強微課平臺“社區(qū)”建設,在微課平臺中整合QQ、微信等社交工具,組建“班級學習群”“主題閱讀學習圈”等或虛擬、或現實的學習共同體,實現師生、生生間的在線互動和課堂交流的有機融合,實現教讀式導讀微課功能的最大化。
三、復讀式導讀微課:知識整理與成果展示
所謂復讀式,即一種基于復習性的閱讀訓練形式。通常情況下,就是把若干篇已教過的課文按某一主題組成“復讀單元”,并指導學生讀、想、議、練。錢夢龍先生將復讀訓練的目的分為三類,即:知識歸類、比較異同、發(fā)現規(guī)律。為此,我們把復讀式導讀微課設計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整理;一是成果展示。
知識整理 教師根據閱讀訓練規(guī)律,有意識地組建若干“復讀單元”,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做好一階段閱讀訓練后的知識整理和歸納,自主建構文本閱讀知識體系。從知識整理維度開展復讀式導讀微課,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三點:一是呼應讀文目標。復讀式導讀微課要與讀文目標微課一脈相承,前后響應,以便學生“讀后對照目標找差距”,但又要避免與讀文目標微課的簡單重復;二是構建認知導圖。復讀是基于復習的,知識整理是復讀式閱讀訓練的核心所在。所以,微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弄明白復讀單元內文本之間、知識點之間的聯結關系。比如,我們將《鼎湖山聽泉》《飛紅滴翠記黃山》《畫山繡水》三篇課文組成“復讀單元”,并以認知導圖的方式,形成復讀單元內三篇文章的知識框架,從而有效促進學生閱讀中的對比與分類、歸納與總結,并借助認知導圖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監(jiān)督,實現學生自能閱讀。三是明晰復讀任務。復讀不是對先期自讀、教讀的簡單重復。錢夢龍先生認為,復讀任務就是要做到既“溫故”,又“知新”,“溫故”指溫習舊課,“知新”指獲得單篇閱讀時不可能獲得的新認識。⑨由于是對“復讀單元”的若干篇文章相關內容的比較、提煉,這就要求復讀式導讀微課要讓學生明確復讀任務及具體要求,以便學生較好地通過跳讀、快讀、選讀等方式進行復讀訓練。
成果展示 復讀是單元的復習性閱讀,與單元學習結束相伴而生的是單元學習的效果如何評價,我們采取了展示性評價策略。即與學生共同設計、錄制復讀成果展示微課,并上傳到微課平臺,再現學生在一個“復讀單元”中的閱讀進程和成長經歷,通過閱讀訓練成果展示,不斷豐富拓展性閱讀微課資源,不僅為教師學情研究提供依據,而且也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反思和學習交流。成果展示微課開發(fā)的基本做法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主要內容包括復讀單元內的自讀入格訓練情況、單篇課文教讀感悟及單元復讀中的總結提煉,突出展示學生個性化閱讀感想以及小組合作學習成效。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是葉圣陶先生的名言,也是錢夢龍語文導讀法目標所在。今天,我們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實現“三主三式”語文導讀法的現代化升級,同樣也較好地踐行了現代教育技術“個性化學習”以及“不教之教”的核心理念,實現“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我教育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讓受教育者依靠自己征服知識而獲得教育”⑩的教育追求。筆者堅信,這樣的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之路必定會越走越寬,并漸入佳境。
————————
參考文獻
①何以聰:《語文教學論評論集》,學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14頁。
②劉正偉,楊路:《闡釋的力量:專業(yè)人員介入教學實踐考察》,《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9期。
③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著·葉圣陶語文教學書簡》,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14頁。
④⑤⑧錢夢龍:《語文導讀法的昨天和今天》,《課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8期。
⑥⑨錢夢龍:《語文導讀法的理論設計和結構模式(上)》,《課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11期。
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頁。
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頁。
[作者通聯:江蘇海門市三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