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念 陶西蓮
一、調(diào)查緣由
過年了,爸爸媽媽掙了好多好多的錢回家了,我真的很開心。雖然天霧蒙蒙的,但是我的眼里它是確實透藍透藍的,比西藏高原的天空還要藍。而現(xiàn)在,他們又外出打工了,我很想他們,可是他們也不可能因為我想他們就能像飛鳥一樣飛回來。所以,雖然現(xiàn)在天是藍得像藍錦緞一樣,但是在我的眼里卻是灰蒙蒙的,比爸爸泥沙工地上揚起的灰塵還要灰。
這是我在今年在教學《西藏高原》時,讓孩子們寫的關于“景隨心變”的一個隨堂小練筆。當我看到這篇直抵人心的“大作”時,就猶如看到了我們班上那個怯怯諾諾的小姑娘——彭西西,她成績還不錯,可總是很自卑,課堂上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偶爾,老師向她提問,要么不回答,要么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這好像是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自卑、沒有安全感。
可是我們班級也有一個是“雙留”兒童,他樂觀、開朗,成績很不錯,班級前五名。就此,我們班級的數(shù)學老師陶西蓮、品社老師謝春燕都感到很奇怪,為什么智力差不多的孩子,在同一個班級的老師共同的教育下,性格卻相差那么大。剛好我們學校正要做留守兒童人數(shù)大調(diào)查,于是我們幾個老師從最基層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開始了,并且也得到了這一差別的原因所在。
二、調(diào)查背景
我們所在的學校,彭水保家鎮(zhèn)中心校,地處重慶西南部,彭水縣屬于偏遠山區(qū)的貧困縣,當?shù)鼐用窦巴鈦砣藛T的經(jīng)濟收入,基本上都是靠青壯年外出務工。所以“留守兒童”比例仍然是居高不下。而保家正處于交通要道,這里有包茂高速路出口、國道319主干道、火車站;有彭水的工業(yè)園區(qū);還是高山移民的主要集鎮(zhèn)。隨著當?shù)厝嗣駥逃闹匾暎苓呧l(xiāng)鎮(zhèn)的居民(如長生、遷橋、蘆塘、鳳鳴……)也被教學條件,教學資源相對較好的保家中心校所吸引,形成了青壯年外出務工掙錢,由年邁祖父母們到保家鎮(zhèn)上租房讓孩子讀書。也就是新型的“既離家,又留守”的兒童和老人。
鑒于這種境況,原本狹小的保家中心校也就基本上是大班額了,比如我們班三年級三班就是超大班額:82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40人。我們班三個主科老師通過班級統(tǒng)計,查訪街道辦事處,以及深入家庭走訪的方式得到了以下的初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略)
通過統(tǒng)計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一個82人班級就有35個留守兒童,占班級的44.6﹪這個數(shù)字是觸目驚心的,這個也是農(nóng)村教育與城鎮(zhèn)教育差距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
三、調(diào)查結果分析:同樣的留守,不一樣的教育,不一樣的孩子
為什么同樣的班級,同樣的教學環(huán)境,差不多的智力,孩子的性格,成績差距為什么這么大。我們?nèi)昙壢嗟睦蠋熱槍π缘倪M行一次家庭走訪。下面就幾個特殊的案例做探索。
(一)長期缺乏關愛,心里健康堪憂型
個案1:楊心怡 性別:女 年齡:9歲
準備溝通的內(nèi)容:孩子膽小,自卑,作業(yè)馬虎,成績差。
我們一行幾個在沒有打任何招呼的情況下,來到了楊心怡的家??墒沁€沒有他們家的家門口就聽到一個尖細的聲音又哭又叫:“你滾,你滾,你們都不愛我,我不要你們愛我”當我們走進去一看,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從來都低眉順眼的楊心怡,從來都自卑、木訥的楊心怡,何時變得如此牙尖嘴利,何時變得如此大逆不道,竟然吼的是她的外婆。究其原因是,沒有給她買她看上的布娃娃。當她猛然間看到我們時,她猶如變臉似的,又變回了原來那個說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的小姑娘。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造就了她這樣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性格。
這類型的孩子,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的內(nèi)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緒消極,少言寡語,不愿意也不善于與人打交道,他們抑郁自卑,乃至憤世嫉俗的心里,容易走極端,心理健康堪憂??!
(二)放任不管型
個案2:張國濤 性別:男 年齡:10歲
準備溝通內(nèi)容:衛(wèi)生習慣差,曠課,打架斗毆
當我們走進張國濤的“狗窩”時,我們都驚呆了,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么亂的屋子,一個6歲左右的小男孩,一個5歲左右的小女孩,用驚恐的眼睛看著我們這些“外來入侵者”。而“狗窩”里根本就沒有這個張國濤的身影。
通過周圍的鄰居,以及到街道居委處了解到,張國濤應該是在全國都很特殊的例子,他不僅是典型的“既離家,又雙留”的留守兒童,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監(jiān)護人。他們家有5個孩子,他排行老三,因為子女多,負擔重,經(jīng)濟條件差,他們的父母均在相隔學校幾十公里的老家喂羊維持生計。
雖然他們自己讀書不多,但是也是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老大、老二在彭水一個讀初中,一個讀高中。其余三個,他們都租了房子,在保家讀書。但是沒有一個大人在這里監(jiān)管他們,他們的“家長”就是作為老三的張國濤。前面說的6歲左右的小男孩是老四,讀學前班;5歲左右的小女孩是老五,讀中班。很難想象他這個“家長”一當就是三年。本來還是孩子的他,不僅要管好自己,還要管弟弟、妹妹的吃、穿、住、行。
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中,他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優(yōu)異。所以,一直都是我們班“標桿”性的人物,是老師夸獎、標榜的對象??墒墙螘r間因迷上了“搖桿”,僅僅9歲的孩子,經(jīng)常夜不歸宿,遲到、早退是常事。可是在這個家里他就是“老大”,弟弟妹妹們根本不可能管得了他,家長又不能及時糾正,也不能時時監(jiān)管,導致他行為習慣逐漸變壞,道德明顯滑坡。
這類型的孩子,生活習慣較差,常年不洗臉,不洗腳,不刷牙,不洗澡。周圍同學都嫌棄他走過、路過都有一股臭氣。但是最為重要的是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由于家長沒有在旁引導、教育、管理而易造成他們在家騙父母,在校騙老師,講吃喝玩樂,看碟上網(wǎng),打架偷竊。孩子的品德敗壞了,家長賺再多的錢也是枉然。
(三)離家不離心,積極向上型
個案3:孟冠杰 性別:男 年齡:9歲
準備溝通內(nèi)容:同樣作為“雙留”孩子,為什么他成績優(yōu)異,性格開朗。
一走進他們的出租屋,孩子們正在課桌上寫作業(yè),老奶奶在摘菜,準備做咸菜到集市上去買,奶奶也熱情地招待了我們,同時她為了不打擾孩子學習,我們到另外一間屋子談到了他們家的情況,以及如何對他進行教育的。
我們也就了解到了,他和他雙胞胎哥哥還是嬰兒時,他的媽媽就拋棄了他們,還有一個大姐姐,只有他爸爸在外打工,供他們3兄妹讀書。為了節(jié)約車費,爸爸也是一年到頭才回來一次,但是會天天打電話,或發(fā)短信給他們,孩子們也要每天給爸爸編輯一條短信,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生活見聞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