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從網(wǎng)上讀到一個故事《墻上的洞》:故事發(fā)生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條窮人街上。窮人街的孩子沒有錢,不能進學校讀書,整天在街上游逛。試驗者為了探明窮人孩子是否有學習欲望和學習能力,便在墻上開了一個小洞,洞的大小正好能嵌進一臺電腦,洞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孩子只要觸摸,就可以上網(wǎng),但必須用英文。這一裝置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新奇感,大家圍攏在一起討論起來,有的還動起了手。一個星期過去了,有少數(shù)幾個人觸摸到了門道。兩個星期過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學會了用英文上網(wǎng)。三個星期過去了,窮人街上的孩子,你幫我,我?guī)湍悖瑤缀醵紩糜⑽纳暇W(wǎng)了。這是一個簡單、神奇而又令人信服的故事。相信不少朋友也一定能在身邊找到佐證,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也擁有這種神奇的學習魔力。筆者曾經(jīng)很吃驚地發(fā)現(xiàn),一次飯桌上六七歲的兒子拿著媽媽的手機玩起了游戲——爬墻高手,剛開始一關(guān)都玩不了,可一會兒,兒子就興奮地玩過了幾關(guān)。我很驚訝,兒子在我們面前從沒有玩電腦游戲的機會,手機游戲更不用說,可眼前的動作儼然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熟識度。問一下,兒子很不滿地撅著嘴說:“班里的小朋友常聊這游戲,就你們不讓我玩?!?/p>
“可你什么時候?qū)W會的?”
“這有什么呀,聽小朋友說了,摸一摸就會了?!蓖鴥鹤勇袷作閼?zhàn),一臉興奮。曾發(fā)誓不許孩子上學階段碰電腦游戲的我只能干瞪眼??梢?,玩游戲似乎是兒童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就像小馬駒剛從肚子里生出來時在地上撲騰一會兒,繼而蹣跚幾步,再不久就行動自如一樣??梢耘袛?,不是有教者的地方才有學習,有教室的地方才有課堂。
故事《墻上的洞》后面有三個問題:他們在學校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他們在接受教育嗎?回答是“不知道”。他們在學習嗎?回答:“是的,他們在學習?!倍疫@是一種最真實最自然狀態(tài)下的學習,他們的學習沒有發(fā)生在常規(guī)意義下的課堂里,他們學習的方式是接觸、試探、互助、游戲,他們對這種游戲充滿了向往?;蛘哒f,游戲有一種魔力,像一顆香甜濃郁的巧克力,對兒童散發(fā)著迷人的氣息,無關(guān)乎他(她)在哪里,社區(qū)、大街、公園、廣場、田野……這些地方都成了課堂;無關(guān)乎他(她)是什么民族,什么階層,什么膚色,他們都接二連三成了游戲的體驗者、學習者。
可見,游戲如果成了我們課堂教學當下常采用的一種模式或途徑,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一定能得到極大的提升。學習自然也不是孩子最頭疼的苦差事、最沉重的包袱。
哲人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此,游戲就是點燃孩子學習熱情的火焰,就是燒沸孩子學習之水的燃煤。因此可以認為,游戲可以成為課堂里兒童最真實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
一、游戲,誰來給孩子?
毋庸置疑,兒童是天生的游戲制造者。他們從一出生,就對身邊陌生世界充滿好奇,身邊的一切都是他學習的課堂。比如他會抓住身邊一切東西往嘴里送,通過品嘗開始他人生最初的學習。他樂此不疲,對任何東西都充滿探知欲,他的學習興趣濃郁。這時候,身邊的事物都是他游戲的伙伴。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原始的游戲,是本能的學習,或者說是一種動物的本能反應,不能稱之為真實的學習,有目的的游戲。但誰能否認兒童是天生的游戲者呢。不僅如此,當兒童有了同伴,有了探討,有了交流,有了展示,有了競爭,游戲的變化、挑戰(zhàn)、刺激、新奇……越發(fā)地顯示出誘惑力。有腦科學家研究認為,同伴之間的游戲是最高效的學習。因為此時每個人的腦神經(jīng)元都高度興奮,游戲中每一種體驗的獲得都是鮮活的,刺激深久。同伴之間的合作或競爭,又是最有效的補充和共生。
當然,在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成人無疑也是游戲的參與者。其中尤其是老師的創(chuàng)設作用無可替代。故事《墻上的洞》來源于一位名叫蘇伽特·米特拉的電腦科學和教育學博士做的挑戰(zhàn)教育學定律的顛覆性實驗。這位博士無疑是游戲的創(chuàng)設者,他的實驗生動地告訴我們:孩子有學習的天性,他們渴望學習,關(guān)鍵是激發(fā)和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熱情。開放的大街、墻洞里的電腦、自由使用、陌生的符號……這一系列充滿誘惑的游戲元素,挑起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孩子品嘗到了玩動游戲的樂趣,蘇伽特·米特拉達到了實驗的目的,他的職業(yè)身份雖然不是老師,但他的行動無疑告訴教育界,孩子需要具有開創(chuàng)精神、實踐精神的設計者、領路人、合作者。筆者以為,他們就是兒童最迫切需要的擁有游戲精神的新老師。
二、課堂,需要怎樣游戲?
對于課堂教學,美國哈佛大學有一個絕妙的隱喻:“到哈佛學習,就像是很快幫助我找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處?!边@里,哈佛大學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非常自信。他們認為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就像高速公路,好的學習狀態(tài)就如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順暢、高效,直達目的地。無疑,好的游戲就是能很快幫助兒童找到高速公路入口處。下面,筆者將以語文綜合實踐課《夏日謎趣》例談謎語游戲促成有效課堂的三步曲——
第一步:玩味,品嘗學習的樂趣
游戲的目的是玩,追求的境界是快樂。因此,好的課堂需要孩子快樂地“玩”,快樂地“學”。要玩得盡興,玩得投入,為課堂的效率奠定基礎。
師:童年的夏夜,繁星點點。吃過晚飯,我最喜歡跟著父親到院子里乘涼。這時候,父親就會一邊搖著蒲扇,一邊說謎語讓我猜。猜多了,父親的謎語大多難不倒我,但有一則謎語我猜不出。說給你們猜猜看,“晚上關(guān)箱子,早上開箱子,箱子里有面鏡子,鏡子里有個細坎子(南通方言:指小孩)”你們知道是什么?(邊說邊眨眼睛提示,謎底是爸爸的眼睛)
生:略。
師:如果謎底是“我的眼睛”謎語該怎么說?
生:略。
師隨后電腦出示幾則謎語繼續(xù)讓孩子猜。
上課伊始,教師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將孩子帶入遙遠的鄉(xiāng)村夜晚,恬靜的星空,慈愛的父親,神秘的謎語,既讓孩子不由自主地親近,又讓孩子躍躍欲試地開始挑戰(zhàn)。此刻,猜謎游戲的大幕緩緩開啟,孩子們?nèi)呵榉序v,很快謎底揭曉。這時的課堂充滿了樂趣,課堂里的孩子猶如在姹紫嫣紅的游戲花叢里翩翩起舞。
師:同學們,老師的謎語很多是我的父親講給我聽的,他的謎語有的又是由我的爺爺傳下來的。謎語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口耳相傳的,所以,謎語又被人們叫做口頭文學、民間文學。它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悠久。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介紹。(播放謎語來歷介紹)
(學生聽得入神)
師:聽了介紹,你懂得了什么?
謎語不僅要入情入境地猜,更要了解謎語的文化發(fā)展脈絡。讓孩子明白謎語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一種樣式,是母語文化的一個分支,是中華智慧的一種傳承。孩子此時的聽、說,是一種玩味,是對謎語發(fā)展歷史的細細品味,是挺有樂趣的一個游戲環(huán)節(jié)。
第二步:玩索,探究學習的規(guī)律
游戲的深入需要探索。要想兒童對游戲保持持久的關(guān)注,必須引領兒童探究游戲的一些規(guī)律。這樣的游戲過程才是充滿挑戰(zhàn)性的,充溢新鮮味道,讓兒童暢游其間,樂而忘返,滿載而歸。
師:謎語雖然大多是由民間老百姓口耳相傳,但許多文人墨客也對謎語情有獨鐘。大詩人蘇軾就是一位玩謎高手,傳說他有個妹妹叫蘇小妹,同樣才華橫溢。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猜謎玩耍。
(師講述故事,出示故事中的三則謎語。)
師:故事中三個人說的謎語其實謎底是相同的,這種生活用具我們夏天常常用。聰明的小朋友,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從哪里知道的?
生:略。
師:同學們真像小福爾摩斯。我想采訪一下你們,剛才猜謎過程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些制作謎語的小竅門?仔細看看,想想。
(交流板書:抓特點 用比擬 巧押韻)
……
聽故事猜謎語,孩子在不斷的猜謎過程中必然會悄悄發(fā)現(xiàn)一些編謎的規(guī)律,這時侯通過匯報交流,孩子的探究意識不斷地被激發(fā)。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是孩子游戲過程中更高級的體驗,孩子所獲得的成就感更強,幸福感更深。至此,游戲進入了一個新高潮,課堂里的學習氛圍洋溢著發(fā)現(xiàn)的歡樂。
第三步:玩繹,演繹學習的智慧
玩繹是指游戲中既要快樂玩,更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玩出成果,玩出花樣,練出絕活。 “學活于嬉,智啟于動”。兒童在快樂游戲中不斷深入體驗,再加以實踐,智慧亦即生成。
師:剛才我們玩了猜謎,懂得了制謎方法,下面我們來嘗試編一則謎語怎么樣?(實物展示西瓜)看到西瓜,我都要流口水了。來,好好看看,西瓜長啥樣?
生:略。
師:掌握了特點,就可以編謎了。誰來說第一句?(結(jié)合抓特點、用比擬、巧押韻評點。)并實時輸入PPT展示——
遠看像皮球,近看綠油油,肚內(nèi)是紅瓤,里面黑籽藏。
身穿綠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籽兒多,個個黑臉膛。
……
隨后,播放夏日美麗圖片和音樂,讓學生在情境中小組合作創(chuàng)編謎語。小組先定好謎底,再圍繞它找特點,合作編謎,選一個寫字快的同學記錄并匯報交流。最后編得最精彩的小組獲取西瓜做獎品,由他們切開來分給全班品嘗。課堂里有激情碰撞,有笑聲飛揚。課后作業(yè),每個人至少創(chuàng)編五個謎語,在班級里交流評選最佳一百則,年級組統(tǒng)一收集,制作謎語展板,裝點教學樓前的園子,取名“謎語百花園”,布展一學期,園子成了孩子休憩競猜的樂園。
這一環(huán)節(jié),班級共同創(chuàng)編,小組合作,匯報展示,成果分享。每一個孩子很難置身戲外,課堂里智慧碰撞,火花四射。學生的熱情充分燃燒,他們不僅在玩,更在演繹。他們將在猜謎游戲中探索發(fā)現(xiàn)的猜謎技巧、編謎智慧互動遷移、四處拓展。游戲在課堂教學里釋放出來的能量完全呈現(xiàn)。所謂活學活用,意即如此。
三、游戲,揭開學習的秘密
著名教育專家馮衛(wèi)東先生曾經(jīng)闡述過關(guān)于“游戲”的話題,他說,我們要在課程的實施中更多地體現(xiàn)、彰顯“游戲精神”,即好奇的心態(tài)、發(fā)現(xiàn)的眼光、探索的意趣和創(chuàng)造的情懷。有了這些,即便沒有游戲的活動或環(huán)節(jié),即便還是常型的課堂、常態(tài)的活動,兒童也能“玩”起來,也能感受到學習的“好玩”。我們期待并相信,經(jīng)由“玩”的歷程,兒童能真正享受學習的快樂與幸福,真正收獲學習的效率與質(zhì)量,真正享有生命的“意思”與意義,也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才是高效的、優(yōu)質(zhì)的……對照馮老師的觀點,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大凡真正優(yōu)秀的老師、真正優(yōu)秀的課堂,都有著高超的“玩”的本領,都有著豐富的“玩”的成分。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是一個“老頑童”,他的語文課差不多就是在“逗你玩”;聞名遐邇的薛發(fā)根老師在語言訓練時,即時即景,生動活潑,學生猶如在玩言語表達游戲,興趣盎然;游戲作文倡導者張洪濤老師,更是將游戲融入習作課堂,每一節(jié)習作課都是一節(jié)生機勃發(fā)的游戲課,孩子參與其中,分享體驗,快樂習作……這樣的課堂成了兒童歡樂的“節(jié)日”,成了學習與收獲的“峰值期”。
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倘能有機地“介入”一些游戲的環(huán)節(jié)、因素,滲透或表現(xiàn)一些游戲的精神、情趣,那么,教與學都會變得“好玩”,也是在這樣的時間里和情境中,兒童的學習才能行進在通暢無阻的高速公路上,我們教者才能不斷向有效的課堂教學回歸和靠近,游戲這盞明燈才能照亮兒童真實的學習世界。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崇川學校)
本欄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