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彩娣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與裝飾可以包容天下萬物,從世間的某一場景,或讀一首詩,或賞一幅畫,或閱讀前人的藝術摘記,有感于心,就都可以與紫砂壺的設計創(chuàng)作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唐人劉禹錫有詩描述秋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痹娙撕琅d勃發(fā),感染了讀者,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同是寫秋天的景象,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河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毙翖壖驳脑~聲情并茂,對秋景的描述也更貼近生活,“稻花香里說豐年”是詞中的點晴之筆,描述風調雨順、天遂人愿、稻谷豐收的年景:豐收后人們爭相奔告、喜笑顏開、共慶豐年。讀古人的詩詞,內(nèi)心必然受到藝術的感染,很自然就想用紫砂藝術來表現(xiàn)秋天的豐收景象。
“豐收壺”(見圖1)是為了表達秋天的豐收景象而設計創(chuàng)作的。壺的造型借鑒了清代“匋齋”款“傳爐壺”?!皠S”為清代顯宦端方的號。清代末期任兩江總督時,曾至宜興訂燒紫砂茗壺,以作自用及饋贈親友。從此壺的制作風格看,當為制壺名家俞國良的作品,為俞的代表作。此“傳爐壺”四方造型,方中寓圓,棱角渾樸有致,整件器型比例合度、渾樸端莊、神完氣足,具君子風范。從“傳爐壺”的形態(tài)想到了過去農(nóng)村脫粒時使用的“摜桶”。 “摜桶”為木制,四方形,敝口收足,形如量米用的“木斗”。
把“摜桶”形稍作調整,把敞開的口內(nèi)收,與底部相對稱,改四角的直線為弧線,使壺腹相應鼓起,改變后的形態(tài)與“傳爐壺”十分相似,“豐收壺”就采用了這一造型。
“豐收壺”的壺體與“匋齋”款“傳爐壺”的壺體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傳爐壺”的壺體似方似圓、方中帶圓,四方是渾圓的。“豐收壺”的壺體用泥片鑲接法成型,四周棱角分明,只是對棱角線作了“去方就圓”的處理,使輪廓線既清晰又柔和。在壺體上方的壺頸處,飾一條較寬的玉帶線,壺蓋寬出口沿約3mm,蓋口的四條邊線也不是直線,而是向外微曲的弧線,與口線、肩部玉帶線的線型弧度相一致,有一種向外的張力,線型既美觀又耐看。蓋面下部飾一蓋線,與頸線相呼應。在隆起的蓋面上,用小竹刀修飾成四條角線,其下部與壺體的角線相呼應,其上部與壺蓋的坡面相融合,若現(xiàn)若隱、耐人尋味。橋形鈕寬如玉帶,拱橋形孔高、寬適中。四方三彎嘴線型優(yōu)雅,四方把姿態(tài)開張,氣度不凡。
“豐收壺”的精心之作還在于它的裝飾,裝飾簡而形神出。裝飾的部位限于鈕、蓋頸,手法有貼塑及陶刻。在壺鈕及壺面上以一束稻禾從蓋面向鈕的上方伸展,并穿過鈕孔作捆扎結。稻禾的下部另出一稻桿,以優(yōu)雅的孤度向蓋面橫出,前端及兩旁各飾一稻谷粒,以畫龍點晴的手法凸顯豐收的主題。鈕上稻捆結形象生動,細部處理得清晰明快。在壺頸處用陶刻手法表現(xiàn)出由稻谷形組成的裝飾圖案,有如民間的刻紙,圖形排列有序、首尾相接,轉折過渡自然,布局滿而不塞、密中見疏。“豐收壺”的裝飾以“少而精、少而傳神”的手法描繪了金秋的豐收景象。清人李方膺《梅花》詩中有“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边@“兩三枝”乃是藝術 的提煉,是詩人心中的圖景?!柏S收壺”的稻禾雖也只有“兩三桿”,但其中蘊含了作者的豐收情懷。
“豐收壺”采用精選優(yōu)質紅泥輔以金黃色段泥為砂調砂精制而成,顆粒粗細相間。調砂泥制壺對明針工夫的要求較高,工夫不負有心人,燒成后金黃色的顆粒遍布在橙紅色的包漿下,熠熠閃光,入眼一片金黃,使人聯(lián)想起鋪滿稻谷的曬谷場,這種意境也是對“豐收壺”主題的進一步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