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洲
十八屆五中全會已經對十三五期間包括教育在內的各領域發(fā)展目標做出了規(guī)劃,教育也正在向所確定的目標邁進,但矚望2020年的中國教育,仍會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這些問題,有的是改革不到位可能誘發(fā)的問題,有的是從現在來看無解但在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有解的問題,有的是現有的做法有可能存在著陷阱等等。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才能有意識地規(guī)避或解決,才能推動教育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切實提高教育質量。
一、教育改革未能取得預期成效
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教育改革的號角,全面深化教育領域改革正在試點的基礎上有序推進,立德樹人、促進教育公平、考試評價制度改革、辦學體制機制改革等各項舉措逐步出臺。這些改革無疑將改寫教育格局,引發(fā)教育深層次變化。但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無法像其他領域一樣在短時間內取得較為顯現的成效,無法讓人直接觸摸或感受到,并且,許多成效具有非常顯著的滯后性,短期內無法體現。比如,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促進一切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這一目的由于檢驗手段的局限和測量工具的匱乏,難以讓老百姓有切身的感受,人民群眾在教育上的獲得感比其他領域要差很多。另外,有些改革項目的成效是在短短的5年內難以真正體現出來的,需要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甚至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才能得到驗證。認識到這點,我們在設計教育改革方案時,就需要處理好近期效果與中長期成效的關系,引導人民群眾認識理解教育的特殊性,形成較為正確的教育改革成效預期,同時在一些重點項目上加大改革力度,力爭取得較為直接的效果。
二、教育提升人社會層級的功能持續(xù)下降
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中,教育是提升人社會層級的重要手段,通過教育實現社會分層是各方都較為接受的做法。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的一大顯著作用就是實現了數以萬計人的社會流動,提高了人的文明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人力資源保證和智力保證。在這個過程中,千千萬萬農村青少年借助接受教育成為城市居民,千千萬萬出身貧寒的孩子借助接受教育成為有影響力的社會精英。但近年來,教育提升人的社會層級的作用正在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能夠進入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學習的農村戶籍考生大幅度下降,即使進入重點大學的城市考生,其出身也越來越多地來自于收入較高、社會聲譽及地位較高的家庭。雖然近來國家采取了一些舉措力圖解決這一問題,如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的考生每年增加一萬個名額進入重點大學學習,但這些離真正解決這一問題還有不小的距離。假如5年后,這一問題仍未得到真正解決,就有可能滋生并蔓延“貧困文化”,出身于貧困家庭的孩子認為自己無法再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通過其他手段甚至是反社會手段改變自身境地。而這種情況,是我們最不愿看到的。
三、教育及學生評價為大數據所“綁架”
大數據、云計算、平臺建設、移動互聯網,為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手段,教育信息的搜集與利用變得空前便利,尤其是大數據運用,教育上的細微變化、學生成長的相關信息都可以得到及時搜集。我國正在從互聯網大國向互聯網強國發(fā)展,可以想見,在未來幾年,互聯網、大數據會越來越深刻地影響教育和學生。從當下來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正在學校管理、學生學習中大力推進大數據有關工作,利用云計算等手段將汗牛充棟的數據進行錄入,將教育活動細分為可以用數據表達的形式。但其中也蘊含著另外一個巨大風險,那就是隨著大數據的普遍運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可能逐漸形成對數據的依賴,教育決策完全以數據為依據,教育評價完全以數據為依托,學生考評完全看數據積累。數據雖然有意義,海量的數據一定程度上也能預測事物的發(fā)展方向,但教育活動有些是無法靠數據表達的。學生的品德難以用數據來說明,學生的心理難以用數據來計算,學校的文化難以用數據來顯現,教育的性質難以用數據來驗證。假如教育決策、教育評價、學生考評等完全用大數據來決定,教育以及學生的復雜性就有可能被忽略,在某些情景下,定量與定性結合、數據與意義互動,才能真正認識教育、理解學生。
四、“農三代”和“留守兒童”問題依然突出
接下去的5年,仍然是我國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時期,城市化率大概每年以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向前發(fā)展。有人把這一發(fā)展要求形象地說成“三個一億人”。這三個一億人,第一個一億人是促進一億農業(yè)轉移人口落戶城鎮(zhèn);第二個一億人是改造約一億人居住的城鎮(zhèn)棚戶區(qū)和城中村;第三個一億人是引導約一億人在中西部地區(qū)就近城鎮(zhèn)化。這三個一億人,實際上是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一億人要解決的人群是已經在城市里面工作、生活的農業(yè)轉移人口,讓他們落戶在城鎮(zhèn)。第二個一億人是指已經在城市里面居住了,但是居住條件很差、很惡劣,就是所謂的城鎮(zhèn)棚戶區(qū)和城中村。第三個一億人就是指現在還在農村的人口,特別是在城鎮(zhèn)化水平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qū),就近城鎮(zhèn)化,促進全國城鎮(zhèn)化的均衡發(fā)展。“三個一億人”都與教育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需要學校做出布局上的重大調整,需要學?;A設施進一步完善、師資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需要教育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等。其中有兩個問題特別值得關注,一是生活在城市的“農三代”,他們出生在城市,成長在城市,沒有父輩農村的概念,遠離他們的戶籍所在地,如何融入城市生活、做個合格的城市公民成為難題;二是“留守兒童”問題,他們的父母在城市打工,祖輩在農村看護、守護他們的成長,缺乏親情的呵護、沒有必需的成長條件,他們的身心健康等都面臨較大挑戰(zhàn)?!叭齻€一億人”工作的推進,會對這兩個群體帶來較大影響,如果沒有做出較大的制度安排和機制變革,這兩個群體的問題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五、畢業(yè)即失業(yè)成為“常態(tài)”
2015年,我國大學畢業(yè)生749萬,被稱之為“史上最難畢業(yè)季”,以后幾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還將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正在從大眾化向普及化方向邁進。有學者估算,每年大學畢業(yè)生中大約有20%~30%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個別專業(yè)如師范教育,不能就業(yè)的學生更高達40%~50%。按照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建議的要求,我國2016-2020年經濟呈中高速增長,底線為每年GDP增幅不低于6?郾5%。如果保持這一增幅的話,每年我國需要新增就業(yè)崗位900萬左右,新增就業(yè)人員大約1000萬左右??紤]到我國每年新增城鎮(zhèn)人口大約1000萬,城市登記失業(yè)率每年在4%以上,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幾乎是“沒有最難,只有更難”了。再加上,這幾年,恰好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期,產業(yè)的換擋升級,勢必導致一大批企業(yè)員工轉崗或重新就業(yè),就業(yè)市場的需求將變得更為旺盛。如果高等院校沒能很好地對接就業(yè)市場的變化,一味擴大規(guī)模,院校沒有特色,專業(yè)沒有需求,就很可能造成教育過度或教育浪費,培養(yǎng)人才越多,失業(yè)人群越多,畢業(yè)常常意味著失業(y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活動的開展,以及高校中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課的普遍開設,會使得一些年輕人投入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熱潮當中去,但其對勞動力的消化效果還處在未知的階段。
六、線下線上教育割裂甚至對立
在未來的幾年,互聯網對人的生活的影響會越來越深刻,教育與互聯網的聯系也會越來越密切,線上、線下教育同時并存的情況會一直延續(xù)下去。線上教育以其跨時空、靈活性等多種便利會對線下教育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未來的線上和線下教育有可能以三種形態(tài)存在,一是線上教育線下教育高度融合,兩者相得益彰,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對學生產生一致性影響,這是最為理想的狀態(tài);二是線上教育線下教育平行運行,兩者各有其運行軌跡,各有其內容及載體,各有其旨趣及受眾,這種狀態(tài)貌似“和平共處”,實則暗流涌動,相互影響;三是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互對立,線上提供的內容與線下相悖,反映的價值觀念彼此對立,兩者間難以共存,互相消解教育的影響,這是最不愿看到的情形。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線上線下既難以做到真正融合,也難以根本對立或雙軌運行,而是以某種中間色彩存在。就教育自身的特點而言,教育的連貫一致是影響人的基本要求,如果各種教育形態(tài)指向不一,甚至嚴重對立,學生就有可能內心沖突,無法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加強對線上教育的研究,線下教育主動迎接線上教育的挑戰(zhàn),積極將線上教育的手段方式等運用于線下教育;線上教育注意吸收線下教育的做法經驗,不斷引導學習者將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有意識地加以統(tǒng)整,才有可能使教育呈現出新形態(tài)、新格局。
七、學校同質化色彩明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提出,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實踐中不少中小學也提出特色立校、特色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目標,并向這一目標努力。但在實際中,中小學同質化仍有可能在2020年出現。其原由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大規(guī)模的學區(qū)化、集團化辦學方式的推進。無論是學區(qū)化還是集團化,大多依托某一個或幾個學校開展,將這些學校的經驗在學區(qū)或集團內推廣開來,雖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學校都盡力避免學校間的復制,但這種辦學方式的局限幾乎使得學校間的趨同變得越來越可能。第二,單一的升學目標的牽引。工業(yè)化社會以追求效率為首要任務,反映在教育上大致也是如此。教育有目的,辦學有目標,考試評價制度對學校來說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從未來幾年來看,教育的有效供給是有限的,學校之間的差異仍然是較為明顯的,人民群眾改變對升學目標的追逐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所有這些要素都推動學校向預定的升學目標也就是辦學效率的方向邁進,使學校間在升學這一萬變不離其宗的目標引導下變得趨同。第三,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在未來幾年,我國城市化發(fā)展仍較為迅速,大批的農民將成為城市居民,大量的鄉(xiāng)村將會消失,而從現在來看,城市或城鎮(zhèn)要有特色非常困難,千城一面的現象比較普遍,城市或城鎮(zhèn)中的學校也難逃此厄運。第四,學校管理者缺乏獨特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有特色,學校才能辦出特色,這個命題可以說是比較簡單的,從當下來看,我們的中小學似乎很少有學校的辦學理念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少能夠借辦學理念將此學校與彼學校區(qū)分開來,這樣的情況仍有可能繼續(xù)延續(xù)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八、學校治理體系存在嚴重缺陷
推進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無疑是近期教育改革發(fā)展尤其是學校建設的首要目標,各方也正向這個方向發(fā)力,但能否在5年內將這個問題解決其實還是令不少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存疑的。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知道,辦學是需要積累的,一所好的學校常常是在確定正確辦學目標和理念的前提下,經由全校教職工若干年的努力逐漸形成自身特色的,但現在按照相關規(guī)定,校長在一個學校兩個任期后需要交流,教師也需要在縣市區(qū)區(qū)域內進行流動。如何協(xié)調處理好這一問題,在穩(wěn)定需求與變動驅動之間找到平衡點,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比如,隨著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深入,在高中階段,學生大都需要走班上課,此學科在A班,彼學科在B班,班級間的流動幾成常態(tài),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在課程管理、班級管理、學生管理、師資管理上形成新的體制機制也是一個難題。和我國的經濟社會形態(tài)一樣,學校也正處在轉型時期,轉型常常意味著不定型,意味著矛盾、糾結、沖突,也會伴隨恐慌心理的產生,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管理者假如不能很好地進行學校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不能在學校發(fā)展中及時捕捉解決出現的各種各樣問題,學校就有可能無法確立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學校治理體系。
九、學生價值觀念“一”與“多”沖突加劇
價值觀念多元、多樣、多變,是時代的顯著特征。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由于學生接受的信息不同,所受教育影響和作用大相徑庭,同時又身處不同社會觀念的激烈碰撞之中,勢必形成差異化的價值追求,如何處理好“一”與“多”的矛盾成為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一大挑戰(zhàn)。從教育的旨趣和目的來說,是要在“一”與“多”中尋得平衡點,在尊重“多”的基礎上達到“一”的指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就是所有教育活動“一”的皈依,讓所有學生都能夠自覺遵守并實踐這一社會的核心要求。我們所說的立德樹人,首要的“德”就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圩?。如果在未來幾年中,我們在德育一體化工作上沒有大的作為,在學生價值觀念養(yǎng)成上沒有新的方式方法,在學生品德形成上沒有新的突破,就有可能造成學生價值引領上的被動,使得學生價值觀念始終處在學校倡導的“一元價值”與社會實踐的“多重價值”的矛盾沖突之中,使學生無所適從,從而也導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培育無法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林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