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張某和王某都是北京市某職業(yè)學校的學生。2013年4月15日,張某與王某在乘坐公交車上學時因瑣事發(fā)生口角并互毆。當日,張某購買了一把彈簧刀準備報復王某。雙方家長及學校老師得知情況后及時介入,調(diào)解解決了此事。2013年4月22日,張某得知學校為此事要處分自己,擔心處分會影響其今后參軍,同時懷疑處分是因王某四處擴散此事所致,所以對王某懷恨在心,再次起意持刀報復王某。次日9時許,張某攜帶彈簧刀在學校實習基地操場找到王某,二人再次發(fā)生沖突。其間,張某持彈簧刀向王某的脖子、右腹部等處劃刺數(shù)刀,刺破王某的肝門靜脈及肝固有動脈致其失血性休克死亡。張某作案后,明知他人報案而在現(xiàn)場等待,于案發(fā)現(xiàn)場被抓獲歸案。該職業(yè)學校于案發(fā)后向被害人家屬給付了一定數(shù)額的撫慰款。
在法院審理期間,被告人張某及其法定代理人與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就附帶民事部分自愿達成調(diào)解協(xié)議,由張某及其法定代理人一次性賠償被害人父母各項經(jīng)濟損失23萬元,被害人父母對被告人張某予以諒解,并撤回對張某及其法定代理人的附帶民事部分起訴。
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張某無視國家法律,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致人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鑒于張某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明知他人報案而在現(xiàn)場等待,被抓捕時無拒捕行為,且如實供述犯罪事實,構成自首;積極賠償被害人父母經(jīng)濟損失并獲得諒解,故依法對張某從輕處罰。依照《刑法》有關規(guī)定,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張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宣判后,張某提出上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經(jīng)依法審理,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說法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guī)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據(jù)本案情節(jié)可認定張某已經(jīng)構成故意殺人罪,且既遂。另外,《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張某犯罪時是未成年人,并構成自首,且積極賠償被害人家屬并獲得了諒解,故十二年有期徒刑已屬于從輕處罰。
校園暴力在當今愈演愈烈,不少人認為《刑法》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放縱了他們的暴力行為,但是從此案看《刑法》絕不是邪惡的庇護傘!
案例
2012年4月27日21時許,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二中八年級二班學生李某與被告人代某因瑣事發(fā)生口角,被告人代某便召集被告人李某某、馮某、陳某、麻某等人持墩布把、木棍等工具到李某所在宿舍對李某及其同宿舍的同學張某、呂某等人進行毆打,李某、張某被打傷。經(jīng)豐寧滿族自治縣公安局法醫(yī)學人體損傷檢驗鑒定:李某的損傷程度為重傷,張某的損傷程度為輕傷。在訴訟過程中,五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與被害人李某、張某達成民事賠償協(xié)議并賠償經(jīng)濟損失。另查明,被告人代某生于1997年2月10日;被告人李某某生于1997年1月16日;被告人馮某生于1997年5月7日;被告人陳某生于1997年3月1日;被告人麻某生于1997年3月24日。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人代某、李某某、馮某、陳某、麻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一人重傷、一人輕傷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罪名成立。五被告人案發(fā)時均未年滿十八周歲,系未成年人,辯護人認為依法可減輕處罰的辯護意見,該院予以采納。五被告人在案發(fā)后均有悔罪表示,其法定代理人與被害人達成民事賠償協(xié)議,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辯護人認為均可酌情從輕處罰的辯護意見,予以采納。最終認定被告人代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四年;被告人李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緩刑三年;被告人馮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緩刑三年;被告人陳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緩刑三年;被告人麻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緩刑三年。
說法
根據(jù)《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應當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代某等五人的行為已經(jīng)構成本罪,但因五人在犯罪時均未滿十八周歲,且有悔罪表示,積極賠償被害人并取得諒解,故酌情減輕處罰,判處有期徒刑的緩刑。
中學階段是校園暴力的高發(fā)期,青少年的思想和觀念都還很不成熟且處于逆反期,一點瑣事糾紛就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大禍。對于校園暴力,從來不應該只關注釀成的惡果,而應從源頭上及時發(fā)現(xiàn)并且積極疏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三觀”。
案例
2013年4月10日17時許,被告人林某某認為其被陳某某辱罵,遂拉上樓某某、黃某某(均為未成年女性),到福建省光澤縣某中學找該校學生陳某某(女,未成年)欲行報復,因陳某某警覺躲藏,林某某等人尋找未果。當日20時許,林某某通過他人將陳某某約出并帶到光澤縣某超市后面的巷子里,林某某與樓某某先后對被害人實施打耳光、拉扯頭發(fā)等毆打行為,致使被害人鼻子流血,此后,林某某叫被害人把衣服脫了,陳某某因害怕哭泣而不敢反抗,遂將衣褲脫去,林某某與樓某某及在場的另外兩名女學生對陳某某圍觀取笑。其間樓某某使用手機對陳某某拍攝了十余張照片,爾后將照片通過手機藍牙傳送給在場人員。當晚被害人陳某某即向公安機關報警并到醫(yī)院就醫(yī),法醫(yī)鑒定,陳某某的鼻部及面部的損傷為鈍物傷,傷情為輕微傷。被告人樓某某與林某某等人得知被害人報警后,將手機中被害人的照片刪除。
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被告人林某某、樓某某無視國家法律,伙同他人聚眾以暴力方法強制侮辱婦女,其行為已構成強制侮辱婦女罪。綜合考慮被告人林某某、樓某某系初犯,作案時均不滿十八周歲,主動歸案并如實供述犯罪事實,案發(fā)后積極賠償并取得對方諒解,以及案發(fā)時在場人員均為女性,被害人照片被刪除,未造成其他惡劣影響等情節(jié),結合司法局建議對被告人適用社區(qū)矯正的調(diào)查評估意見,決定依法對被告人減輕處罰并適用緩刑。以強制侮辱婦女罪判處林某某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二年;判處樓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
說法
根據(jù)《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構成強制侮辱婦女罪,應當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該案中林某某等人的行為已經(jīng)構成本罪,但因其在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并且有初犯、如實供述、積極賠償被害人并取得諒解等情節(jié),故對其依法適用緩刑,并實施社區(qū)矯正。許多校園暴力傷害的不僅僅是被害人的身體,還有被害人的心靈。本案中法醫(yī)只能鑒定體表的輕微傷,但此事對于陳某某的精神打擊有多大,沒人能說得清楚。對于校園暴力,一方面應當從源頭上關注未成年人內(nèi)心世界扭曲的原因,同時還應給受害者更多心理上的幫助與疏導。
本期說法專家:全亮/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本欄責編: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