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雪
摘 要:對于《紅樓夢》的研究歷年來只增不衰,為方便廣大讀者和學者研究參考,搜集研究中國知網的部分優(yōu)秀論文匯編成索引,本索引所錄資料迄自2004年1月,止于2013年12月,所錄資料按作者、版本、人物、評論、影響分類,各類均以時間先后為序。
關鍵詞:紅樓夢;近十年;研究資料;索引
一、作者研究
[1]張振昌. 試論《紅樓夢》后四十回的作者為曹頫[J].長春大學學,2004,(1).
[2]施小瓊. 《紅樓夢》作者之疑[J].滁州學院學報, 2005,(5).
[3]曹恒來. 《紅樓夢》的作者是誰[J].信息技術教育, 2006,(9).
[4]余運彪. 《紅樓夢》作者的考證[J].文教資料, 2007,(6).
[5]逗紅軒. 《紅樓夢》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J]. 博覽群書,2008,(6).
[6]胡文煒. 從《紅樓夢》后四十回的來歷看后四十回的作者[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7]葉舟.《后紅樓夢》作者之我見[J].明清小說研究,2010,(4).
[8]陳正中,陳冬梅.《紅樓夢》作者之謎[J].文學教育(下),2011,(9).
[9]張建智.吳藕汀看紅樓:作者決非滿人[J].博覽群書,2012,(1).
[10]路娟娟,徐乃為.程甲本《紅樓夢》卷首繡像圖贊的作者考證——兼說后四十回的撰著問題[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
二、版本研究
[1]夏春豪.《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校訂商酌[J]. 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4,(1).
[2]胥惠民.《石頭記》甲戌本研究綜述——20世紀《紅樓夢》版本研究綜述之一[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3]張振昌. 《紅樓夢》甲戌本新論——紀念重印《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石頭記》[J]. 長春大學學報,2006(7).
[4]新月. 《紅樓夢版本辨源》[J]. 紅樓夢學刊,2007(2).
[5]劉廣定. 版本研究麤談[J]. 紅樓夢學刊,2008(3).
[6]孫柏錄.《紅樓夢》版本異文考[J].文史哲,2009(3).
[7]賈海建. 從回目看楊本《紅樓夢》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質[J].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8]鄭鐵生. 胡適與《紅樓夢》程乙本[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11).
三、人物研究
[9]陳雪峰. 淺談《紅樓夢》詩詞對寶、釵、黛形象的塑造[J]. 勝利油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4,(1).
[10]傅守祥.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紅樓夢》人物——試論王熙鳳和賈寶玉的“雙性氣質”[J].紅樓夢學刊,2005,(1).
[11]徐乃為. 論《紅樓夢》中三妯娌[J].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3).
[12]鮑雪艷. 淺探《紅樓夢》中的司棋形象[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5).
[13]潘迪. 二尤形象的悲劇性特質[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14]高衛(wèi)紅. 談《紅樓夢》中劉姥姥形象的意義[J]. 南陽師范學院學,2009,(7).
[15]楊錦輝.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從儒家人生價值層面看賈寶玉形象的悲劇意蘊[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16]劉禹,時俊靜. 論晴雯、嬰寧人物形象塑造的“自然美”[J]. 皖西學院學報,2012,(6).
[17]章敬峰. 薛寶釵形象比較研究述評[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四、評論研究
[1]劉繼保. 《紅樓夢》評點研究[D]. 首都師范大學,2004.
[2]何松. 《紅樓夢》·中國玉文化流芳百世的古典文學名著[J]. 超硬材料工程,2005,(6).
[3]詹頌. 論清代女性的《紅樓夢》評論[J]. 紅樓夢學刊,2006,(6).
[4]孫海琴. 詩情畫意《紅樓夢》[J]. 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7,(11).
[5]石中琪. 顧頡剛《紅樓夢》研究述論[J]. 紅樓夢學刊,2009,(5).
[6]詹頌. 論文康的《紅樓夢》評論[J]. 紅樓夢學刊, 2010,(5).
[7]裴宏江. 論錢穆的《紅樓夢》評論[J]. 紅樓夢學刊,2012,(1).
[8]甄洪永. 《紅樓夢》的賦學敘事[J]. 紅樓夢學刊,2013,(4).
五、影響研究
[9]張浩遜. 《紅樓夢》與唐詩[J]. 蘇州大學學報, 2006,(2).
[10]吳艷玲. 清后期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繁榮與《紅樓夢》的影響[D]. 南京師范大學,2007.
[11]朱登蓮. 《紅樓夢》對中國愛情美學的發(fā)展及其影響[J]. 文史博覽(理論),2008,(2).
[12]甘應進,陳東生,王建剛,覃蕊. 淺析《紅樓夢》服飾對現(xiàn)代服飾的影響[J].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9,(1).
[13]李敬澤. 《紅樓夢》影響縱橫談[J]. 紅樓夢學刊,2010,(4).
[14]潘林. 《紅樓夢》悲劇意識與其對張愛玲的影響[D]. 福建師范大學,2012.
[15]朱小枝. 《紅樓夢》海棠詩與蘇軾嶺南白梅詩關系探微[J]. 學理論,2013,(3).
六、結論
通過對上述近十年來《紅樓夢》研究資料索引的收集,我們發(fā)現(xiàn),各學者,作者對于《紅樓夢》的探討有增無減,各類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從而讓我們可以更為全面的了解《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