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濤
【摘要】:趙孟頫是元朝初年杰出的書畫家,他的繪畫主要取法北宋五代名家,開創(chuàng)了新的畫風,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關鍵人物。然而,作為大宋宗室而為元廷做官,趙孟頫被時人與后人譏為喪失民族氣節(jié)。本文通過分析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與藝術特色,深入的了解了趙孟頫的生平及其他在當時對繪畫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分析了趙孟頫做此畫作的歷史背景與構圖繪畫手法,研究了其風格對后世文人畫的影響。深入的就其人生經(jīng)歷、師承關系、繪畫風格以及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展開研究,通過資料收集法、比較法、歸納法等研究方法闡述了趙孟頫畫論及畫作如何推動文人畫的發(fā)展。
【關鍵詞】: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構圖;技法
一、前言
趙孟頫的繪畫,主要取法北宋和五代名家。開創(chuàng)了簡率尚意,以書入畫的繪畫新風貌,使文人畫逐漸走向了成熟。他提倡古意,借古創(chuàng)新。對明代和清代書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趙孟頫的書畫在時間上正處于一個由宋入元的過渡期,宋畫余痕未消,還沒有完全體現(xiàn)出新時代的面貌,但是,趙孟頫走出了重要的一步,開創(chuàng)之功是非常關鍵的。而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鵲華秋色圖》。
二、趙孟頫與《鵲華秋色圖》
(一) 趙孟頫生平與藝術成就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等。元代書畫家,文學家。生于吳興(今浙江湖州)。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秦王德芳的后裔。宋朝滅亡后,自己在家潛心研究書畫文學?!爸猎辏?286年),趙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對才氣英邁,神采煥發(fā)的趙孟頫十分欣賞。任命他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后官至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1]趙孟頫在元二十九年也就是1292年奉旨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任三年。元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趙孟頫被元成宗召回大都作《世祖實錄》。當時的元朝廷關系錯綜復雜,趙孟頫自感不宜久留,便借病歸鄉(xiāng),夏秋之交回到了故鄉(xiāng)吳興?!摆w孟頫在江南閑居四載,生活安雅,過著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大德三年(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土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2]官職雖然并沒有得到升遷,但是任此職后便不需要再離開江南,與文化界聯(lián)系密切,工作安雅而閑逸,比較適合趙孟頫的性情與意趣,此職位他在任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趙孟頫的仕途與命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五月,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素知其名,他登基后,便將趙孟頫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后來,元仁宗又將趙孟頫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至此,趙氏政治地位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由于仁宗的青睞和趙氏學養(yǎng)的出類拔萃,趙孟頫晚年名聲顯赫。”[3]1319年榮歸故鄉(xiāng)。作為大宋宗室而為元朝出仕,趙孟頫被時人與后人譏為喪失民族氣節(ji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趙孟頫的入仕在一定程度上傳播與保護了漢族文化。對趙孟頫應該辯證的去評價。
趙孟頫書畫絕倫,詩文高古。他精通篆刻,文學,善于鑒賞。在音樂、文學以及書畫中,他的書法和繪畫成就無疑是最高的。他的書法成就卓著,在“古代楷書四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三位書法大家并稱,同時享有“古代楷書四大家”這一美譽。繪畫主要取法北宋五代名家。學趙伯駒等。繪畫作品極盡書法藝術韻味,被認為是其“書畫同源”理論的典范之作。在繪畫上,趙孟頫對人物,山水,花鳥,鞍馬,竹石等等方面都非常的精通。
可以說,趙孟頫真正確立了文人畫的風格。無論“師法自然”,還是“古意說”,還是“書畫同源”,趙孟頫的文人畫理論多從形式和方法方面進行探究。他進行的研究,不同于宋代以前畫論研究方向,對其進行了轉變。趙孟頫的畫論與研究,對他的同時代畫家和后輩畫家具有深遠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元代繪畫的新風。而《鵲華秋色圖》無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鵲華秋色圖》的藝術特色
1. 《鵲華秋色圖》創(chuàng)作緣由
《鵲華秋色圖》從表面上看是一幅極其簡單、一目了然的山水畫,但縱觀趙孟頫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他作此畫的目的與用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一幅簡單意義上的以欣賞為主的山水畫,它包含著一種對于故土對于家鄉(xiāng)的深深思念與無限眷念之情,因此也被稱為“思鄉(xiāng)之畫”。此畫是趙孟頫贈予南宋著名詞人、鑒賞家周密的,周密的祖籍是山東濟南,他的先輩在兩宋之際逃到江南,在吳興落戶,一直沒有回過濟南老家。他在元初是個忠于宋朝的移民??v觀以上種種,我們很容易理解并且感受到《鵲華秋色圖》所蘊含的多層豐富內(nèi)涵:第一,安慰周密的思鄉(xiāng)之情;二,取得宋朝移民的文化認同,以此慰藉自己做“貳臣”的愧疚之情;最后,寄情于畫,表達了自己想要像畫中漁人一樣歸隱美好風景中的心理狀態(tài)。在趙孟頫的很多畫作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他如上的心態(tài),可以說他的人生經(jīng)歷對他日后的畫作,畫風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趙孟頫于公元1295年辭掉了官職,回到了家鄉(xiāng)浙江吳興,文辭書畫酬答過程中,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的一位便是周密。周密與趙孟頫平時以兄弟相稱,是南宋的文學家。據(jù)傳,一日,趙孟頫和周密等幾位好友喝酒作詩,席間趙孟頫盛贊了濟南山水名勝,談到了鵲山和華不注山,兩座山峰形態(tài)迥異,窮盡山川之峻美巍峨,在場的人無不為之神往。當時,只有周密在一旁黯然神傷,沉默不語。趙孟頫很是不解。仔細詢問過才知道:因宋末金兵南下,周密的曾祖父離開山東,南遷到吳興。周密自小就沒有回過故鄉(xiāng)山東,對家鄉(xiāng)有著深深地思念與眷戀。晚上,周密想到席間趙孟頫對家鄉(xiāng)山東濟南山水的贊美,再聯(lián)想到也許此生再也不能踏上自己故鄉(xiāng)的土地,不禁暗自神傷不已。第二天早晨,周密早早去到趙孟頫家中,訴說自己心中的苦悶與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希望趙孟頫能再給他講一下濟南的山與水。趙孟頫聽后,提筆揮毫,憑著記憶描繪起山東濟南的山水來,他一邊作畫,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名勝,民俗與風情。正是基于此,《鵲華秋色圖》——這幅飽含深情的“思鄉(xiāng)之畫”才得以被創(chuàng)作出來并且流傳至今。
2. 《鵲華秋色圖》的構圖與技法
《鵲華秋色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幅難得的佳作,它充分代表了趙孟頫的藝術特點。從構圖上看:《鵲華秋色圖》采用平遠法的構圖方法,巧妙而又自然的描摹了濟南的兩座山——華不注山和鵲山。畫面中,趙孟頫將華不注山和鵲山分別置于畫面的左邊和右邊,構圖均衡而飽滿。綠蔭環(huán)繞之中,兩座山在畫面的兩端突起。
鵲山圓潤并且飽滿,華山矗立、高聳入云。這兩座山一左一右分別位于畫面的后方而不是突兀地位于畫面前方,不僅使畫面的視野變得開闊,也使畫面有了重心,使得整個畫面更加飽滿與和諧。畫面前方,平川舟渚,漁舟出沒,綠樹繁蔭,生機勃勃。樹木茂盛,紅綠相間。樹木布置的疏密有致,繁而不雜。畫面右下方一片留白,在樹木中間穿過直至畫的遠方,與左邊蜿蜒而上的留白形成呼應之勢。虛空之處且有靈氣流動,增加了畫面的空靈,也使畫面看上去更加大氣古遠。畫者對留白的處理,是對“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的生動詮釋。
這幅畫從整體來看,作者將諸多景物安排得錯落有致,把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筆法靈活,畫風簡逸,用小青綠間淺絳法進行繪制。寫華山用荷葉皴,著石綠色,三角形的山形,尖聳靈逸;寫鵲山用披麻間解索皴,設青色,山形漫圓,凝重深厚。與華不注山遙遙呼應。兩山之間,水村漁舍,紅樹蘆荻,房舍隱現(xiàn),疏朗有致。作畫用筆以中鋒為主。在勾皴之中,體現(xiàn)了作者尚古清雅且法度嚴謹?shù)淖鳟嬊槿ぁ?/p>
畫的上方是眾多題字,其中在畫的正中上方偏左有趙孟頫對此畫的一段題跋:“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為《鵲華秋色圖》?!盵4]這段文字即道出了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緣由以及背景。
行、楷、草、篆、隸,趙孟頫每一樣都可以駕馭并且樣樣精通。他還明確提出了“書畫同筆”的理論。書法和繪畫的運筆是相通的,“以書入畫”無疑是文人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趙孟頫書法經(jīng)歷三變:少年時代學習宋高宗趙構,中年時代學習鐘繇及二王,晚年時代學習李邕。影響最大的當推他的楷書。趙孟頫吸取眾家之長。創(chuàng)出具有自己風格的楷書,柔中帶剛,秀美端莊。趙孟頫作畫的用筆,也對他的書法風格有所體現(xiàn)。在用筆速度上,線條粗細,水分干濕和墨色濃淡方面都有豐富的變化。在《鵲華秋色圖》這幅作品中,用筆秀潤圓麗而筋骨內(nèi)涵,點畫雍容遒麗,結體寬綽,間架方正嚴謹,極富書法筆意。
(三) 趙孟頫對后世的影響
在中國繪畫史上,趙孟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他的地位舉足輕重。他開啟了元代新的繪畫風氣,不僅是元初畫壇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文人畫發(fā)展的關鍵性人物。
他對后世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畫作和畫論。畫論主要有以下兩點:
(1)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論”,主要說的是他要求變革南宋以劉、李、夏、馬為代表的院體格調(diào)(不包括南宋文人畫),把山水畫中的董源、王維、李成和文人中的蘇軾、米芾發(fā)揚光大。
(2)“書畫同筆”,他的“書畫同筆”的理論為文人畫強調(diào)用筆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他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做了大量實踐,證明了書畫同筆是符合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
趙孟頫傳世的畫作有很多,《鵲華秋色圖》等作品把趙孟頫確立的文人畫風格取向傳承下來。
趙孟頫在文人畫領域的杰出實踐,使其成為文人畫風格的真正確立者和元代繪畫的奠基人。直接被他影響的畫家包括:王蒙,唐棣,陳琳,黃公望,朱德潤,王淵等,間接受影響的更多,比如明代的吳派。他的藝術思想和主張也為后來董其昌繪畫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結論
我們在《鵲華秋色圖》中體會到的那種隱隱于世的詩情畫意,其實是趙孟頫生命情感的表達,畫筆之下的鵲華秋色只不過是一個“寄托”,真正顯示給我們的是趙孟頫本心深處的一種表達,是在經(jīng)歷人生坎坷挫折之后的一種心靈慰藉。通過對《鵲華秋色圖》創(chuàng)作過程的分析,打開了我的思路和視野,使我明白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與實踐當中,不能做作的表達虛幻的東西,要有感而發(fā),這樣才能使自己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孫滌. 趙孟頫與《蘭亭十三跋》[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2008.6(3):5.
[2]陳云琴. 論趙孟頫出仕與其書畫藝術的關系[J].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6.3(1):7.
[3]孫滌. 趙孟頫與《蘭亭十三跋》[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2008.6(3):6.
[4]李鑄晉. 鵲華秋色[M]. 北京:三聯(lián)書社, 2008.7:32.
[5]解均. 解讀傳統(tǒng)-寫意花鳥畫教學新探[M]. 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7.2:16-21.
[6]王伯敏. 中國繪畫史[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4:36-39.
[7]李福順. 中國美術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33-35.
[8]陳傳席. 中國繪畫美學史上下冊[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2:32-33.
[9]張強. 中國花鳥畫學[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5.6:33-39.
[10]黃忠秋. 構圖·提款、用章[M]. 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8.5:22-26.
[11]王林等. 大學美術[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10:23-35.
[12]傅抱石. 中國繪畫史綱[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6.5:36-38.
[13]賈濤. 中國畫論論綱[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4:26-28.
[14]張弘. 中國書畫鑒賞大系之中國山水畫名作鑒賞[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1982.3:33-35.
[15] 曹娜. 元代文人畫的三種創(chuàng)作走向[J]. 民族藝術與研究, 20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