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健 李艷萍
摘 要 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地方高校應該通過在教學過程中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在班級建設中傳遞正能量、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認知方式、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和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等策略來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人格。
關鍵詞 積極人格 培養(yǎng)策略 地方高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86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地方高校大學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大學校園發(fā)生的惡性事件也相應增多,提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jīng)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在大學校園里出現(xiàn)的各種惡性事件,往往與大學生頭腦中注入了太多的消極情緒和消極觀念、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有關。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擁有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
1 積極人格的內(nèi)涵
積極人格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和概念。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格存在積極和消極兩股相互抗爭的力量,消極的人格力量會導致個體自卑、抑郁、貪婪、自私,不利于個體心理的協(xié)調發(fā)展;而積極的人格力量可讓人自信、喜悅、滿足、感恩,有助于維護個體健康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個體來說,每個人都擁有各種人格力量和能力來獲得最佳的心理健康,關鍵是看個體自身到底讓哪一股力量占據(jù)主導地位。
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學不應只研究人格發(fā)展中的消極問題,更要重視研究人格的積極特質方面。Peterson和Seligman等人對積極人格力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通過“VIA特征優(yōu)勢調查”,歸納了人類的六種美德力量:即智慧、勇氣、仁慈、公正、律己、卓越等,并篩選出與之相應的24項積極人格特質,這為積極人格理論發(fā)展和積極人格研究模式奠定了基礎。同時認為,通過培育這些人格所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積極特質,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消除人格發(fā)展中存在的各種消極因素。
2 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yǎng)策略
2.1 在教學過程中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緒具有很強的感染性。積極樂觀的情緒就像燦爛的陽光,可讓人心里敞亮、澄明。教師作為課堂上對學生心理發(fā)展變化影響力最大的“重要他人”,在教學過程中保持飽滿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tài),有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和實現(xiàn)教學目標。但現(xiàn)實情況中,許多教師仍然采用單向灌輸?shù)姆绞介_展教學活動,課堂上滔滔不絕、自以為是“陶醉地”講解書本,完全漠視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緒反應,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與互動,課堂氣氛呆滯死板,學生難以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扭曲的課堂教學既阻礙了學生的生命成長,也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應該認識到,教學過程從來就不是一種單向的灌輸過程,而是師生之間人際交往的雙向交流活動;不僅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教書”過程,還是師生之間人格相互影響的“育人”活動。教師不僅可以作為教育主體,通過調整自己的情緒處于積極狀態(tài)影響學生人格的積極發(fā)展,同時也可以作為教育客體,受學生積極情緒的影響;學生不是被動的受教育者,他們也可以通過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品質和調節(jié)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來影響教師,發(fā)揮積極人格培養(yǎng)的主體性、主動性。這樣,師生之間的情緒影響形成良性互動,既有利于教師的心理健康,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
2.2 在班級建設中傳遞正能量
“正能量”是指那些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它們能給人帶來希望,催人奮進,充滿力量。與“正能量”相反的是“負能量”。在班級建設過程中,個別學生由于人格發(fā)展不夠成熟,抑或已經(jīng)養(yǎng)成某些消極品質,他們對人、對事“習慣性”帶有消極態(tài)度或者負面情緒,這些消極態(tài)度或者負面情緒如果在班級中擴散開來,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對班級管理十分不利。輔導員或班主任要及時洞察這些“負能量”,對這類學生及時進行引導和思想教育,同時在班級中倡導正能量、弘揚正氣、傳遞積極觀念,讓正能量壓倒負能量,實現(xiàn)“邪不勝正”。
首先,組織召開班干部會議,強調班干部的表率作用,要求每一位班干部都必須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在同學當中做好榜樣;作為一名班干部要堅決尊重班集體的決定,不應隨意發(fā)表有損班級團結的消極言論,而是要積極思考,引導班級輿論向正面發(fā)展,傳遞正能量“從我做起”。其次,召開全班同學會議,引導學生要善于觀察同學的優(yōu)點和進步,不要只看見別人的缺點和不足之處;同學有進步時,不要吝惜自己的語言和掌聲;同學有缺點或犯錯誤時,要善于理解和寬容,并適時提供幫助,而不是嘲笑。最后,鼓勵學生以積極的語言進行自我教育,提高個人思想覺悟水平,“謹言慎行”,不斷完善個人的人格修養(yǎng)。
2.3 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認知方式
人們常認為:情緒困擾的原因是發(fā)生了刺激性的生活事件。然而,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卻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fā)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看法、態(tài)度和評價等認知內(nèi)容,亦即非理性觀念。大學生的非理性觀念一般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絕對化要求,即常常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fā)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fā)生或不發(fā)生的想法,常將“希望”、“想要”等想法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二是過分概括化,表現(xiàn)為“以偏概全”,常把“有時”、“某些”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三是“糟糕至極”,認為如果發(fā)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后果將非??膳潞驮愀?。非理性觀念支配下的認知方式是一種不良的人格認知方式。
依據(jù)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建立合理的認知方式,形成積極的情緒。首先,大學生應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大腦,看是否存在一些“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非理性觀念,如果有,就要有意識地用理性觀念取而代之。其次,大學生要學會變換角度看問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不要只看到消極的一面,還應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多從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事物。消極悲觀、具有不合理認知方式的人往往心態(tài)消極、情緒低落,人格發(fā)展極度不健康;而積極樂觀、具有合理認知方式的人往往心態(tài)積極、情緒高漲,心理健康狀態(tài)良好。
2.4 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里面,有一種特別強調自立的文化,諸如“君子不食嗟來之食”、“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等思想,它們的本意是教育人們要人格獨立、有尊嚴,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自己的人生等,而“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等思想?yún)s儼然成了投機性的生活哲學。但在社會現(xiàn)實中,每個人都渴望從父母、家人或者朋友、他人獲得幫助、肯定、尊重和關愛,這其實就是心理學所講的“社會支持”。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中介變量作用。而主觀幸福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屬于積極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大學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于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肖水源在編制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過程中,把社會支持區(qū)分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等三個維度,這對大學生建立完善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具有指導意義。首先是建立完整的客觀支持系統(tǒng),包括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支持性因素,從家人、教師、同輩或朋友獲得的支持可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有助于情感溫暖。其次是培養(yǎng)健康的主觀支持系統(tǒng),即針對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需要,給其提供必要的心理素質訓練和心理咨詢,增加心理彈性,才能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輕言放棄,并且自強不息、拼搏進取。第三是有效提高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加強大學生互助互愛意識宣傳,認識到人都是需要互相幫助的,不僅要幫助別人,也要掌握從他人獲取幫助的有效方法,通過他人的幫助可解決遇到的難題或緩解心理壓力。
2.5 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積極心理品質與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環(huán)境影響著個體積極人格品質的形成?!懊夏竷傻厝w”的故事也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對個人的成長和品格的養(yǎng)成是十分重要的。校園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這個場所對他們的發(fā)展有著巨大影響:在這里,他們的知識得到充實,能力得到鍛煉,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得到塑造。因此,地方高校應該為大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健康的、積極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為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和人格完善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首先,要加強校園物質文化環(huán)境建設,讓校園里的花草樹木、每一棟樓房建筑都能“說積極的話”,校道、景觀、樓梯、墻面做到“潤物細無聲”、“無聲勝有聲”。其次,要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地方高校應該凝練自己的“校園精神”,通過校訓、宣講等形式轉化為學生的集體觀念;定期開展各種主題精神文化教育活動,豐富同學們的課余文化生活。第三,要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校園管理規(guī)章制度是學生的校園行為準則,各項規(guī)章制度應該條理清晰、獎懲分明,一旦執(zhí)行能夠發(fā)揮良好的約束作用和激勵作用,促進學生養(yǎng)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3 結束語
大學階段是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時期,大學生不僅要學好基礎課、專業(yè)課,還要培養(yǎng)良好的興趣愛好,加強道德素質修養(yǎng),提高人格健康水平。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應對各種挑戰(zhàn)。在大學生人格培養(yǎng)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消除或抑制自卑、抑郁、貪婪、自私等消極的人格特質,更要重視培養(yǎng)智慧、勇氣、仁慈、公正、律己、卓越等積極人格力量。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自身等各方面應該共同努力,切實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任俊,葉浩生.積極人格: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
[2] 李芳.積極心理學對高職學生人格培養(yǎng)的啟示及策略[J].高教論壇,2009(11).
[3] 周炎根.淺談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2011(4).
[4] 鄧琳雙,鄭雪等.人格與青少年疏離感的關系: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