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黎
2006年,時年16歲的羅紅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她是海外出生的第三代華人,來到北京參加由中國國務院僑辦組織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夏令營營期并不長,只有兩周的時間。兩周之后,羅紅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經(jīng)常聽到身邊人對我們海外華僑說‘回家,回家。我們海外華僑到中國去就像游子歸家似的。起初聽到這個詞匯,總是很不理解,我的出生地、我的家人朋友都不在中國呀!從小我對中國的印象并不好,因為道聽途說覺得中國是個非常落后的國家。這次我甚至不想?yún)⒓舆@個夏令營,不愿意踏上這塊土地。但是現(xiàn)在我慶幸我來了!本來對中國有偏見的我,一旦踏入中國這片土地就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這里的一切,也漸漸領悟到了我與中國有著剪不斷的情緣,更在潛意識里擁有著對中國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這種情感或許從來不曾消失過,而是悄悄被掩蓋了起來,如今它再現(xiàn)了出來是因為我來到了這片土地上!”
羅紅是千千萬萬個海外華裔青少年中的一員,他們與中國的同齡孩子有著同樣的黑頭發(fā)、黑眼睛、黃皮膚,但由于歷史原因、生活環(huán)境,他們往往在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上迷茫甚多,普遍對自己的族群缺乏歸屬感。超過6000萬的海外僑胞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機遇和難得的資源,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海外華僑華人為新中國的成立、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當今時代,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也離不開廣大僑胞的積極參與和熱情支持。海外華裔青少年是未來華人社會的中堅力量,培養(yǎng)他們的族群意識,促進他們傳承中華文化,不僅是老一輩僑胞和廣大有識之士的深厚關切,更是中國政府和華文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1999年以來,得益于中國國務院僑辦組織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每年數(shù)萬名海外華裔青少年有機會來到被他們祖輩稱為“家”的地方參觀學習、尋根問祖,他們帶著好奇與渴望而來,滿載收獲和喜悅而歸。截至目前,共有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3萬余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從中受益。
“中國尋根之旅”已經(jīng)成為廣大華裔新生代了解中國歷史和現(xiàn)狀的重要窗口,在海外僑社中享有盛譽,近年來,這項活動也得到國外主流社會與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本文將深入分析“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的辦營特點和組織方式,總結其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并將對如何更好地開展這項活動提出意見與建議。
一、“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概況
“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創(chuàng)辦于1999年,是國務院僑辦牽頭、全國僑務系統(tǒng)共同參與的華裔青少年文化體驗活動。國內承辦單位包括各省市(縣)僑辦、國務院僑辦直屬院校、全國華文教育基地院校等。
這項活動由中國駐外使領館認可、推薦的海外僑校、僑團組織報名。招生對象為12至18歲的海外華裔青少年,每10名營員可以由海外組織者選派一名成人領隊隨行。夏令營營期兩至三周不等。
根據(jù)海外假期情況,“中國尋根之旅”活動已經(jīng)實現(xiàn)夏、春、秋、冬四季辦營,有效滿足了各國華裔學生的參營需求。為全面展現(xiàn)中國歷史文化,組織方在辦營選址上也充分考慮了地域因素,東到上海的都市魅力營,西到新疆的民族文化營,南到海南的熱帶風情營,北到黑龍江的冰雪體驗營,“中國尋根之旅”遍及中國各個角落。針對海外華裔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國僑辦還舉辦了“中華民族舞蹈”“中華武術”“中國民族音樂”“中國戲曲文化”“杰出華裔青少年”“被領養(yǎng)中國兒童”等特色專題營。目前,“中國尋根之旅”每年舉辦300余期,吸引兩萬余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參與。
國務院僑辦每隔幾年還在北京舉辦一期大型集結營,組織在各地參訪的華裔青少年集中到北京考察、交流。2001年集結營規(guī)模為2000人,2004年達4000人,2006年為5000人,2010年更是達到空前的6000人。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參加集結營開營式。2010年7月“海外華裔及港澳臺地區(qū)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開營式,6000名華裔青少年濟濟一堂,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出席了開營式,并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勉勵小營員們要始終牢記三句話:第一,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第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第三,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習近平的講話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及其家長、老師中引起了強烈共鳴和反響。
二、“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的辦營特點
“中國尋根之旅”以明確的服務對象、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辦營方式,在對外文化傳播領域獨樹一幟。這項活動已經(jīng)開展多年,在海內外知名度甚高??偨Y一下,“中國尋根之旅”主要有以下辦營特點:
1.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大大提升了海外華裔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以中國文化為導向,在教學和參訪環(huán)節(jié)十分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和中國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的介紹。各地在辦營期間均增加了文化講座、國情介紹等內容。夏令營文化考察活動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天時間,但海外華裔青少年通過尋根訪祖,進一步感受了濃濃鄉(xiāng)情,增強了對中國文化的感性認識,切身感知了中國作為第二大經(jīng)濟體強勁的發(fā)展勢頭,民族認同感大大加強。營員很多是第一次來中國,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磅礴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現(xiàn)代化建設藍圖給營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美國華裔營員王維達同學在參營感言中寫道:“媽媽一直說我有黑頭發(fā)、黑眼睛,根在中國,所以我一定要學好中文和中國歷史,我覺得學中文很無聊。參加了‘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后,我的想法改變了,我會努力學好中文,學好中國歷史,我也會很驕傲地把我所了解的中國介紹給我的美國朋友?!毕牧顮I營員回到居住國后會將在中國的所見、所得、所感、所悟同自己的父母、家人、同學、朋友一起分享,這將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和核心價值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2. 寓教于樂,游教結合,有效激發(fā)了海外華裔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爸袊鴮じ谩钡霓k營內容主要有三項:課堂教學、參觀游覽、交流聯(lián)歡。夏令營特別強調寓教于樂、游教結合,教學中避免簡單說教、死板生硬,用廣大華裔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授中國文化知識和中國傳統(tǒng)觀念。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僑辦引入中華文化大講堂,設計了現(xiàn)場提問搶答環(huán)節(jié),整個課堂氣氛活躍,營員們踴躍參與;湖北省僑辦開設了趣味漢語、民族音樂、手工藝、書法、繪畫、武術、龍獅及中國文化常識課程;還有甘肅省的姓氏講座,暨南大學的嶺南文化講座,西安市開設的秦唐文化講座,陜西省、河南省安排的農家體驗等等。無論辦營規(guī)模大或是小,夏令營各承辦單位均會精心組織閉營聯(lián)歡活動,給孩子們一個展示參營成果和青春風采的舞臺。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海外營員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興趣和熱情得以顯著增強。
3.走進家庭,互動交融,切實增進了海內外中華兒女之間的感情交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夏令營增加了豐富多彩的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如與去訪地青少年學生開展“1對1結對子”、深入當?shù)匕傩占彝プ鲆惶熘袊忻竦?,既加深了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又使營員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了親近之感。夏令營本身還是促進世界各地華裔青少年交流聯(lián)誼的有效平臺。散居在各國的華裔青少年在這里歡聚一堂,交流在海外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心得,身份認同感進一步加強。在浙江、貴州、江西省的活動中,組織單位早早根據(jù)營員信息統(tǒng)計好營期內過生日的同學,一個生日蛋糕、一首生日歌和小伙伴們熱情洋溢的祝福,傳遞出濃濃的親情和鄉(xiāng)情,讓營員們備感溫暖。重慶、內蒙、山西省區(qū)市僑辦和海協(xié)呼應“尋根之旅”主題,倡導綠色發(fā)展理念,帶領營員植下“尋根林”“友誼林”。這些活動既是交流更是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關于舉辦“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的思考
以“根、魂、夢”為指導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工作備受關注與贊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而時代的發(fā)展、僑情的變化,又給這項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正全面展開,如何更好地組織開展這項活動,保證辦營效果,延續(xù)品牌效應,值得組織者深思。
1.牢記主題,不忘初心。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是我們開展僑務工作,涵養(yǎng)僑務資源矢志不渝的目標。在海外“落地生根”的新生代華人與“落葉歸根”的老華僑不同,他們大部分人在海外出生,長期接受西方教育,他們的生活圈已經(jīng)超出傳統(tǒng)的唐人街范圍,許多人已不懂中文,不會講漢語,未回過祖(籍)國,“本土化”程度比較深,對祖(籍)國的感情較為淡薄。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海外華僑華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極大的振奮。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契機,以增進“根”的意識、促進民族認同為目的,從親情和鄉(xiāng)情入手,攜手海外華僑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媒體開展多元文化交流的“尋根”活動,以可視、可聽、可參與、可體驗的多種形式,讓更多的華裔青少年參與到祖(籍)國和家鄉(xiāng)的具體交流活動中,增進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和認識,促進中華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
2.緊跟形勢,配合大局。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隨著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因此,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更加緊迫。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載體,是文化傳承最直接、最高效的途徑。海外華裔青少年,既是中華文化的學習者、受益者,也是中華文化的實踐者、傳播者。做好“中國尋根之旅”系列文化體驗活動,不僅是滿足廣大海外華裔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涵養(yǎng)僑務資源的根本手段,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當前,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正在實施過程中,帶路沿線是海外僑胞最集中的地區(qū),我們要下大力氣分析帶路沿線國家華裔青少年的群體心理特征,把握工作重心,創(chuàng)新工作手段,豐富辦營內容,配合國家內政外交大局,通過“中國尋根之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3.注重品質,樹立形象?!爸袊鴮じ谩毕盗谢顒邮且豁椛嫱馕幕瘋鞑セ顒?,在組織過程需要注意若干問題。首先,“中國尋根之旅”不是一場廉價的文化盛宴。開展“中國尋根之旅”活動的積極意義毋庸贅言,但組織過程中切忌鋪張浪費、超標接待。夏令營接待宜以安全、便捷、適合為原則,每一項工作均需要有規(guī)劃、有步驟、有監(jiān)督、有總結,要經(jīng)得起推敲和檢驗。組織者應該在營員選拔上多下功夫,提高參營門檻,避免重復參營,把有限的參營名額留給真正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引導營員珍惜參營機會,嚴格要求自己,在中國樹立華裔青少年的良好形象。其次,“中國尋根之旅”不是文化輸出,而是文化融合。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在海外傳播中國文化。文化的傳播有利于增進共識,建立友誼,但過于急功近利的文化傳播往往引起國外政府的警惕與抵制。華裔青少年和祖籍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他們畢竟生活在海外,大多已經(jīng)擁有外國國籍。他們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渴求甚多,對于他們不能一味說教、講大道理,更不能對辦營內容不加甄別、囫圇吞棗,課程設計宜正面、通俗、形象、生動。中國文化向來都是大道無言、潤物無聲,中國故事需要用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講述。我們在組織夏令營教學及參訪過程中,要注重文化的習得和比較,在堅持正面教導的同時,引導海外華裔青少年重視多元文化的借鑒與融合,強調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學習,鼓勵他們成為學貫中西的復合型人才。通過海外華裔青少年這一特殊的群體,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讓友誼之花在文化交融中滋養(yǎng)成長。
4.保持聯(lián)系,關注成長。人類社會已經(jīng)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正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這為我們深入開展華裔青少年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海外華裔青少年參加“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只有短短幾周時間,這對于他們漫漫成長過程來講可以說微不足道,我們應該以夏令營為起點,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微信群或QQ群等平臺,加強與營員的日常溝通與聯(lián)系,加深彼此間的情感與交流;及時建立營員相關信息資料庫,并通過華文學?;蛉A人社團與他們保持聯(lián)系,關心他們的學業(yè)、工作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情況,為日后深入做好他們的工作打下基礎;認真做好問卷調查,分析每期辦營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為全面提升辦營效果留下寶貴的參考經(jīng)驗;關注華裔青年學生創(chuàng)業(yè),在辦營內容中多增加一些商業(yè)考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方面的因素,支持華裔青年進入中國大陸尋找商機,幫助華裔青年在祖籍地或居住地發(fā)展事業(yè),不斷培育新的僑力資源。
通過各類形式,積極發(fā)展華文教育,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的偉大事業(yè),它是中華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菲律賓著名僑領陳永栽先生連續(xù)15年贊助菲律賓華裔學生來中國參加“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年逾八旬、仍不忘初衷的他曾經(jīng)深情地說:“華裔學生要多學習中文,多了解中華文化,種子播下去了,總有開花結果的時候?!闭\如陳永栽先生所言,自1999年以來,一批又一批華裔青少年從“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走來,留下一片足跡,帶走一份鄉(xiāng)情?!爸袊鴮じ谩睂⒁活w顆中國文化的種子播種在參營孩子的心里,假以時日,這些種子一定會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成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