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甘露
簡易參賽包
上世紀80年代初,楊玉定和周維漢因長跑結(jié)識。那時,成都的跑步風氣濃郁得讓人不可想象。成都有三個操場向市民開放,早上去跑步,跑不到五步就要撞到人,楊玉定還曾被撞得流過鼻血。到處都是晨跑鍛煉的人,天不亮就可以聽到街上的跑步聲。除了長跑,周維漢還喜歡800米、1000米、籃球、游泳。一群體育愛好者聚在一起練了那么久,心里都憋著一股勁兒想整全程馬拉松。
當時,全國只有北京有一個國際馬拉松,其他地方根本沒有。他們向成都市體委申報,因為考慮到安全等因素,體委沒有批準。他們就想自己干,自發(fā)地簽下“生死狀”,每個人都蓋了紅手印,簽了名。
沒有辦賽經(jīng)費,每位報名的長跑愛好者自愿地一人贊助一元錢。楊玉定和周維漢開始叫花子一樣拉贊助。一人一元,60個人就是60元,拉贊助60元,共120元,最后花了90元,退了30元給贊助者。
楊玉定和周維漢買了蛋糕和水,在路上設(shè)了公里樁,然后找關(guān)系做了便宜的紀念品,成都第一個馬拉松的“參賽包”就有了。
自行車胎測路線
有了經(jīng)費后,擺在楊玉定和周維漢眼前的另一大困擾是,從來沒有舉辦過馬拉松的成都,根本沒有一條可供參考的賽道,也沒有任何現(xiàn)代的碼表、GPS等測量工具。周維漢想到一個土辦法:用28寸的自行車輪胎來測量。好幾個人一起,早上6點就出發(fā),把28自行車輪胎做個標記,一人推起走,另外的人在旁邊記錄,一圈、一圈,又一圈。
一群人把自行車從人民南路推到了郫縣紅光鎮(zhèn),然后又推到了金牛區(qū)體育場,測得非常精準,最后在操場里面還要跑一又四分之一圈。周維漢和一群小兄弟花了一整天時間,測出成都第一條馬拉松路線,從體委請來的裁判也非常認可他們的路線,認為很準確。橫幅、標語、迂回的路牌,再到成績表,全是周維漢自己做的,全部是手工。
1983年2月27日上午9點,成都第一屆馬拉松比賽開賽,60個人參賽,最后59人完賽,其中還有4個女同志。這場馬拉松,創(chuàng)造了成都的長跑歷史,也震驚了當時的體育圈。本地媒體報道后,《人民日報》《中國體育報》《文匯報》等全國七家報紙也報道了成都的馬拉松賽,在全國各地引起巨大轟動。這種模式辦賽,還辦成這種規(guī)模,在當時是無法想象的。
1983年后,成都新蓉城馬拉松賽就成了傳統(tǒng)賽事,吸引了許多全國各地來串聯(lián)的長跑愛好者。在1986年,這一賽事第一次冠上了“國際”名號。
得到國奧主席贊助
1986年,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有意在中國西部贊助一項賽事,而早已聽聞成都新蓉城馬拉松賽的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何振梁向薩馬蘭奇推薦了這一賽事。薩馬蘭奇主席以個人名義贊助這項賽事,楊玉定簽名后拿到那筆錢。
在各方人士的撮合下,1986年4月6日,成都萬人國際馬拉松賽在天府廣場鳴槍,這是成都第一個國際馬拉松賽,也是第一個大型萬人馬拉松賽,有外國人參加,是真資格的國際賽。完成全程馬拉松的只有六百五十多人,其余有半程馬拉松組別、10公里和5公里健康跑。
1986年后,萬人馬拉松再也沒有辦過,而新蓉城馬拉松賽一直在繼續(xù),直到1997年因為種種原因,這項由成都長跑愛好者自發(fā)舉辦的賽事走過14年后退出了歷史舞臺。
沒有了比賽,但成都長跑人沒有停下腳步。75歲的楊玉定依舊是一周五練,每次在操場跑個20圈,再加上放松,肯定有10公里。他還有一個小小的野心:“我就一直在做準備,要在80歲的時候跑一個全馬的紀錄擺在那兒放著,看后面的人多長時間能打破。”
這一代因為長跑而相識相知的老兄弟們,三十多年來感情一直很好。他們還有一個大大的野心:“我們一直在搜集資料寫書,寫一寫成都長跑人的故事,講述我們那個年代對于長跑、對于體育運動的感情和經(jīng)歷,講述我們那一代人的馬拉松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