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又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俗話說,“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利波特”,如今紅樓夢的研究早已成為一門學問,簡稱“紅學”,《紅樓夢》中的傳播學知識更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紅樓夢》流傳之久遠,不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其它作品無法企及的。
關(guān)鍵詞:紅樓夢;傳播學;文化習俗
作者簡介:李娟(1994-),女,漢族,河南省濮陽市人,大學本科,河南安陽師范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1-0-01
剛開始看紅樓夢的時候應該是初三暑假,邁進初中的大門就買的書一直是被我“珍藏”著,直到初三暑假,我才撣去封面的灰塵,打開了她。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大部分是文言文,有點不習慣,雖然那時候也學了文言文,可能沒有用心去看吧!看的過程之中,人物關(guān)系是太亂了,就像是在給別人介紹一個特別大特別大的家族關(guān)系,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會出現(xiàn),甚至比這個還亂,不過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詩歌,詩文化在小說中的傳播可謂是一大亮點。
人類的傳播活動大致經(jīng)歷了口頭傳播、書面?zhèn)鞑ァ⒕W(wǎng)絡傳播和跨文化傳播等階段?!伴_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亦枉然。”清朝人得輿在《京都竹枝詞》中的兩句詩,一語道盡了乾嘉時期世人爭讀《紅樓夢》的盛況。乾隆中期到乾隆后期,“好事者每傳抄一部,置廟市中,昂其值得數(shù)十金,可謂不脛而走者矣”,以至于夢癡學人在《夢癡說夢》中發(fā)出感嘆“遍于海內(nèi),家家喜聞,處處爭購”。在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紅樓夢》當時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現(xiàn)在“紅學”熱興起,《百家講壇》的出現(xiàn)也是考慮到傳播的問題,每個人的學歷、經(jīng)驗不一樣,生活環(huán)境、背景都不同,所以直接閱讀小說的人可能占少數(shù),不過影視作品憑借其優(yōu)勢,生動形象,影視語言簡單明了,使得更多的觀看視頻,其是為了擴大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范圍,讓與未來越多的人去了解中國文化,提煉出的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民族傳統(tǒng),更是激勵今天的我們好好傳承,好好發(fā)展的動力。
一、《紅樓夢》中的詩歌文化
詩歌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紅樓夢》中的詩歌傳播,就要了解傳播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或是基本傳播模式?!都t樓夢》中的詩人要數(shù)黛玉最棒了(個人觀點),說到黛玉就會想到多愁善感、病怏怏、詩。
傳播學中分為人內(nèi)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在黛玉身上有三首詩——《葬花吟》、《題帕三絕句》和《秋窗風雨夕》是屬于人內(nèi)傳播,又名自我傳播、自身傳播,即自己對自己的傳播,是指傳播發(fā)生在一個生命空間之內(nèi),即社會個體利用自己的內(nèi)儲信息和所接受的外部信息,在個人的思維中進行的詩歌傳播活動。從小就失去雙親的黛玉,寄人籬下,所以她有著一個特別敏感又特別脆弱的心。一切景語皆情語,擁有敏感心靈的黛玉面對著飛紅飄落的清晨和淅瀝細雨的秋夜,對于黛玉來說,又是睹物思情,悲從中來。人際傳播,又稱人際溝通,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兩個個體系統(tǒng)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是兩個行為主體之間的信息活動。是人類傳播活動中最普遍、最常見、最通行的類型。《紅樓夢》中香菱學詩那一段,黛玉為香菱出題,讓香菱去作詩,后來香菱作的詩就相當于人際傳播。一般來說,組織傳播的規(guī)模大于人際傳播,但是也有例外。有時候人際傳播的規(guī)??赡苓_到上百人上千人,有的組織可能只有十幾個人?!都t樓夢》中的海棠詩社就是屬于組織傳播。
二、《紅樓夢》中的穿戴
在那個時代,什么樣的身份該穿什么樣的衣服,這都是要嚴格遵照的。就如第三回第一次描寫寶玉的穿戴——頭上戴著束發(fā)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戲珠金抹額,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jié)長穗宮絳,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明代的男子蓄滿頭,無論尊卑貴賤,都用網(wǎng)巾束發(fā),平時在家居網(wǎng)巾可以露在外面,當官的如果外出就要在網(wǎng)巾上加戴官帽。所以在讀小說的時候就可以了解明清時期的習俗文化,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正所謂“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
《紅樓夢》打破了千古以來許多人打不破的迷失:名利、金錢、權(quán)勢、兒孫、婚姻等,把中國歷來不受重視的靈魂、尊嚴、人性、高尚、美麗放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這本身就是一種顛覆,它呼喚生命所本有的、應有的一切而不是任何附加的東西。生活在當下的人們物質(zhì)生活極度富有,然而精神上卻很空虛,忘記了自己本來的追求,生命的本質(zhì)和意義,沉迷在物欲中難以自拔,迷失了自我。如今社會需要《紅樓夢》這樣的佳作,啟迪人們打破迷關(guān),時時提醒自己。曹雪芹以一個真正知識分子的高度思辨能力和悲劇命運的承擔者身份成就了一個永恒的話題。他雖然走得很是凄慘,但他那疲弱的身影卻永遠屹立在遙遠的地平線上。因為不朽的《紅樓夢》以其終極關(guān)懷推進了人類自身價值的生成,回答了生命存在與如何超越這一根本問題,所以引起了歷代文化精英們對其思考研究。總之,“紅學”仍然是紅學研究者心中之謎,文章中還有更多的知識靜待挖掘。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龐莉芹.簡論《紅樓夢》詩歌的傳播.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2).
[3]王齊洲.絳珠還淚.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4]黃貞權(quán).傳播視野下的文學活動論.寧夏大學學報.2012(5).
[5]土默熱.土默熱紅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趙建忠.《紅樓夢》“文化苦旅”的精神折射.紅樓夢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