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男
觀賞石是藝術品卻非主流藝術品,這是不爭的事實。要使觀賞石走進主流藝術品,觀賞石文化走向主流文化,就必須站在藝術的角度,關注其“意韻”的解讀、賞析和表達,提升觀賞石的審美實現(xiàn)。
意韻,藝術的共性。
意韻意境和韻味(《現(xiàn)代漢語詞典》),意境和氣韻(《辭海》)。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可以理解為審美主體通過對審美客體的體悟,形成的彌漫氣韻、情感、趣味的藝術空間,基于審美客體表象又超越表象。觀賞石意韻是觀賞石形、質、色、紋的表象呈現(xiàn)在審美主體心理的綜合反映,顯示著觀賞石的藝術性效果。
意韻明確列入《觀賞石鑒評標準》,顯示了觀賞石富有的藝術共性,但把意韻和形態(tài)、質地、色澤、紋理等個性化基本元素混淆,共同作為鑒評要素,有待商榷。繪畫的基本元素是線條、灰度、色彩、構圖等,音樂的基本元素是音量、音色、拍子、節(jié)奏、和聲、旋律等,還有書法,雕塑,設計等藝術門類,鮮見把意韻和基本元素并列的陳述。
意韻,甄別、分級觀賞石的標準。
“天然造物,人為發(fā)現(xiàn)”這句賞石者的口頭禪,不但陳述了觀賞石天然性的特殊性,同時陳述了觀賞石是大自然和人共同的作品。這發(fā)現(xiàn)就是黑格爾說的“自然人化”,就是自我的審美甄別,意韻便是發(fā)現(xiàn)的依據。其他門類藝術品的作者是人,觀賞石藝術品的作者是大自然和人,是自然物和人文情感的交融。石在人心無意韻,人就不會發(fā)現(xiàn),也就不會成為觀賞石。
發(fā)現(xiàn)可分為初次發(fā)現(xiàn)和持續(xù)發(fā)現(xiàn)。初次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為一人次,如一見鐘情,意韻也許十分模糊,卻使觀賞石從石中脫穎而出、卓爾出群,完成了從石到觀賞石的身份轉變。持續(xù)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為一人多次,多人次或多次,使觀賞石的意韻明晰、主題明確。持續(xù)發(fā)現(xiàn)為初次發(fā)現(xiàn)的觀賞石進行了分級,當然也可能讓初次發(fā)現(xiàn)的觀賞石重歸于石。
意韻的優(yōu)化,表意呈現(xiàn)到審美呈現(xiàn)的過程。
觀賞石不像書畫、雕塑等藝術,有作者賦予的明確主題,表象多義性讓意韻極不確定。由于審美主體不同,審美角度不同,審美取向就不同,審美立意也就不同。你貓我狗他虎,一石多看。這是其他門類藝術品不具有的特殊性。觀賞石意韻優(yōu)化就是審美主體對表象多義性引起的多個意韻的提煉。
何以優(yōu)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是藝術大師齊白石的繪畫藝術主張和美學原則,指畫家在描繪客觀事物時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創(chuàng)造活動,如何處理“形”與“神”的關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觀賞石的“意韻”就是這個繪畫主張說的“妙”。這個繪畫主張的借用對觀賞石的意韻優(yōu)化有著重要的啟示。常見當別人說自己的石“不像”時,便借用這句話來圓場、辯解,潛臺詞還有別人不懂的味道。如此借用,有“欺世”之嫌疑,對觀賞石的審美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繪畫、雕塑、雕刻等藝術品,作者在審美客體灌注了自我思想情感,明確了審美主體的立意方向。觀賞石盡管滲透在書法、繪畫、雕塑等文化藝術中,且和有關藝術門類相似,如畫面石與繪畫,造型石與雕塑。但其特殊性要求在觀賞石的審美活動中,運用
藝術的共性原則、主張、規(guī)律等,只能參考、借鑒,不能借來便用。只有把觀賞石的特殊性和繪畫藝術主張結合起來,理解意韻“文化內涵豐厚,意境深遠,形神兼?zhèn)?,情景交融,含蓄回味”的標準。依靠自己的審美體驗,通過解讀石的表象(形、質、色、紋)、尋繹意韻、開展想象,灌注自我的思想情感,處理好意韻和表象的關系,使意韻優(yōu)化,完成表意呈現(xiàn)到審美呈現(xiàn)。
“相似”是觀賞石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重要體現(xiàn),是意韻優(yōu)化的原則。從繪畫藝術主張到觀賞石意韻優(yōu)化,理解為“韻在不似相似間,不似為欺世,相似為珍品”較為合適。倡導在“不似”到“相似”之間,以“相似”為標準,追求形神兼?zhèn)洌诒硐蠖嗔x性里的提煉意韻,優(yōu)化意韻,表達意韻。“紅燒肉”,“小雞出殼”,“歲月”等,就是因為惟妙惟肖成為名石。陜西景行園藝術館收藏的黃河石“夢回大唐”,以形神兼?zhèn)錁s獲。中國蘭州黃河流域九省區(qū)黃河石精品展銀獎。人物比例協(xié)調,形態(tài)豐盈傳神,雖五官未描,卻能隱現(xiàn)動人表情。宛若貴妃翩起霓裳羽衣舞。
觀賞石意韻優(yōu)化當挖掘豐厚文化內涵。一方涇河圖案石,看“鐘馗照鏡”,看“李逵醉酒”,看“懷素書蕉”,都形神兼?zhèn)?,?yōu)化為“懷素書蕉”就更得雅致。一方秦嶺石,看“五指山”,看“如來神掌”,看“企鵝跳舞”,看文字“仙”,都形似逼真。優(yōu)化為文字“仙”,不但使該石以空心文字石分類于珍稀度極小的觀賞石,而且和產地的文化底蘊緊密結合,營造了詩仙李白西去太白山,途徑羅峪,憑吊古跡,小憩于青山秀水間,酒醉意揚,以酒為墨,揮毫于峭壁的意境。例述這兩方觀賞石的意韻優(yōu)化,幫助我們理解《標準》的釋文,體會審美主體的文化修養(yǎng)對觀賞石意韻優(yōu)化的意義。
意韻優(yōu)化的結果決定著觀賞石的認同度。意韻優(yōu)化還須淡化偏愛,防止偏見,只有朝著“意韻美己”到“意韻美人”的方向,才能得到更高的認同度。
意韻表達,創(chuàng)作型的審美活動。
觀賞石持續(xù)發(fā)現(xiàn)的創(chuàng)作型審美活動,表明了賞石者具有審美主體和作者的雙重身份。創(chuàng)作型審美活動的成果就是優(yōu)化后“意韻”的表達。
觀賞石“意韻”的表達,如藝術的創(chuàng)作,對觀賞石取得認同度至關重要?!盎ㄈ缃庹Z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陸游《閑居自述》),也是賞石者的口頭禪。石既不會說話,也無花的芬芳。詩人卻愛石勝花,寄托情感,淡然可己。石不能言,意韻可人,意韻無疑是緣由。詩句成為賞石文化的經典,由于詩人對“意韻”的精妙表達,引起了賞石者的共鳴。
詩人回避了對石表象呈現(xiàn)的描述,于有香與無味,有言與無言的對比中,洗練的表達了自我的審美體驗和意象呈現(xiàn),不只是“含蓄一部分,讓人去辨味”,而是通過豹之一斑,誘發(fā)人的想象,讓人在體會詩人為什么愛石的猜想里,享受、感悟石帶來的愉悅情懷;讓賞石者在體味詩人的表達效果肘,思考、提高觀賞石“意韻”的表達。
當下賞石者對于“意韻”的表達常采用命題、匠座等,難此,賞石家雖多有論述,《觀賞石鑒評標準》也提出了要求,卻感覺對其功用關注不霹。命題和配座的共同目標就是服務于“意韻”,明晰、烘托、幫助表達觀賞石的主題,和觀賞石本體一起表達賞石者優(yōu)化后的意韻。
命題對觀賞石意韻的描述有畫龍點睛的功效。
命題要力求準確表達意韻,明確而簡練?!盁o題”、“大美不言”、“大象無形”等,經典卻模糊,無助于烘托主題,建議盡量不用。命題要采用大眾熟悉,積極向上,和諧吉祥的詞句,盡量避免生字僻句,杜絕粗俗、低級、貶義。見方蛇形石,命題為“神采”就很是精妙。《詩經》中《碩鼠》讓人恨意難忘,若把一方酷似鼠的觀賞石命題為“碩鼠”,就感覺不對味了。
配座對意韻的表達有枝葉對果的作用。不必苛求材質優(yōu)良,但材質的色澤要協(xié)調于命題,做工要求精美,但要盡量簡約,避免繁復。配座要和命題一致,相得益彰。蟾與蛙是常見的造型石。傳統(tǒng)文化塑造了蟾蜍與蛙相似的形象,那么,命題為蛙還是蟾,應該依據色澤判別。黃色紅色可命題為蟾蜍,其余色澤可命題為蛙。命題確定后,配座就要與命題一致。蛙是田園衛(wèi)士,那么荷花座便是常用的配座,若借鑒“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配稻田座,顯得就更為新穎。蟾是神物,典故與財富相關,那么,金錢座或祥云座便是最佳的選擇。見過一方觀賞石,命題為金蟾很是貼切,卻配了荷花座,顯然不很貼切。荷花座還雕刻了金元寶,更讓人捉摸不透,不但對主題無烘托作用,反而混淆主題。文字石“仙”的配座,不失為配座和命題相得益彰的范例。
除了命題和配座外,賞石者還常采用釋文、借圖、配景等,均為進一步表達意韻,贏取共鳴。黃河石“潑墨仙人”借圖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國》(臺北故宮藏),達到了意韻表達的提升。意韻的表達顯示了賞石者的審美水平,文化修為,道德情操。
“藝術的最高理想是氣韻生動?!保终Z堂語)。關注觀賞石意韻的提煉、優(yōu)化、表達,把山水文化更好的交融在藝術里,張揚觀賞石的藝術性,與時俱進的倡導和諧,為更多的人提供精神愉悅,取得大眾的認同,才能讓觀賞石走進主流藝術品,觀賞石文化走向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