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中,貝多芬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與我們站在同一高度的普通人。他有著與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拜訪他,并渴望了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會顯得不耐煩;在面對耳聾的打擊時,他也會不免嘆息。
作為世界音樂史上當之無愧的“樂圣”,貝多芬的音樂成就無人能及;可作為與命運抗爭的代表,他同樣令我們敬佩不已。
和孤獨相伴
文章一開始,作者便從女傭這位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者的角度出發(fā),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tài):獨居的貝多芬生活在孤獨和寂靜之中。試想一位音樂家,喪失了基本的聽力,這會給創(chuàng)作帶來多么大的困擾。但貝多芬并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殘酷的現(xiàn)實,一方面獨立處理日常雜務;另一方面,他坦然面對耳聾帶來的孤獨和寂靜,用心觀察和思考人生,進而將這種思考付諸音樂,使音樂成為他思想的載體與心靈的歸宿。
同厄運抗爭
“命運加在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將他的靈魂鎖閉在磐石一樣密不通風的‘耳聾之中?!敝g家傅雷說,“耳聾,對平常的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也不曾死!并且他還重造那已經(jīng)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為他自己,而且為著人類,這樣一種超生和創(chuàng)造力,只有自然界那種無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p>
耳聾以后,貝多芬的世界充滿了孤獨和苦悶。在這個缺少溫情和理解的世界里,他永恒的伴侶是音樂;在音樂的王國里,他盡情地抒發(fā)著孤獨和苦悶的情緒,抒發(fā)他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身體的殘疾與生活的窘迫算不了什么,只有音樂才是貝多芬永遠的知音。
與心靈共舞
最后,作者終于讓主人公自己開口,袒露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里我孤零零地坐著,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里發(fā)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倍@后的貝多芬,獲得了心靈的寧靜,領略到生活的真諦。音樂撫慰他的心靈,傳達他的心聲?!澳憧赡芟氲轿摇蛔训孤淞说幕鹕剑^顱在熔巖內(nèi)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碑斬惗喾业膭?chuàng)作欲望達到旺盛之時,卻遭受到耳聾的打擊,但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yè)。他把自己比作倒落的火山,內(nèi)心極其不甘。這說明音樂在貝多芬的心里已經(jīng)成為生命的象征,他是用整個生命和熱情在從事著音樂創(chuàng)作。
【形象新解】
2015年12月16日是貝多芬誕辰245周年,這位世界各地家喻戶曉的音樂大師,雖遭受命運的折磨,卻從不屈服。故此,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趙曉生把他稱作“悲多憤”。我們今日所見到的貝多芬畫像大多也著力于此——刀刻斧鑿般的臉龐壓抑著憤怒、痛苦,火焰般亂蓬蓬飛舞的頭發(fā)中充滿了不屈的意志。
我國著名作家豐子愷曾這樣評價貝多芬:“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于是一個音樂家。他有對于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xiàn)?!?/p>
請結(jié)合相關資料,談談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境況下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音樂的,并請再列舉出一個與貝多芬有著相同命運的人物,然后將他的事例寫在下面的橫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