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重點與難點,與學生所熟悉的現(xiàn)代漢語無論在讀音方面,還是在詞義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別。而實詞是文言文教學中數(shù)量最多、詞義最復雜的一類,只有積累足夠的實詞數(shù)量,才能學好文言文。本文從人教版高中教材入手,論述在新課程標準下文言文實詞教學的必要性,分析當前實詞教學的現(xiàn)狀,并提出提升文言文實詞教學效率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文言文;實詞;人教版
現(xiàn)階段,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實詞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文言文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讀懂文言文,還要了解實詞的用法,在閱讀中舉一反三。
一、文言文實詞教學的必要性
實詞是文言文的主要組成部分,學好實詞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文言文在語法與詞匯方面都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詞匯主要由實詞和虛詞組成,相比來講,實詞具有實際含義,且數(shù)量多,表意復雜,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只有掌握更多實詞,才能夠更好地讀懂文言文。自從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綜觀全國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所占的分數(shù)達到古詩文分數(shù)的一半以上。其中,五成左右都是考查學生對實詞與文章含義的理解。所以,只有學好實詞,才能對文章的含義有較為準確的理解,才能準確地翻譯句子。
二、文言文實詞教學的現(xiàn)狀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都是語文學科普遍重視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雖然講得賣力,但學生總是不明所以。很多學生都覺得文言文離自己的實際生活太遠,其中的語言晦澀難懂,不僅數(shù)量很多,而且詞義復雜,很難掌握,所以在學習文言文時會產(chǎn)生抗拒心理。
但是,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又不是完全抗拒的,至少在內(nèi)容、情感以及文化的分析過程中,很多學生還是能表現(xiàn)出很大學習興趣的??梢贿M入到實詞講解部分,課堂氣氛便會驟然改變,教師越講越細,生怕學生有聽不懂的地方,而學生卻越聽越糊涂,只能用筆記下來,卻沒有將知識放在腦子里。在一堂課45分鐘的時間里,教師對實詞內(nèi)容的講解非常有限,學生的收獲也很少,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筆者在教授《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曾經(jīng)對隨堂測試的結果進行統(tǒng)計,測試內(nèi)容是讓學生寫出實詞“負”與“引”的所有意義,測試結果為:全班60名學生,能夠將兩個實詞所有意義全部寫出來的只有4名,其余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寫出了一部分,還有一小部分學生交了“白卷”。這樣的測試結果充分體現(xiàn)出當前我國高中語文在文言文實詞教學中的低效性。
三、文言文實詞的主要教學方法
針對文言文實詞教學低效性的現(xiàn)狀,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兩種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效率。
1.詞義教學方面
(1)認識詞義的發(fā)展與變化。古代漢語中的實詞通常會有幾個意思,想要真正了解實詞的意義,就需要明確實詞的本義與引申義。所謂“本義”指的是相關文獻史料中寫明的意思;而“引申義”則指從“本義”衍生出來的意思。舉例來說,“除”字在文言文中,“臺階”是上古文獻中為其寫明的本義,如《蘇武傳》中“扶輦下除”指的便是“除”的本義“臺階”。而從本義出發(fā)的引申義,在文言文中也有很多,如《出師表》中“攘除奸兇”所表示的便是“清除”之義;《陳情表》中“除臣洗馬”表示的是“提拔”;《詩經(jīng)·唐風》中“日月其除”指的是“過去”。
實詞的詞義非常多,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地去記憶每一個義項,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師要抓住實詞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以簡馭繁”的方式,抓住詞綱,讓學生能夠理解實詞的多重意思。仍然以“除”字為例,其本義為“臺階”,臺階可以向上走,故引申為“提拔”;臺階也可以向下走,故引申為“降罪”;迎客時需要打掃臺階,故引申為“清除”;在“清除”的基礎上,還可以引申為“過去”“修治”等含義,這便形成了“除”這一實詞的詞綱,對于學生的認識與記憶非常有利。
(2)引入典故與傳統(tǒng)文化。在文言文實詞教學中,適當融入典故與傳統(tǒng)文化,可以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記憶實詞。舉例來說,《鴻門宴》中有“沛公安在”的句子,其中,“安”字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講,指的是“女坐室內(nèi)”,古代飛禽猛獸眾多,女子的體力與男子相比較差,只有在室內(nèi)才可以保證安全,因此,“安”字的本義為“平安”,之后又引申為“哪里”。在上課時,教師也可以將《漢武故事》中“金屋藏嬌”的故事引入到“安”字的講解中,實際上,“女坐室內(nèi)”也確有一些“金屋藏嬌”的意思。
另外,在教學中也可以融入一些傳統(tǒng)文化,如《蘭亭集序》中的第一句“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這便涉及了古代歷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適當講授這些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眼界。
2.詞類活用方面
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教授學生根據(jù)句法對詞類活用情況進行判斷,從主謂賓、定狀補的句法規(guī)律來判定一個詞的詞性。以動詞為例,動詞的活用一般分為以下三種。
(1)活用為名詞,其特征是出現(xiàn)在主賓句法位置上。如《游褒禪山記》中的“古人之觀于天地……往往有得”,該句中,前半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主語,謂語是“有”,而“得”是整個句子的賓語。其詞類本為動詞,但出現(xiàn)在賓語的位置上,活用為名詞,意為“收獲”。
(2)使動用法。句子中的動作是由賓語發(fā)出的,便是動詞活用為使動。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篇名便是很典型的使動用法,其中,主語為“燭之武”,謂語為“退”,賓語為“秦師”,該句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主語運用某種方式讓謂語撤退,因此,“退”字在該句中意為“使……撤退”。
(3)為動用法。即句子中主語因為賓語所表示的情況而產(chǎn)生動作。如《病梅館記》中“泣之三日”,其中,句子的主語為“我”在句中省略了,“之”為賓語,指代的是“病梅”,“泣”為謂語,在這里便是動詞的為動用法,所表達的意思是“我為病梅哭泣”。
除了動詞以外,名詞與形容詞的活用也很多,在教學中,教師要先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理解句子,運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現(xiàn)代漢語句子成分來幫助學習文言文,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論
綜上所述,文言文實詞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難點。學生不僅要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還需要感受文章情感。實詞是讀懂文章的基礎,需要廣大師生予以重視。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只強調(diào)對實詞的認識與記憶,更重要的是對實詞的理解。只有在理解實詞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達到學好文言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華.教材作業(yè)系統(tǒng)的變化與新課改下的文言文教學——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J].語文建設,2015(29):8—9.
[2]徐麗君.采得百花方成蜜——初高中文言文教學有效銜接的“歸納整理教學法”初探[J].文學教育(中),2014(7):101—102.
[3]朱永飛.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高中文言文教學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7):223—224.
作者簡介:謝櫻(1981— ),女,福建建甌人,漢族,本科學歷,中學二級職稱,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