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倩
人之初,性本善。我認為一個人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關鍵在于小學階段的教育;小學階段老師的工作很特殊,也很重要。小學作為孩子人生中第一個走進的集體,第一個受教育的地方,對他們一生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小學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更應該做好品德教育工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書育人。我認為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高教師對品德教育的認識
江澤民同志曾在關于教育問題的重要談話中提出:“思想政治素質(zhì)是最重要的素質(zhì),是素質(zhì)教育的靈魂。教師工作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作,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痹趯W習過程中,老師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在學生面前教師自己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
教師要做小學生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熏染學生的行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師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小學生,模仿力都很強;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所以教師時刻要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努力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給學生以示范,做學生的榜樣。記得我自己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激勵我們小學生爭做好事,幫“五保戶”老人挑水、撿柴,給我們記好事件數(shù),誰的件數(shù)多,學業(yè)成績好,誰就能評為三好學生。那時我們撿到一分錢、拾到一根針或一??圩?,都尋找失主,或互幫著去找失主,或交給老師。就這樣,老師以此來培養(yǎng)我們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而今天,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價值觀念的沖突,使德育教育成為了世界性的共同難題。教師只有從自己的言行去與學生們交流溝通,引導他們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教師的師德優(yōu)良,和學生們一起生活,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優(yōu)良的道德情操。多年來,我積極參與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打掃教室,擦桌椅、擺座位、撮垃圾、倒垃圾、埋垃圾等;帶頭不亂扔垃圾,不亂丟紙張,發(fā)現(xiàn)哪兒有垃圾,有臟物,就領幾個同學共同去清除,或是彎腰隨手撿起放入垃圾桶里,現(xiàn)在我的學生只要看到垃圾就主動清理。只有從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去引導學生道德實踐,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對學生進行耐心教育,多表揚少批評
教師要大膽對學生進行管理,嚴格按校規(guī)、校紀辦事;但也要注意工作方法,應經(jīng)常在班里講解遵守校規(guī)、校紀的重要性。堅持多表揚、公開場合少點名批評,正面疏導的工作方法。不能放縱學生,要下一定力量做好后進生轉(zhuǎn)化工作,對生病的學生要從生活上給予關心,讓他感到溫暖。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中如果把表揚運用得恰當,學生的積極因素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發(fā)生連鎖反應。例如:自習課,大部分同學在說話,沒有認真學習,如果泛泛批評,收效甚微;如果點名批評,別人往往幸災樂禍;如果找個在學習、沒說話的同學,對其進行表揚,其他學生便會仿效,秩序井然。我常用表揚某個學生道德品質(zhì)、思想行為上的積極因素去影響和克服后進學生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寓批評于表揚之中;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三、樹立良好的班風,班級是一個整體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的社會。每一個學生要在這個小社會里學習、生活、成長。要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顯示自己的力量和風貌。好的環(huán)境能夠激勵人,可以改造人。因此這個小社會需要有一種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的集體主義精神,團結(jié)協(xié)作,愛班好學的進取精神,這種精神從何而來?它來源于老師堅持不懈的品德教育工作。教師只有利用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老師除了要求班級在學校集體性活動中樹立班級的形象外,還需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班興我榮、班落我恥;以班為家,榮辱與共”的教育。以此來增強班主任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同時進行愛黨、愛國主義教育。
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件事,每一項活動,每一節(jié)課,長期熏陶才能形成。教師工作任重而道遠,我作為眾多教師中的一員,既感到榮幸又深感任務的艱巨。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于對學生成長的關愛和負責,對學生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
總之,小學教師的師德行為就是給學生的示范,讓小學生模仿著去做,也就容易接受。讓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等方式培養(yǎng)良好品德,還要注重信息的溝通,通過課堂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際,逐步提高學生自身修養(yǎng)素質(zhì),使學生最終樹立良好的品德。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道德情操決定著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狀況,決定著未來的道德文化素養(yǎng)。教師只有熱愛教育,熱心道德實踐,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作為當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