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依然沒有老,它只是因為
缺少變化而顯得有點陳舊。
棗樹上,幾只麻雀發(fā)出像從記憶里
升起的單調(diào)又純凈的音符。
一口水井把自己埋藏在地下奇跡般地
通過一根水管,向風云莫測的塵世
輸送表里如一的贊頌:嘩嘩嘩。青苔
在硬化的地面描繪時光的耐心。
種在圍墻上破損的泥桶里的蔥
把翠綠發(fā)育成一種尖銳的挺拔。
落葉預示著秋天開始在一陣雨后
降低抒情的溫度,打算用白描的手法
來完成對形象的重塑。
在北窗的明亮里,閱讀是多么的愉快!
她的美
她的美在于舉手投足之間不經(jīng)意
流露的自然,在于在沉默中
對身體的接納;在于對不可抗拒事物
保持一種痛苦的服從;在于
對自己的形象有著漫不經(jīng)心的裝飾。
顯然,她的嚴肅不是來自一種
批判的意志,而是熟悉黑夜的
星光所閃現(xiàn)的冷靜 。
在這個初冬的早餐,她穿著
草綠色的上衣,搭配
深灰色的牛仔褲,一雙適合
外出郊游的紅藍雙色的平底鞋,
邁著小心翼翼的腳步,在大街上
從我身邊走過:她那高挑的身材
賦予她的青春一種補充性的驕傲。
一頓鄉(xiāng)村的晚餐
許久沒有跟父親、母親與大姐一起
吃一頓晚餐了。自從父親
得了腦血栓,他整天活在
對過去的回憶與死亡的恐懼中,
現(xiàn)在,他的右手開始抓不住筷子,
只能用瓢顫抖著往嘴里塞食物。
母親坐在輪椅里,她的雙耳失聰,
與她的丈夫抗爭了一輩子,如今的她
像水潭里的枯荷 ,等待永恒的墨色
貫注虛空的熱情。
大姐的憂愁是雨水中降臨的夜色:
深邃又無邊。我得克制悲傷,
克制脢澀的中年帶來含混的意義;
克制不明朗的日子
積壓了幾個世紀的哀怨。進入冬天的夜晚
是多么的沉靜:一頓鄉(xiāng)村的晚餐
又是如此的洶涌!
高 度
他用叉車叉起一疊板材,不斷地
向上升,把站在板材上的我
升到一定的高度,高到足以俯視
整個車間,許多男女在地面上走動,
抗拒重力的吸附,讓自己的身體
活動起來,以便完成生產(chǎn)流程
所決定的責任與次序。
我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
被勞作束縛在時間的薪酬里,像大多數(shù)的
男女不得不把自己降低到
廉價勞動力的社會階層。
我從未有過高高在上的感覺,從未有過
擁有遼闊的視野而產(chǎn)生虛妄的念頭。
叉車以垂直的方式
把我的身體送到一種
足以容易讓人產(chǎn)生偉大的高度。
我停留在空中,如果不為了
給液壓機的油箱里加潤滑油,
如果不是這位肥胖又勢利的車間主任
給了我這一次機會:我怎么會擁有一種
暫時擺脫卑微與艱辛,擺脫
工業(yè)時代的疲憊與強迫,
獲得自由的感覺?
當我看見大海的時候
當我看見大海的時候,
是多么的驚喜,是多么的熟悉;
它的蔚藍有著夢的氣息,它的浩瀚
像無邊的想象 。
與其說它閃現(xiàn)在你的眼前,不如說
它用它的深淵填滿它所擁有的一切。
赤腳走在沙灘上,感受它的波浪
在籌措中吐露永不屈服的頑強。
當我看見大海的時候,才知道人生
其實是一種無法概括的范疇,你航行
在它的意義里,試圖找到
你得以存在于世的理由與目的。
當我看見大海的時候,它以一種
袒露向我涌來水天一線的啟示,
對我的探問給予飽滿又深情的沖洗……
午 休
安靜下來的車間像一個
簡易的臨時搭設的場景,以配合
這些工人階級的勞動婦女的登場:
她們不是要在劇情里
扮演需要觀眾接受的角色,
也不是為了通過自身的肢體語言
傳達一種令人費解的寓意。
她們坐在板凳上,沉浸在工作的停頓
帶來輕松的愜意里,用一種同志式的熱情
交談彼此面對的生活:
理想的美妙來自對現(xiàn)實的救贖。
顯然,這些來自農(nóng)村的剩余勞動力
在資本追逐利潤的構造中
找到一種存在的價值感。
放在工具架上的割刀,釘槍,美紋紙,
流程表,彩筆,這些工具
組合成一種技藝,考驗她們
適應生產(chǎn)的能力;此刻,它們
只是一種細節(jié)不斷給場景
增添闡釋的意義。
她們突然恢復個體的孤獨,被釋放的溫情
所誘惑——她們聚在一起
以零碎的談話或靜默的沉思融入
這個工業(yè)化的布景中贏得
一種現(xiàn)實主義繪畫中
特有的靈性色彩與樸實的光輝形象。
抓住它
抓住它,緊緊地把它攥在手心里。
它是多么的容易流逝,又是
如此的善變。
這一次,你抓住它,并沒有
打算放手,而是死死的把它扣住,
不讓它有任何逃跑的機會。
把它緊緊地攥在手心里,讓它
感受到來自身體內(nèi)部的決心與力量,
讓它體會到你的痛苦是多么的深不可測。
抓住它,它就會把時間帶回來,
帶回你的身體:命運即淵源。
在夢里
在夢里,我看見自己出入各種
藝術沙龍與文化活動場所。
我發(fā)現(xiàn)我的穿著時尚又樸素,這符合
一位詩人的形象:對時代的投入中
保持一種疏離的謹慎。我在眾目睽睽之下
朗誦我的作品并發(fā)表
人是怎樣在他的行為與感受中
獲得存在意識的講話,我樂于這樣做。
因為語言是一種顯現(xiàn),是歷史在發(fā)生的
途中洞見它的影子,洞見
它無法逃避的一刻:這是我的秘密,
我有意繁殖它并試圖掌握它無窮的變化。
我熟悉此道,樂于在一小撮人類當中
表演它,樂于成為孤獨的使徒。
在夢里,喝酒,聊天,寫作,與不同的女人做愛,幻想自己是另一個亨利·米勒。
作者簡介:龍安,原名畢偉生。1972年出生于江西省婺源縣的一個小山村,從高中開始寫詩,高考落榜后,回家務農(nóng),寫詩已有十幾年載。曾在《詩刊》、《星星詩刊》、《綠風》、《創(chuàng)造評譚》、《揚子詩刊》等發(fā)表詩歌兩百多首?,F(xiàn)擔任詩歌網(wǎng)刊《春臺》的總版主,曾自印詩集《晚春的夜》、《一位狩獵者的筆記》。出版詩集《光陰的記憶》?,F(xiàn)為自由職業(yè)者。曾獲2011年年度中國青年詩人批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