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中國傳統(tǒng)的國畫大家一一潘天壽,花鳥畫的成就頗高。潘天壽選擇了在傳統(tǒng)上立異,強調民族繼承性。他選擇的是在對中、西方繪畫的了解與研究上進行實踐的傳統(tǒng),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他運用近現(xiàn)代眼光從新詮釋傳統(tǒng)。潘天壽的繪畫是基于傳統(tǒng)又超越傳統(tǒng)的。他的花鳥畫在奇險的布局上展現(xiàn)他獨特的風格,無論是筆墨還是意境都有他的奇特之處,這些都體現(xiàn)著他對構圖、筆墨、以及詩書畫意之間聯(lián)系的整體掌控。在中國繪畫史上,潘天壽是二十世紀承前啟后、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之一,在承繼傳統(tǒng)上立異,形成了自己風格,影響了很多同時代以及后世的畫家。因此闡述其生平,分析他的藝術風格特點,探討其風格形成背景,對于個人藝術生涯乃至今后花鳥畫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潘天壽;寫意花鳥畫;藝術風格;
一、潘天壽的生平與師承
1.楊象憲的生平
潘天壽,浙江省寧??h人,原名天授,號壽者。潘天壽從小就生長在一個耕讀家庭,浙江省溫和的氣候、淳樸的民風,造就了他獨特的氣質和堅強的意志。潘天壽從小就非常喜歡作畫,14歲時,他在緱城街頭買到了一本《芥子園畫傳》,自此開始了他藝術的最初啟蒙。18歲時,他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校中繪畫老師是當時名震文壇的李叔同先生。在校期間,他受到李叔同、夏丐尊當然文化思想的影響和熏陶,打下了良好的藝術基礎和國學意識。1923年,潘天壽受劉海栗的邀請到上海美專任教,而后改名天壽。1928年,潘天壽受到國立藝術大學邀請任杭州藝專國畫教授。當時受西方文化的強烈震蕩,國內重視西方繪畫而忽略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潘天壽先生堅持傳統(tǒng),強調藝術的民族性、繼承性和時代性。但是這種傳統(tǒng),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將中國傳統(tǒng)繪畫和西方繪畫進行充分地研究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用現(xiàn)代的審美情趣發(fā)掘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精華。
2.楊象憲的師承
潘天壽在上海美專任教時,有幸與吳昌碩相識,那年潘天壽27歲,而吳昌碩已年近八旬,但近50歲的年齡差距不但沒有成為二人之間的隔閡,反而使追求藝術的二人成為了忘年交。
潘天壽在不斷深入的與吳昌碩的交往中,經(jīng)常一起談詩論畫,使得潘天壽得益良多。其畫風也受到吳的很大影響,尤其是繪畫中的氣勢神韻,畫面的陳設布局,墨色的相輔相成方面,都給了潘天壽非常大的啟發(fā)。
吳昌碩先生去世后,潘天壽稱其為“左右一代風氣的大宗師”,并詠詩一首《憶吳缶廬先生》,其中一句“即今人物紛眼底,獨往之往誰與俱”,寄托了對先生的懷念之情。潘天壽一度以模仿吳昌碩畫作為主要方向??梢妳遣T對潘天壽的影響之大。
二、潘天壽寫意畫鳥畫作品的藝術語言特點
1.造型的特點
寫意花鳥畫與西方寫實畫不同的地方,就是寫意花鳥畫的特點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一種理解感受,目識心記,而不是西畫的照搬現(xiàn)實。潘天壽曾經(jīng)提到過“藝術有其真、善、美之最高境地,然此全從真實之現(xiàn)有世界而來,花鳥應有花鳥的環(huán)境和習性”3。對中國畫的學習,首先要習得傳統(tǒng)技法,其次就是要去寫生,感受大自然,加強花鳥畫題材表現(xiàn)的“自然性”,才能畫出好的畫作,只要畫家深入到生活、自然之中,就有無限的素材呈現(xiàn)給我們。對潘天壽來說,要創(chuàng)新繪畫題材和風格,是不能離開在大自然寫生中所受到的啟示,接近自然到自然中去,才能發(fā)現(xiàn)不同的題材,表現(xiàn)起來才不落俗套。
2.筆墨的特點
潘天壽的寫意花鳥畫作品大都是用折筆不連的隸書以及端莊的魏碑用筆,其繪畫筆墨上具有碑法的感覺,力求方折,大幅度的起與落。所以潘天壽從明清開始的文人畫家所追求線條的秀美、豐潤、厚重中汲取精華,融入自身強烈的個性,轉而對線追求方筆隸書之意,他的用筆著重骨力和氣勢,追求剛柔相濟、外圓內方,生澀老辣、方折和強健有力。他筆下的形象似乎都用方折的線構成,喜歡線的生澀老辣、稚拙古樸、厚重凝練。潘天壽在書畫的關系上認真研究,就是為了用筆法來提高國畫線條的骨力和表現(xiàn)力,在繪畫發(fā)展史上是借古開今前所未有的。寫意花鳥畫是通過“寫”來表達的,“骨力”是潘天壽用筆的特點之一。中國畫對物象的寫形是以線為主、以線條為骨架,線要有力度起到撐持作用,就是強調用筆,骨力就是強調的用筆要有力度。
3.用色的特點
潘天壽早期的畫作上的顏色基本上是用赭石和花青,用的種類很少,直到20世紀50年代,潘天壽的作品的色彩才逐漸豐富起來,而且越來越明亮,開始有了裝飾色彩的味道,還有用色的方法也變得多樣?!把b飾色彩……在自然色彩的基礎上經(jīng)過人為的主觀概括、提煉、想象和夸張,將內在情緒化的主觀感受通過色彩展示出來,以激起人們的情緒和聯(lián)想”,裝飾色彩具有平面、對比性。潘天壽的作品中顏色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不可忽視,在畫作中最重要的還是線和墨的表現(xiàn)。他一般是先畫出用墨的地方,然后再畫顏色,這樣色就不會阻礙墨。潘天壽曾說過:“中國繪畫的用色常力求單純概括”“他鉆研傳統(tǒng),不斷實踐的總結,墨色上追求古樸艷麗,用色只用三、四種色彩,用色時,無論是新雅的大塊渲染的顏色,還是艷麗的小塊填顏色的勾寫,色與墨都能很好的結合。無論是大幅還是冊頁的創(chuàng)作中,植物的葉子都歸并為石青色或石綠色,用顏色的種類少,顏色也無顯然的變化,僅通過同一種顏色的濃淡平涂來歸整復雜的事物。
三、結語
潘天壽在三十年代開始有了自己的藝術面貌,四十年代后期走向成熟,五十年代末進入高峰期,一步一步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潘天壽的畫新奇、霸悍、古樸,用筆多方折,視角新奇,強調對比。學術淵博的他,在教育和繪畫上有著重大影響和貢獻,強調藝術的民族性、繼承性、時代性,在教學和創(chuàng)新上,都是吸收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的。在世界逐漸融合的今天,潘天壽的藝術教育教學道路不是唯一的,中西融合也行的通。他選擇是在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和西畫研究探索的基礎上,符合時代要求的,不是封閉落后、保守不前的。潘天壽把山水花鳥人物分科進行教學的方法,在至今還在沿用,對現(xiàn)代教學起到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2]潘公凱.潘天壽談藝錄[M].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趙田田(1992—),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yè)為美術學,研究方向為中國畫研究。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