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強
摘 要:《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第一篇長篇章回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建國的這一段充滿了矛盾和斗爭的歷史?!度龂萘x》這部小說因其語言文字通俗易懂、簡明生動,其充滿了生命力和吸引力。它是歷史和文學的一個經典的結合。
本文從文體學的選詞角度,對一位廣泛接受的翻譯者羅慕士的《三國演義》譯本進行分析,進而探尋文體學在翻譯過程中所發(fā)揮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結合當今時代的大學英語課堂,簡述文體學的教育實踐意義。
關鍵詞:三國演義;詞匯選擇;文體學;大學英語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9-0110-01
一、簡介
(一)《三國演義》的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代初期的羅貫中。在作為一部古典歷史小說的同時,《三國演義》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1]
《三國演義》描繪了從東漢時期的黃巾起義,到西晉建立的這一段歷史。在這約有一百年的爭霸天下的歷史中,有三個國家涌現(xiàn)在了舞臺上:魏國、蜀國和吳國。這部小說展現(xiàn)出這三個國家之間尖銳又復雜的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沖突。得益于作者羅貫中博學的知識和深厚的閱歷,《三國演義》至今依舊是享譽海內外的經典小說。
(二)文體學的簡介
簡而言之,文體學是研究語言如何使用的一門學科;也是研究語言使用的風格的一門學科。[2]
文體學是研究在具體的語篇或者文章中,語言的具體的使用風格的一門學科。作為文學批判和語言學之間的一門科學研究方法,文體學試圖在語篇的分析中,尋找和總結語言的特點和文學作品的風格。同時,文體學也能夠在文學作品和讀者之間建立一座互通橋梁,這也有利于提高閱讀的質量,并讓讀者可以盡可能地觸碰到這些作品的精髓所在。[3]
語言分析的情況將會給作品的風格造成影響。從詞匯的角度來說,這里有書面語和口頭語,具體意義的詞和抽象意義的詞。從句法的角度來講,這里又有陳述句和疑問句。再從修辭手法上來看,這里就有更多不同的修辭格了,比如隱喻,矛盾,提喻等。[3]
將文體學應用到大學英語課堂,也是對不同語言和不用文化之間的交流具有促進作用的。
二、文獻綜述
為了更好的了解對《三國演義》的研究的現(xiàn)狀,筆者在知網(wǎng)上摘錄了一個相關的學術論文數(shù)量的統(tǒng)計表。在知網(wǎng)上一共有38篇期刊,包括7篇碩士論文,1篇博士論文和28篇出版在其他學術機構上的文獻。另外,還有2篇會議文獻也囊括在內。[4]
張煜和田翠蕓對羅慕士《三國演義》英譯本的創(chuàng)造性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這部英譯本不僅僅介紹了其間的歷史事件和故事,也向國外傳達出了中國的古典文化和精神。[5]張旭認為有關古典的翻譯,應該反映出古代或者傳統(tǒng)文化來。羅慕士對《三國演義》的翻譯,通過對一些古典英語的詞匯和語法的使用、對合適的修辭方法的運用和直譯和意譯的結合使用,進而成功地把這種文化得以展現(xiàn)。[6]
三、詞匯選擇的案例探究
句子中的詞匯選擇。
例: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紛爭并入于秦,及秦滅后,楚、漢紛爭,又并入于漢;漢朝字高祖斬白蛇起義,一統(tǒng)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譯文1:
Here begins our tale.The empire,long divided,must unite;long united,must divide.
羅慕士將第一句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翻譯為“The empire,long divided,must unite;long united,must divide”,這是很形象的描繪和靈活的翻譯。從文體學里面的詞匯選擇來看,“divide”和“unite”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換句話說,羅慕士對這種詞匯選擇方法的使用,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當國外讀者閱讀這篇譯本時,他們放佛就在看原汁原味的《三國演義》一樣。并且,如果羅慕士可以添加更多的史料加以佐證的話,這部譯本將會獲得更好的表達效果,例如簡介陳勝和吳廣的起義。[7]
(二)直接引語中的詞匯選擇
例2:
權曰:“誠如君言,劉豫州為何不降操?”
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p>
譯文2:
Sun Quan said,“Why hasn't Lord Liu submitted?”
“Tian Heng,”answered Kongming,“the stalwart loyalist of Qi,held fast to his honor and refused to disgrace himself.A scion of the loyal house,renowned in his time,looked up to by men of learning everywhere.”
羅慕士使用“A scion of the loyal house,renowned in his time,looked up to by men of learning everywhere”來翻譯“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這句翻譯可以讓國外讀者很簡單地理解它。[8]從詞匯選擇的角度來說,在此段對話里,一連串非謂語的熟練使用,營造出了一幕緊湊的場景。它不僅僅加強了語篇的勸服性語氣,也使得行文如流水般更加暢快。
四、結語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然而,理解文學作品并不是那么簡單。文體學可以扮演好對文學作品的分析這一重要角色,它打破了語言分析和文學評比之間的障礙。羅慕士成功地使用了詞匯選擇、修辭選擇和其他的文體學的方法來翻譯《三國演義》,他的譯本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廣泛的接受。
掌握了文體學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把文體學推廣到更多的大學英語課堂,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中文和英文之間的語言差別以及更深層次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
參考文獻:
[1]潘演強.“三國演義”及其英譯本文體學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7.
[2]徐有志.英語文體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3]盧艷鳳.文體學在文學作品分析中的重要作用[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1:121-122.
[4]文軍,李培甲.國內“三國演義”英譯研究:評述與建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08:25-30+24.
[5]張煜,田翠蕓.從“三國演義”英譯本看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156-159.
[6]張旭.“三國演義”羅譯本中古雅韻味再現(xiàn)的翻譯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
[7]高珺.從目的加忠誠的法則對比“三國演義”的兩篇譯文[J].經濟研究導刊,2012,14:233-234.
[8]李鵬輝.論“三國演義”羅慕士英譯本中人物對話的語用對等[D].南華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