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一經典比喻嗎?為使這扇窗戶變得越來越明亮,人們一直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眼線、眼影、睫毛膏、眼鏡、眼保健操……為了眼睛,人類也是蠻拼的。
睫毛膏
任何時代的女孩子都愛美,古代女性怎樣畫睫毛?公元前400年的古埃及,當地女性就已經知道畫眼妝了。沒有眼線、眼影,她們就用燒焦的杏仁、鉛來涂睫毛,然后用鱷魚的糞便和蜂蜜調和定型,防止顏色脫落。
1830年,來自法國的香水師Eugene Rimmel發(fā)明了第一支在市場銷售的膏餅狀睫毛膏,它的主要成分是蠟膏和煤灰。后來,這個彩妝的牌子發(fā)展成為今天的“芮謎”。雖然Rimmel發(fā)明了睫毛膏,但1913年美國化學家威廉姆斯才是把睫毛膏發(fā)揚光大的人。
威廉姆斯有個妹妹叫美寶(Mabel),她超級想擁有一雙撩人的雙眼,以便獲取心愛男孩的芳心。于是威廉姆斯便混合了凡士林膠(Vaseline)和炭粉,調制成一種能使睫毛變得黑密動人的膏體。最后,美寶成功贏得意中人的青睞,睫毛膏也順其自然地被命名為美寶蓮(由妹妹的名字Maybel以及Vaseline的后半部分組成)。
眼鏡
關于眼鏡的發(fā)明者眾說紛紜,迄今為止最普遍的觀點是意大利人發(fā)明了眼鏡。
事實上,聰明的古人早就發(fā)現凸透鏡能放大所見之物,在公元1000年,就出現了閱讀石,幫助人們放大字跡進行閱讀。
1268年,英國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羅吉爾·培根在研究了平凸鏡片的放大效果、分析過光學原理之后,提出了制作放大鏡的可行性,并進一步建議利用鏡片制作望遠鏡。
然而,想到用眼鏡來改善視力并付諸于行動的人是來自佛羅倫薩的科學家索文諾·德格里·阿馬迪,約在公元1280年,他把水晶打磨成一對凸透鏡,以矯正遠視。
值得一提的是,最開始制造的眼鏡沒有鏡架,使用很不方便。16世紀末,埃爾·格雷科制造出第一副帶鏡腳的眼鏡。至此,眼鏡的基本形狀算是固定下來了,經過不斷改進,慢慢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
墨鏡
很少人知道,最初的墨鏡是一種軍需品。
早期的飛機都是敞篷式的,為了正常駕駛和保護眼睛,飛行員都配有一副風鏡。1923年的一天,一位美國空軍中尉像往常一樣戴著風鏡登上飛機。在飛行過程中他感到身體有些不適,很快他就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可能是太陽炫目的光線對眼睛和身體帶來了傷害。
隨后他拜訪了當時極富盛名的博士倫公司,希望他們能發(fā)明一種有效保護眼睛的特殊眼鏡。經過幾年的分析和多次實驗,該公司終于發(fā)明了一種綠色鏡片的太陽鏡。這種太陽鏡的鏡片用優(yōu)質光學玻璃制成,經過熱處理和化學處理,內部的金屬粒子可以吸收部分太陽光線,阻擋紫外線和紅外線射入人眼中。
1930年,世界上第一副墨鏡終于誕生了。
眼保健操
人們日常所說的眼保健操最初被稱為眼保健功,理論依據源于中醫(yī)氣功、推拿和針灸穴位說。世界上與此類似的還有更著名的貝茨療法。
1920年,美國眼科醫(yī)生威廉·貝茨自費出了一本書《不用眼鏡治療視力缺陷》,他經過37年的臨床實踐認定,所有視力問題都是眼睛疲勞和神經緊張造成的,只要放松眼部就能恢復正常視力。因此他自創(chuàng)一套眼保健操,包括用手掌遮住眼睛后再睜眼看,以及輪換看不同的物體等,聲稱能糾正近視,甚至能治療白內障。
該理論風靡一時,但1929年就被美國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認為是虛假廣告。美國眼科學會、國際視覺矯正協(xié)會等國際主流機構一致認為,貝茨療法缺乏科學依據,且對矯正視力沒有明顯幫助。(據蝌蚪五線譜、知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