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民
幾乎每個學校都有那么幾個讓老師們頭疼的“搗蛋鬼”:他們面對標準化的學校紀律,不會乖乖順從,往往是百般抗爭;他們無視老師的權威,輕慢老師的教誨;他們欺凌弱小,把同學的心愛之物據(jù)為已有;他們在課上大喊大叫,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作為老師,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們又該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a
小B,是一個五年級的男生,說話嗓門響,爭強好勝,好管閑事,愛搞惡作劇,故意與同學吵架是家常便飯,稍有不如意就拳腳相向。紀律上散漫,不愿意受約束,是老師辦公室的???。但小B人很聰明,思維靈活,數(shù)學課堂上,碰到疑難問題當同學們還在苦思冥想的時候,他早已把手高高舉起,“我來、我來”地大聲叫著,常常不經(jīng)老師允許答案就脫口而出了。總體上語文學科相對弱一些,字也寫得很潦草。他最喜歡的事是打乒乓球,常常剛一下課,人就跑得沒影了,所以很反感老師拖課,而且時不時就會挑戰(zhàn)老師的權威。記得有一次,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他還在外面瘋,老師好心好意告訴他要淋壞的,勸他回教室,沒想到他沖口大喊:“不要你管!”去拉他的老師被他張口一咬,手上紫一塊青一塊。
為了能找到適合小B的教育方式,筆者通過應用氣質類型問卷測試,訪談老師與家長及其小B本人,發(fā)現(xiàn)他屬于典型的膽汁質,積極成分自然有,但其消極的成分顯得尤其多一些:比如小B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與同學們玩游戲要聽他的,同學不配合,他寧可甩手不玩,也不愿遷就其他人;他特喜歡使喚別人,總是要求別人做這做那,人家不同意,有時還給人臉色看,甚至尋機捉弄、報復人家;再比如與老師頂撞、與家長吵架,逃學、離家出走等,而且會屢犯不止,不撞南墻不回頭,老師、家長的說教幾乎白搭。
b
針對小B的心理特點,筆者利用巴林特小組式班主任工作坊這個平臺,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綜合了老師們的精彩點子,在平時教育中堅持遵循以下四個要點:
1
建立獎懲機制,抑“本我”揚“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其中蘊涵著人性中最接近獸性的一些本能性的沖動,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指意識的結構部分,處于本我和自我之間,監(jiān)督自我,予以適當滿足,它按照現(xiàn)實原則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處于人格的最高層,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由小B的心理特點可知,他就是只要自己快樂就好了,本我過盛,任何放任或依從或寵溺的方式,都會進一步膨脹小B的本我,唯我獨尊,故對于什么都不怕、什么禍都敢闖的小B來說,賞罰分明的嚴格教育是必要的。
筆者專門為他一個人制訂了“好孩子成長計劃”,通過比較完善的獎懲機制中慢慢地幫小B樹立是非與對錯觀念,做得對,有什么積極的表現(xiàn),馬上給予獎勵,這樣做能激發(fā)小B更多更好的主動行為;做錯了,有什么不良的表現(xiàn),及時予與懲罰,而且不能不痛不癢地說幾句就算了。俗話說,打蛇打七寸,于要害處猛敲,才能真正記憶深刻。他有打乒乓球的愛好,可以說已到了癡迷的地步,作業(yè)可以少做,乒乓球不可以不打,筆者抓住他這個軟肋與他“約法三章”:每違反一次紀律少打10分鐘球,作業(yè)每少一顆星少打10分鐘球,每發(fā)生一次爭吵少打10分鐘球,反之,有表揚就教他打球技術。之后,還督促他反省獲得獎勵與懲罰之后不同的體驗,不斷地提升他正確的認知。
2
給予決定空間,適度滿足成就感。
依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尊重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針對小B主觀性強的特點,筆者經(jīng)常性地委派小B做一些事,給予一定職責,在不影響原則的情況下,沒有什么大礙的決定讓他來做。小B不是很有想法、有點子嗎?因此班級里要搞中隊活動的話,讓小B依據(jù)老師的大致方向先去做一些設計與規(guī)劃,在人員的按排上充分聽取小B的意見,這個時候小B能感覺到老師很看重自己。筆者還屢次通過言語來強化:“今天老師幸虧叫你幫忙了?!薄澳阏嬗邢敕ǎ 钡鹊?。當然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老師這里,班級里究竟誰說了算,這一點還是要讓小B銘記。在這樣手把手、面對面的思想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不僅教會了小B考慮問題要周全,看待事物要理性,克服盲目與沖動的良好品質,而且還讓孩子很有成就感。
3
換位思考,不斷誘發(fā)同理心。
由于受年齡與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小學階段的孩子自主換位思考的能力還很弱,尤其是像小B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很難體會到自己的搗亂行為會給別人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揚長補短是完善人格的必經(jīng)之路,筆者在與小B的溝通交流中努力做個有心人,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教育機會,不厭其煩地引導他學會換位思考。下面選取一個場景示例:
小B(詰問):老師,剛才我舉手了,為什么你不叫我回答問題?
我:老師沒叫你,你有些不開心,對吧?
小B(大聲):是??!
我:小B,剛才有多少同學舉了手,你有看到嗎?
小B(遲疑):大概十幾個吧?
我:剛才我只叫了一個同學,那其他的同學是不是也會不開心呢?
小B(小聲):那也有可能吧。
我:那怎么辦?要么同樣問題同樣的回答十幾個人大家都來一遍?
小B:(嘟嚷):那會很煩的。
我:那怎么辦啊?
小B:要么大家輪一輪。
我順勢表揚:說得好!
4
善用心理技術,耐心培養(yǎng)控制力。
碰到不如意的事,小B常有脾氣,猶如暴風驟雨,但來得快,去得也快,持續(xù)時間不長,這就是膽汁質類型孩子的一般心理特點,是自我發(fā)泄不滿情緒的一種方法。只要沒有傷害到別人,給予小B一定的情緒空間又何妨?倘若他急,老師也急,那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會形成激烈的沖撞。遇上這種情況,筆者通常先平心靜氣地觀察一段時間,等小B冷靜下來,再與小B慢慢談。在其常態(tài)下筆者會教他一些心理學上控制情緒的方法,比如可以通過自我暗示:“不能發(fā)脾氣,發(fā)脾氣會傷人、傷身!”還有轉移注意力方法,比如先把惹自己發(fā)脾氣的人或事放一放,去做一些寬松、愉悅的事情來釋放不良的情緒。在幫助疏緩情緒的過程中,逐步讓小B意識到,遇到麻煩事情的時候要放慢節(jié)奏,不要急于做決定,慢下來能讓思考更全面、更穩(wěn)妥,不稱心的事才會少很多。
c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性格特點也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影響。回到小B身上,你會發(fā)現(xiàn)他很多的行為都可以從他父親的身上找到根源。為此,我與他的父母進行了一次長談,雖然過程很艱難,但最終還是在改變孩子的層面上達成了很多共識,并在轉變小B的道路上得到了家長的高度配合。自與小B“杠”上已一年有余,從孩子各方面的表現(xiàn)來看,趨勢很好,“熊言熊行”越來越少,變化可以用巨大來形容,甚至連家長都改變不少,對老師尊重有加。
"通往成人世界的道路上危機四伏,教育得當,也許“搗蛋鬼”會在未來成為像愛迪生一樣的發(fā)明家、像馬云一樣的企業(yè)家……但若教育失當,沒有找到對癥下藥的方子,沒有及時正確的引導,這樣的孩子就很容易走上歧途。因此,筆者認為,對于不同性格的孩子,要依據(jù)孩子性格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老師只有摸透了他們的心理特點,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教育幫助到孩子,這才是教育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