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鳳麗
【摘要】戲曲主要包括了武術、舞蹈、音樂以及文學等內容,戲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萌芽,在經過多代人的不斷創(chuàng)新,才形成了當前相對完善的戲曲藝術。在我國,戲曲劇種有三百多鐘,而劇目甚至達到上萬個,并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而戲曲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于為社會提供更加多高素質的戲曲人才,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為此,一定要系統(tǒng)性的安排學生學習不同的戲曲作品,促使學生深刻認識戲曲。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掌握戲曲的基本屬性,從而才能更好的體驗戲曲表演。
【關鍵詞】教學 基本屬性 作用
前言
戲曲是融合了舞蹈、武術、美術以及文學等內容的藝術。戲曲的形式是以故事為基礎,角色個性特點十分明顯的藝術。一部分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主,從而能夠促使戲曲在演員表演過程中得到生命,而且,演員在表演的時候能夠通過肢體語言充分的和觀眾進行互動。而且,戲曲教學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促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為此,在進行戲曲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有計劃的指導學生,促使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戲曲,最終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更加多的戲曲表演經驗。
1. 戲曲教學的意義
戲曲教學能夠促使學生素質的提高。在世界藝壇中,中國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表演藝術,并綜合了我國各民族的文化以及音樂,在經過很多代藝術家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下得到完善。戲曲藝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其具備了多種多樣的表演方式。同時,戲曲藝術的發(fā)展歷史也展現(xiàn)出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歷程。為此,進行戲曲教學,不單單能夠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全面的掌握 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同時也能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戲曲藝術中,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在學習以及欣賞戲曲表演的時候,能夠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從而能夠促使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強。但是,目前很多的學生并沒有認識多少個中國音樂杰作,特別是戲曲藝術。很多的學生并不清楚什么是四大須生,什么事四大花旦,什么是微班進京,而且,他們對于世代傳承的劇目都了解得太少。同時,對于戲劇大師,比如夏衍、王實普以及關漢卿等都不是特別的了解,而且對于十分出名的《白毛女》、《白蛇傳》以及《竇娥冤》等都了解得不夠全面。緊跟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情況并不能適應素質教學的要求,為了滿足該要求,一定要重視戲曲教學。
2. 戲曲教學的基本屬性
2.1 豐富性
戲曲藝術的豐富性是指表現(xiàn)手段的豐富,通常而言,舞蹈化程式化的表演和動作以及音樂化、角色化的演唱等都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戲曲表演主要是以演員為關鍵點,并按照劇情的需要要求演員扮演戲曲中的不同角色。角色化需要演員的動作、舞蹈以及念白等都滿足角色的個性,緊跟著戲曲情節(jié)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角色的心理變化以及情感沖突,從而促使戲曲審美境界的提高。而音樂化是通過自由的演唱以及設計優(yōu)美的聲腔板式來體現(xiàn)的,戲曲表演主要是追求動聽、曲折多變、唱腔圓滑,同時,戲曲的唱段一定要融入音樂、散曲以及詩詞,從而促使戲曲表演更具有抒情性。而且,在進行戲曲表演的時候,一定要投入真情,通過完美的表達體現(xiàn)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一般情況下,戲曲伴奏都需要用到打擊樂以及管弦樂,從而能夠促使情節(jié)更加的緊湊。通過演員的演唱以及器樂伴奏,能夠帶動人物情感的變化,并突顯出劇情的氣氛,促使角色更加鮮明。而程序化的表演能夠體現(xiàn)出戲曲表演的表現(xiàn)方式,一定程度的舞蹈段落就是一段故事,并能夠帶動角色情感更富有舞蹈意味,通過舞蹈來變現(xiàn)出劇情的感情,完美的演繹故事。程式是指戲曲表演中動作的綜合。在進行戲曲表演的時候,演員的一招一式以及眉眼聲氣都有固定的動作模式,比如,搖漿就是行舟,而揮鞭就是策馬,虛實相互結合,從而促使戲曲表演更加的生動,并留給觀眾一定的想象。而藝術化的對白是為了突顯出人物內心活動以及劇情,從而能夠體現(xiàn)出戲曲中的矛盾沖突。對于中國戲曲來說,不同的劇種的表演、文化以及 語言等都不一樣,而且,一樣的劇種的流派以及風格也是不一樣的,從而促使了戲曲藝術更具豐富性。
2.2 綜合性
戲曲是融入了武術、舞蹈、音樂以及文學等內容的綜合性藝術。戲曲具有一定的視覺性、空間性、聽覺性以及時間性,與武術、舞蹈、音樂等有著共同點,并能夠體現(xiàn)出戲曲表演的審美特征。演員表演是戲曲表演的中心,其他的戲曲表演因素都一定要輔助演員表演。武術、舞蹈以及音樂等被戲曲綜合的時候,為了適應戲曲的特征以及表現(xiàn)手段,一般都會根據(jù)戲曲的要求進行演化,通過演化,能夠體現(xiàn)出戲曲藝術的審美化。
文學在戲曲藝術中的應用主要表現(xiàn)為劇本。劇本是戲曲表演的重要保障,劇本一定要結合舞臺才能夠演出,而且劇本的語言一定要是戲劇性和表演性語言,同時要具備一定的對形體動作的提示性,從而才能夠為戲曲表演提供一定的幫助。就劇本的內容而言,主要是散曲、詩詞以及小說。小說就是故事,戲曲的特征之一就是在舞臺上通過歌舞表演來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而且戲曲的故事情節(jié)一定要圓滿、曲折以及新奇。而演法主要是根據(jù)情節(jié)把故事分為多個片段,而且每一段的情節(jié)都完整,并根據(jù)時間的順序體現(xiàn)出劇情的變化,把故事推向高潮,并要在故事結局時確保其圓滿。戲曲語言具備一定的抒情性以及音樂性,而且戲曲中的重點都是唱出來的,戲曲的唱詞一般都是散曲和詩詞,為此,這兩者就是戲曲的核心所在。在戲曲中融入散曲和詩詞,能夠展現(xiàn)出戲曲聲韻美以及擅長抒情的優(yōu)勢,并促使戲曲逐步成為富含詩化的故事。此外,唱詞一定要由指定的角色進行演唱,從而才能夠滿足人物個性特征,充分的展現(xiàn)出角色的內在情感,進而體現(xiàn)出人物的命運以及性格。同時,唱詞一定要根據(jù)情節(jié)的發(fā)展,突顯出人物的境遇,并表達出人物當前的情懷。而且,戲曲的詩詞一定要滿足曲調韻律的要求。通過世俗化以及戲曲化的詩詞,促使戲曲更加逼真,更加的貼近生活。
2.3 直觀性
戲曲所具備的綜合美以及表演美主要是在舞臺展現(xiàn)的,為此,一定要確保其能夠在表演的時候統(tǒng)一直觀性以及過程性的高度。在進行戲曲表演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展現(xiàn)劇情給觀眾看,從而促使觀眾能夠親自感受戲曲中的生活以及情感,積極參與到戲曲的生活中,最終能夠促使臺上和臺下的充分交流。通過該直視感受的特點,能夠促使戲曲更具有感染力,更加的生動。
2.4 程式性
程式主要來源于生活,并經過多次的概括以及提煉,得到的規(guī)范化的藝術語言。程式具備一定的視覺感,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形式美,其中帶有鮮明的規(guī)范性以及假定性。而在戲曲角色中,化妝服飾、行當?shù)榷季哂歇氉缘某淌?。程式能夠促使戲曲藝術更加充分的展現(xiàn)出生活的種種,從而促使戲曲更加的生動,其舞臺審美效果更加的強烈。程式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但是演員可以按照人物的需要以及情節(jié)的需要自由的運用。在戲曲的發(fā)展進程中,程式也跟隨著不斷發(fā)展,為此,程式能夠促使戲曲更加的貼近生活,更加的真實,但是也不是直接展現(xiàn)現(xiàn)實的真是場面,而是比現(xiàn)實更加的夸張、更加的精煉。
2.5 曲折性
一般情況下,戲曲的情節(jié)都是曲折多變,具有一定的沖突和矛盾,而戲曲會根據(jù)戲劇性的生活場景來展示劇情,全面的展現(xiàn)出戲劇人物間、內心的沖突、環(huán)境與人物間的矛盾,促使戲曲情節(jié)達到高潮。在戲曲表演中一定要具備強烈的戲劇沖突,從而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以及情感的反映。在沖突中,緊張是其主要的特點,而誤會就是沖突的一種,懸念能夠促使情節(jié)更加的緊張,壯舉能夠促使內心更加的激動,同時,滑稽能夠輕松的體現(xiàn)出故事所存在的矛盾。通過這些曲折,才能促使戲曲更具戲劇性,從而戲曲情節(jié)的表演的感染力以及吸引力變得越加強烈。
2.6 寫意性
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來說,都十分重視寫意性,創(chuàng)作者一般都會向往神似。因為在戲曲舞臺中的背景是可變的,而且道具的擺設也十分簡單,為此,唱詞具有一定的寫景內容,這些內容與人物相互結合,從而促使了情感的產生,最終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對于休來說,往往都會重視感受,而輕視環(huán)境,重視體驗,而輕視故事,主要是追求深思,著重人物的靈魂。在戲曲表演中,通常都不會出現(xiàn)斗毆以及污言碎語的場景,在表演的時候,注重的是神韻的傳達,從而逐漸形成一種審美的高境界。
3. 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一定要重視戲曲教學,從而能夠充分的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而且,在戲曲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指引學生全面掌握基本屬性,從而才能夠深刻的認識戲曲。
【參考文獻】
[1]李素霞.談戲曲教學的基本屬性[J].藝術教育,2010.07
[2]李秀琴.傳統(tǒng)戲曲寫意性探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3]董德光.戲曲表演程式研究[J].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