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丹
中圖分類號: R3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264-01
大學生正處在青年中期,面臨著各種社會角色的轉變與適應,在對待異性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面都需要重新加以定位,特別是對于剛入學的大學生,在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中學會與人相處、處理好與異性的交往問題,這對于他整個大學生活是至關重要的。
1.研究方法
1.1 根據(jù)相關研究,自編團體咨詢方案,包括6個單元的活動。連續(xù)進行六次團體心理咨詢,每周一次。
1.2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社交回避及苦惱分別指回避社會交往的傾向及身臨其境時的苦惱感受。
2 研究對象
在某大學招貼廣告,學員自愿報名,共招收22名,女生10名,男生12名。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1人。
3研究過程
3.1 在開始團體心理咨詢之前使用SAD標準化問卷對所有成員進行施測,其結果作為前測,與后期所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2 異性交往團體心理咨詢的實施:
團體咨詢時間整個過程持續(xù)60分鐘,一共分為6個單元,每次完成一個單元。本次團體心理咨詢的主要目標是要通過一系列的團體活動,從認知、情感上改變錯誤的異性交往觀念,通過理性情緒療法可以重新塑造正確的對待異性的態(tài)度,調整不合理的觀點。
異性團體活動具體設計如下:
第一單元,1)暖身活動,2)成員講述各自在異性交往中面臨的問題。3)異性打招呼,相互認識4)講述關于異性交往中的一些注意事項5)小組成員互相認識并說出各自的名字6)分享與反饋。
第二單元,1)暖身活動,2)分享童年趣事,3)以前身邊的人眼中的我,比如“我是……”,然后分享4))家庭作業(yè):寫出你理想中的男生/女生的三個最重要特征,并寫出理由。
第三單元,1)熱身活動,2)小組討論前一次家庭作業(yè),3)交換各自心目中的異性形象,澄清以前在交往中彼此的一些誤會。4)分享與反饋。
第四單元,1)“英雄救美”,2)“洞口余生”,3)活動分享,4)總結。
第五單元,1)暖身,2)小組活動:“突出重圍”,3)分享活動感受,4)蒙上眼睛尋找美麗的手。
第六單元,1)“森林與松鼠”游戲,2)分享活動 3)說小組成員的優(yōu)點,4)活動分享。
最后團體成員再次接受SAD測試和自陳式溝通憂懼量表,并填寫本次團體活動的收獲以及對活動的意見。
4.結果分析
從表一可以看出,參加異性交往團體心理咨詢的實驗組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上的得分前后測數(shù)據(jù)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在回避行為分量表和苦惱分量表上差異顯著。由此可以得出實驗組成員的社交回避程度以及社交苦惱程度都有明顯的改善。相反沒有參加異性交往團體心理咨詢的對照組在SAD問卷上的前后測數(shù)據(jù)不存在顯著差異。
5.討論
本研究采用了標準化量表定量分析,結合團體成員的自評,對團體心理咨詢在提高異性交往能力的有效性方面進行了實證性研究,結果顯示此方法是有效的。從活動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各種活動的參與性明顯增強,從課外時間了解到這些學生的社交回避性也有所減少。另外在社交苦惱分量表上實驗組前后測指標有明顯下降,學生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所感受到的苦惱有明顯減少。在交流恐懼自陳量表上所得到的結果,雖然實驗組在后測上沒有顯示差異顯著性,但是我們也不能由此斷定實驗組學生的交流恐懼程度沒有下降,其實從各指標的平均得分上可以看出,實驗組在活動結束后所得的PRCA分數(shù)有下降的趨勢,由此我們提出的假設是由于這次團體心理咨詢的時間不夠長所以導致實驗組在PRCA上的得分沒有明顯差異,或者是我們的團體培訓有關內容需要進一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