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早大
宜興古稱荊邑,其制陶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開始燒制陶器,在丁蜀鎮(zhèn)等地就曾發(fā)掘出各種商周時期的古陶器皿及殘片,而使宜興成為舉世聞名的“陶都”,則源于其舉世無雙的紫砂泥料和紫砂陶制作技藝,用紫砂泥燒制成的諸如紫砂壺、紫砂花瓶、紫砂文玩等各類紫砂工藝品,無不流露著獨特的陶藝氣息,這其中又以紫砂壺最為常見,并為世人所稱道。得益于國人的飲茶風氣,紫砂壺因具有不奪茶香氣、壺壁吸附茶氣、使用日久有茶香等優(yōu)勢,成為公認的“茶具之首”。
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作為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紫砂壺被注入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和人文元素,使之成為具有實用價值和精神情感的高雅藝術品,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睞,并且其人文性能被逐漸放大,時至今日更成為一把壺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人文性能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全面和廣泛,但總體而言,這依托于制壺藝人的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是其個人文化修養(yǎng)和精神品位的體現(xiàn)。明、清兩代的眾多制壺藝人為此開創(chuàng)了先河,他們與文人交流合作或是文人主動參與設計制作等,這為紫砂壺增添了文化內容。時大彬、陳鳴遠、陳鴻壽、楊彭年等一個個在紫砂歷史上響亮的名字,都是紫砂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人物,而陳鴻壽、楊彭年更是紫砂藝人結緣翰墨、文人雅士攜手紫砂的典型,留給后世許多佳作和佳話。
這把紫砂“云龍壺”(見圖1)就十分注重對于文化內涵的呈現(xiàn),通過在壺型中注入傳統(tǒng)龍文化元素,使作品超越了器皿范疇,流露出十分鮮明的龍文化內涵,升華了整把壺的文化意境。同時,該壺在形象構造上亦下足功夫,使之源于傳統(tǒng)又不失創(chuàng)新,不完全拘泥于和文化的單調對接,不被形式所限制。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龍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其影響波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并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在民間,龍寓意著祥瑞、美好和威嚴,在各種民俗和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龍都是極為常見的內容之一,紫砂壺更是不例外,將龍元素融入壺型或壺體裝飾中,往往能進一步提升作品的人文性能。
這把“云龍壺”整體大氣端莊,造型優(yōu)雅美觀,龍的形態(tài)貫穿壺型,并在作品中得到恰到好處的詮釋,寓具象于抽象之中,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空間。整器將圓器造型與龍形雕塑裝飾融為一體,壺身豐滿圓潤,壺腹十分飽滿,線條流暢延伸,壺蓋微鼓,口蓋上下對應,子母線嚴絲合縫,蓋沿母線較豐潤,而口沿子線較細削,從而形成一種下壓的穩(wěn)定感,使整把壺更具氣場;壺鈕塑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片片花瓣彼此相合相依,欲放而未放,營造出一種靜中寓動的狀態(tài),散發(fā)出美的氣息;壺嘴和壺把的造型則是整把壺的兩點與核心所在,壺嘴作龍首造型,出水口即為龍口,卷曲的龍鬃、炯炯的雙目都將龍的神韻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壺把造型與壺嘴對應,圈把上微微凸起的裝飾恰似龍鱗,一捺底粘連于壺身,則更顯靜中寓動,作品整體猶如一條騰云駕霧的飛龍,給人以無限想象的空間。
“云龍壺”通過在形象上恰到好處的龍形塑造,使傳統(tǒng)龍文化的韻味鮮明地凸顯了出來,提升了整件作品的人文性能。同時,該壺壺身一側又以陶刻裝飾技法清刻一簇花草,畫面簡潔、意境清幽,對應了傳統(tǒng)國畫的留白效果,豐富了壺體的視覺審美內涵,使之寓象于形,又不過于單調,與傳統(tǒng)文人的思想品位相接近,使作品的人文性能得到進一步表達。
對于紫砂壺藝而言,人文性能所能帶來的思想共鳴、情感體驗等延伸作用對提升一把壺的整體價值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曾說過壺藝創(chuàng)作“形、神、氣、態(tài)”四要素,說明形與神、內涵與外在的統(tǒng)一是衡量一把壺的重要標準,也是每一位潛心從藝的制壺藝人應該深刻認識、認真對待、不斷攀高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