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青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煞費苦心,頗為講究“藝術”,模仿戲劇中的“臉譜”面具,以“黑臉”與“白臉”方式在孩子面前出現。不少家長對這種任務“分工”方式感到非常滿意,配合得也天衣無縫,自我感覺良好。殊不知,在家庭教育中,這種分工并不科學,從長遠來看,往往是弊多利少:
一、造成孩子的雙重人格
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fā)生分歧時,孩子出于本能的自我保護,會去尋找對自己有利的一方,也就是說,誰向著自己,他就傾向誰。比如,孩子想玩會兒再寫作業(yè),爸爸不同意,而媽媽經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最終妥協(xié),“好吧,一會兒就回來”。孩子漸漸地知道了,當自己提出要求時總有一方護著自己,因此變得有恃無恐,得寸進尺,不達目的不罷休。
在“黑臉”面前,孩子安分守己,偽裝、壓抑固有的天性;在“白臉”面前,孩子則無理取鬧、我行我素、為所欲為。長此以往,孩子會變成欺軟怕硬的“兩面派”,使用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法對待不同的“臉”,甚至可以為逃避責罰而說謊,為達到個人目的而對父母采取親一方疏一方,甚至可以利用父母之間的矛盾而滿足個人的愿望。其后果是極為嚴重的。
二、不利于與孩子培養(yǎng)感情,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他們一直認為大人的話就是正確的,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因此,當父母的意見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彼此否定對方時,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失望的情緒、破壞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形象,降低了父母的威信,從而影響到教育的效果。扮演“黑臉”的家長一味地打罵,不顧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會造成緊張的親子關系,不利于與孩子培養(yǎng)感情。
三、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發(fā)展
好玩、好奇、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但由于他們對事物的是非分辨力差和自制力差,常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對此,既不能放縱不管,也不能動不動就加以指責或采取某些粗暴行動,這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到底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有些家長為使孩子早日“成材”,便用要求成人的辦法來要求孩子,規(guī)定孩子一天要練多少字,背多少英語單詞,練多長時間的鋼琴等等。在大人的逼迫下,孩子的情緒是消極的,效果肯定也就不好。玩本來就是孩子們認識世界、拓展知識,發(fā)展品行的重要途徑。只要他們玩得健康和安全,家長就無須干涉。
四、價值觀混淆,黑白顛倒
孩子年齡小,在分辨是非能力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他們對是非判斷的標準來自成人,尤其是父母。面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分臉”,孩子并不關心家長是有意還是無意;并不關心家長在教育方式后面掩蓋的是“真情”還是“假意”。他們只看到了父母對自己所做的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評判和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他們往往會覺得勝利一方的觀點就是正確的。而事實上也許并非如此。長此以往,孩子的是非觀、價值觀會變得模糊,甚至黑白顛倒。
五、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育觀點不一致時,雙方容易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爭吵,使家庭氣氛變得緊張。激烈的場面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強烈的沖擊,產生恐懼、悲傷、無助感等消極情緒。如果孩子知道父母的爭吵是因自己而起,孩子會因此惴惴不安。甚至為了使父母不再爭吵,他們會謹小慎微,生怕自己再惹出禍端。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壓力下,會變得內向、木訥,不善言語,甚至是缺乏安全感,對人際關系產生不信任感。爸爸、媽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成長閱歷與體驗,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難免出現差異。那么當生活中兩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現意見相左的情形時,應該如何化解這樣的窘境呢?
1.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因一時的小細節(jié)而引發(fā)的意見分歧常有發(fā)生,可要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以免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是激烈的爭吵甚至是拳腳相加,恐怕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將不和諧、不安全的陰影植根在孩子心中。這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爸爸跟媽媽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情形發(fā)生。
2.事先達成共識
當孩子尚未出生或還在襁褓時期,家長可以閱讀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書刊雜志或請教教育專家,事后根據自身的家庭情況討論制定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這樣可以避免在日后的教育中出現不和諧的聲音。
3.先以一人意見為主
當父母雙方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應盡量克制自己的不好情緒,在和氣、平穩(wěn)的氣氛下達成共識:以其中一人的意見為主。然后再溝通交流。如果父母雙方討論后的共識與之前要孩子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不同,也不要尷尬,向孩子認錯,因為孩子也能在爸爸媽媽道歉并告知新的行為規(guī)范的時候,學會勇于承認錯誤,這對孩子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并不需要分別扮演“黑臉”或“白臉”的角色,只要掌握教育一致性的原則,避免讓孩子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堅決地予以規(guī)勸,認錯改正可再給予安慰、鼓勵。不論是說教還是鼓勵,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這遠比“惡語相向”“棍棒相加”有效得多,在親子溝通上也會比起“黑臉”“白臉”的教育方式來得更為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