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貫穿教學的始終,是教學語言最主要的載體。很多教師會在自己的課堂上提問問題,但如何做到有效提問一直是教育學者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教師在有效課堂提問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一些教師對課堂提問的功能認識不足,不知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提問的策略對教學有效性有顯著的影響,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進行探討,以實現高效課堂提問,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教師;課堂;有效性;提問策略
一、教師有效課堂提問的內涵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有效課堂提問作為一個研究方向開始進入我國研究者的視野,并日益為大家所關注,但目前仍處于研究的發(fā)展階段。有效課堂提問更加關注師生主體的彰顯、學生思維的張揚、教學對話的開展和三維目標的實現。對有效課堂提問的研究成果進行較為全面的總結和反思,對于提升教師課堂提問的理論和實踐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本文認為,有效課堂提問指教師在精心預設問題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生成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參與對話,全面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并對提問及時進行反思與實踐的過程。
二、教師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
1.提問時機要恰到好處。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教師的引導和調控下,學生的思維興奮狀態(tài)和注意力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教學的時機與學生的興奮點稍縱即逝,這就需要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把握提問的時機。超前的提問,會使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思維混亂,因無法作答而失去思考的興趣,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滯后的提問,會使學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毫不費力地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達不到提問的預期效果。恰到好處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2.提問后應給學生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不要急著給予過多的解釋與引導,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在課堂提問后應環(huán)顧全班,利用學生思考的時間,注意一些非語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學生對問題的反應。這樣,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就可根據學生的反應,選擇合適的對象,把握適當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問。等待時間要視問題的類型和學生的反應而定:如果問題都是有關知識記憶型的,等待時間可稍短些;如果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并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問題,那么等待的時間就應稍長一些。有時因為課時緊張,教師還沒有等學生說完,便打斷學生的發(fā)言,急急忙忙說出答案,或者當學生回答不夠準確、完整、流暢甚至完全卡殼時,教師沒有采取適當的助答措施,反而對其粗暴訓斥,這些顯然是不合適的。教師提問后留給學生的那段思考時間,是學生思維最活躍、也是知識結構迅速重組的最佳時期。
3.探詢性問題的使用。探詢性問題是指在學生對問題有了一個回答以后接著追問的一系列問題。課堂提問中由于考慮時間較短或自身認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含混的或不完善的,但是這些不完美的答案并不是沒有價值的。一方面,在教師附加的探尋性問題的幫助引導下,學生以原來的回答為起點,對自己的答案進行重新組織,從而能夠將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述出來;另一方面,在教師探詢性提問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答案是不完全正確的,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問題重新進行正確的思考。探詢性問題的使用無論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的保護,還是幫助學生進行意義的主動建構,都有其突出的優(yōu)勢。
4.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傳統的教學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F代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它不僅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讓學生在分析現實社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知識與技能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在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同時,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與態(tài)度,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讓所有學生獲得教育的同時,有機會接觸、了解乃至鉆研自身學習的需要。
三、結語
課堂提問被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加深學生課堂參與程度等方面是有明顯的積極意義的,但同時也應認識到無意義的甚至懲罰性的課堂提問對學生學習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應充分理解課堂提問的價值取向,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和策略,以積極有效的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投入學習。
【參考文獻】
[1]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教育研究,2010(4):65-70.
[2]柳青.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22(4):26-27
[3]洪松舟,盧正芝.我國有效課堂提問研究十余年回顧與反思.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12):34-37
[4]高佳.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與反思.教育探析,2010(4):51-52
[5]馮莉雯.有效課堂提問的價值取向與策略.基礎教育,2011(9)
[6]孫保華.追求理想的課堂提問.教學與管理,2009:29-31
[7]屠亞斐.矯治教師課堂提問行為,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新課程研究,2009(152):186-187
[8]韓璐,王歡,宋春娜.有效課堂提問策略研究.教學園地,2010(6):29-30
作者簡介:張?zhí)m君(1993.3.29—),女,漢族,河南周口,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