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不顧俗流,堅持改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地近胡地,常與胡人發(fā)生沖突,在長期的作戰(zhàn)實踐中,趙武靈王認識到,身穿長袍的趙國步兵很難與裝束精干、行動敏捷的胡人騎兵相抗衡。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束縛,人們很難接受胡人的裝束和作戰(zhàn)方式。
一天,武靈王與肥義閑談,肥義說:“大王是否著眼世事變化,分析過軍隊的作用,回憶過(趙)簡主和(趙)襄主的業(yè)績,謀劃過胡地和狄地的利益呢?”武靈王說:“賢良的君主平時要制定利于人民的政令,并不失時機地教導他們,在戰(zhàn)爭年代,要建立空前絕后的功業(yè)。作為大臣,閑居時要尊敬長輩,謙恭辭讓;在朝做官時,要能夠輔佐國君、造福百姓。這是為君者、為臣者應該遵循的道理?,F(xiàn)在,我想繼承(趙)襄主的功業(yè),開拓胡、狄之地,但我的這些想法恐怕難以被人理解。現(xiàn)在看來,如果進攻弱小的胡、狄,用力不大,也不至于使百姓受苦,卻能獲得很大收益。想建立蓋世功業(yè)的人,必然會遭到一般人的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必然會遭到世俗的嫉恨。如今,我想改穿胡服,學習騎馬射箭,但顧忌世人的議論。”
肥義說:“我聽說,辦事如果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行動如果瞻前顧后,就不會成名。大王如果已經(jīng)決定承擔天下非議,就不能再顧忌世人的飛短流長。從前,舜跳有苗氏(上古南方部族)的舞蹈,世人不理解;禹赤身裸體地進入不知穿衣服的部落,世人更是不解,但他們都是為了以德行來感化尚未開化的人。愚蠢的人對即將成功的事也看不清楚,聰明的人在事情尚未出現(xiàn)之前就能預知未來。有鑒于此,大王不要再猶豫了?!?/p>
趙武靈王說:“我并不介意胡人服裝的長處,只是擔心天下人會笑話我??襻娜擞X得快樂的事,聰明人會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覺得可笑的事,賢能的人會對此擔憂。既然有人贊同我的主張,那么胡服騎射的改革就必然能夠取得成功,其作用也將是難以估量的。即使世上的俗人都笑話我,我也一定要改革胡服騎射,占領胡人的領地?!?/p>
在肥義的鼓勵和幫助下,趙武靈王果斷地下達了胡服騎射的法令,軍隊和百姓都換下了不便于作戰(zhàn)和勞動的長袍,穿上了極具胡服特色的短衣,使趙國的軍隊作戰(zhàn)能力大大增強,再加上配合實行其他有利于富國強兵的政策,如修筑長城等,趙國迅速地富裕起來,很快成為了強國。
楚莊王葬馬
楚莊王有一匹愛馬,為了表示自己的愛心,楚莊王給它穿華麗的衣服,蓋漂亮的房子,吃精細的食物……這匹愛馬因為享受得太好,不久便因肥胖而死去。楚莊王十分悲傷,就派君臣給它辦喪事,意用棺槨來盛斂,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朝廷的各位大臣覺得這事過于荒唐,便紛紛勸阻。楚莊王生氣地說:“有人再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我就處死他!”于是,群臣閉口不談葬馬之事。
得知這一情況,優(yōu)孟很是擔憂,他來到王宮,決定冒死進諫。進得宮殿,優(yōu)孟便仰頭大哭。楚莊王很驚異,問他為什么哭。優(yōu)孟回答說:“這匹馬是大王所喜愛的,憑著楚國這樣偉大而又富裕的國家,沒有什么事情辦不到,卻只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這豈不是太輕微了嗎?懇請大王用國君的禮儀來厚葬它吧!”楚莊王說:“那具體該如何操辦呢?”優(yōu)孟說:“臣建議,用雕花的玉做棺,用文梓的木做槨,用梗、楓、豫、樟做題湊,派武士挖掘墳墓,讓老人和兒童來背土,讓趙、齊在前面陪伴,韓、魏在后面護衛(wèi),用太牢之禮來祭祀,封給它萬戶人口的地方做為封邑。諸侯聽到了此事,就都知道大王您何等重視愛馬了?!?/p>
楚莊王聽出這話中有話,先是震驚,接著十分慚愧地說:“寡人的過錯,竟到這種地步了嗎?”優(yōu)孟見楚莊王有了悔悟之心,便接著說:“大王可以用六畜之禮葬愛馬,即挖個土灶做為槨,用銅鑄的大鼎做為棺,用姜、棗調味,下面鋪上木蘭樹的皮,用粳米為祭品,再用大火燉煮,最后埋葬于人們的肚腸之中,您看如何?”
于是,楚莊王按優(yōu)孟的建議“埋葬”了愛馬。天下人知道這件事情的原委后,無不贊頌楚莊王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齊軍之敗
在馬陵之戰(zhàn)中,齊國的軍師孫臏大敗了魏國的大將龐涓,使得魏國元氣大傷,無力復仇。魏王怨恨不已,日夜叨嘮著報復,試圖舉全國之兵,進攻齊國。
一日,魏王召見惠施,對他說:“齊國是我們的仇敵,他們殺害了寡人的太子,消滅了寡人的十萬大軍,寡人之恨,至死難忘。咱魏國雖小,寡人還是想出動全部兵力去攻打齊,你以為如何?”惠施回答說:“不行。臣聽說,實行王道的國君懂得法度;實行霸道的國君知道謀略。剛才大王對臣所言,遠離了法度和謀略。惠施接著說道,大王原本與趙國先結了仇怨,后來又與齊國開戰(zhàn),終于打了敗仗,因而國家沒有能力守備,至此還要動員全部兵力去攻打齊國,這就失去‘法度和‘謀略了。大王若是想要報齊國殺太子和滅魏十萬大軍之仇,不如換下國君的服飾,卑躬屈膝地去朝見齊王,這樣,楚國必定會因此而惱怒齊國的狂暴。到時,大王再派人往來于兩國之間,挑起他們的爭斗,于此之下,楚國必定會討伐齊國。以休養(yǎng)生息的楚軍去攻打已經(jīng)疲憊的齊軍,齊國必敗,這才是大王借楚國之兵摧毀齊國的好辦法啊?!蔽和趼牶?,決定派人通使齊國,稱魏國愿意臣服,朝拜齊王。
齊國宰相田嬰同意魏國的要求,然而大臣張丑卻極力反對:“不行。假如當初齊國沒有打敗魏國,與魏國修好一同攻打楚國,是可獲大勝的。但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魏國,消滅了他們十萬大軍,且殺了魏太子申,使萬乘大國魏臣服,連秦、楚兩國都甘拜下風,但為此齊國卻給自己定下了 ‘暴戾之名。況且,楚王的為人,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所以最終必成為齊國憂患?!碧飲氩宦牐X得張丑膽小怕事,有失大國風范,還是一意孤行,接納了魏王,并與他一同多次朝拜齊王。
果然,消息傳出沒多久,便使楚國忿忿不平。楚王大怒,決定親領大軍攻打齊國,結果在徐州打敗齊軍。惠施的移禍江東之計并不見得多么高明,還被齊國大臣識破,但他審時度勢,利用了人性中的弱點:貪欲,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終使齊國大敗。
一言興國
在戰(zhàn)國著名的縱橫家中,蘇秦、張儀都是首屈一指的,孰不知,蘇秦的弟弟蘇代在學識上并不遜色于他的兄長。
齊國討伐宋國,宋國處境十分危急。蘇代便寫信給燕昭王,說:“燕國作為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卻把人質送給齊國,使燕國的聲譽受損,此時又侍奉齊國,幫助他討伐宋國,定使人民財物匱乏。如果攻破宋國,其結果必將使齊國壯大,導致仇敵強大而燕國弱小。這些都是燕國的災禍呀!而您想以此送人質來消除禍害,取得齊國的信任,其結果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使得齊對燕的猜忌更加厲害,實在是既勞民傷財,又得不到好處的買賣,因為這不但壯大了仇敵,而且會使宋世世代代遭受禍殃。您把宋和楚淮北這個相當于萬乘之國的地方讓給齊國,等于是增加了一個仇敵;北夷之地方圓700里,加上魯國、衛(wèi)國,倘若齊國吞并了它們,無異于增加了兩個仇敵齊國。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已難以對付,如今卻有了3個齊國,這一禍患可想而知?!?/p>
蘇代在信中接著分析:“我聽說明智的人辦事能夠轉禍為福,善于把失敗變?yōu)槌晒Α那?,齊人把無色舊娟綢染成紫色,就能售出高于10倍的價錢;越王勾踐曾經(jīng)棲身于會稽,臥薪嘗膽滅掉了吳國,稱霸天下,這些都是由失敗轉為成功的事例。如今大王是否也想要轉敗為勝呢?”
蘇代繼續(xù)寫道:“事已至此,不如尊齊國為霸主,并派使臣與齊國結盟。‘上策是攻破秦國,其次是孤立秦國。這樣,一旦秦國受到孤立,秦王一定會感到憂慮,按照秦王的脾氣,必然會不惜動用全國的力量來攻打齊國。因此,大王可派人去勸說秦王,就說受形勢所迫,燕、趙不相信秦國,轉而攻打宋國,壯大齊國,侍奉齊國?,F(xiàn)在您可讓涇陽君和高陵君先到燕、趙兩國去,等秦國情況有了變化,就讓他們分別留在燕、趙做人質,以取得他們的信任。這樣秦國就可以在西面稱帝,趙國可在中間稱帝,燕國就可以在北面稱帝了,到時,秦、趙、燕“三帝”號令天下,豈不更好。如果韓、魏不從,就讓秦國攻打他們;如果齊國不從,那么,趙國就可以討伐它,如此之下,誰敢不聽從命令呢?待等天下都臣服聽命了,再讓韓國和魏國攻打齊國,到那時,大王您再要求齊王歸還宋國的土地,歸還楚國的淮北不就順理成章了嗎?況且這個計策對燕、趙兩國都有利,既可讓他們在實際上得到好處,又可實現(xiàn)建立3帝王并立的愿望。反之,如果現(xiàn)在大王不結交燕、趙兩國,就等于是把他們推給了齊國,那么齊國的霸業(yè)就可能成功。到那時,諸侯擁戴齊國,您的國家就會遭到諸侯的圍攻。接下來,因為諸侯擁戴齊國,大王您也不得不服從齊國,名聲上就難免受到重損了。權衡利弊,大王你必須早早做出決斷?!?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3/24/qkimagesjcxxjcxx201605jcxx20160529-3-l.jpg"/>
蘇代在信中最后指出:“您應該盡早派出能言善辯之人用這些道理去說服秦王,聯(lián)合秦國才是最重要的邦交。注重邦交,追求長遠利益,這才是圣明君王的事業(yè)?!?/p>
燕昭王很贊同蘇代的意見,說:“燕國的先王曾對蘇代有恩德,在子之之亂[發(fā)生在東周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燕國國相子之與燕太子平之間的一場爭奪王權的內亂]的時候,蘇代離開了燕國。燕國想要報齊國之仇,沒有蘇代是不行的。”于是召回了蘇代,和他一起謀劃進攻齊國大計。最終齊國被攻破,燕國自然擺脫了困境。
子產(chǎn)的謀略
子產(chǎn)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不僅以仁德治國治民,還在謀略上高人一籌。公元前542年,子產(chǎn)陪同鄭國國君拜訪晉國。接待他們的賓館大門低矮、圍墻殘破,隨行馬車和禮品都不能進入,而且晉國國君居然還推說有事,遲遲不肯接見。鄭國君見晉國如此無禮,便讓子產(chǎn)想辦法。得到國君的旨意,子產(chǎn)便派人把賓館圍墻全部拆毀,然后將馬車及隨帶的禮品全安放在賓館內。
晉國君聽說此事后很是生氣,便派負責接待的官吏士文伯前來責備子產(chǎn)。子產(chǎn)回答說:“我們拆毀圍墻實在是迫不得已??!不錯,我們鄭國是個小國,夾在大國中間,不得不給大國進貢,對這事我們從未掉以輕心,為此,我們甚至不惜征集全國的財富前來與貴國會盟。但你們的國君卻拒不接見,且又不告訴我們具體的接見日期,那我們帶來的東西該怎么辦呢?總得找個地方儲存起來吧!”
士文伯生氣的說:“你們可以把貢品放到我們國君那里呀,怎么一定要拆掉圍墻呢?”
子產(chǎn)說:“這樣做是有些不妥,但我們奉獻的財務如果不經(jīng)過陳列儀式,就等于是私自饋贈,我們不愿使貴國蒙受這樣的羞辱呀。再說,倘若讓貢品放在外面日曬雨淋,到了你們君主索要貢品的時候,我們將一堆腐朽之物獻上,那罪過不就更大了。”
士文伯聽了子產(chǎn)的這番話,知道子產(chǎn)是故意報復晉國,卻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責備他,只得無可奈何地說了句:“以前從未發(fā)生過外使拆賓館圍墻之事哩?!?/p>
子產(chǎn)說:“對呀!我聽說貴國文公在位時也經(jīng)常接待各國使者,那時候,接待的賓館修得又高又大,馬廄干凈寬敞,館內墻壁還定期粉刷,對諸侯使者的招待也無微不至。貴國君主文公還總是及時地安排貢品的陳列儀式,與各國使臣同樂,那時賓客到了貴國,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中一樣,當然也就絲毫不擔心貢品受損之事了。”
子產(chǎn)見士文伯沒話可說,便滔滔不絕地說:“現(xiàn)在可不一樣啦!賓館殘破,大門進不去車子,東西只能放在外面任憑風吹雨打,君王接見的詔令也遲遲不發(fā),我們只得拆掉圍墻,別無辦法。不過,請您放心,為能夠及時獻上貢品,我們還是愿意把圍墻重新修好的?!?/p>
士文伯聽完這番話,知道自己不是子產(chǎn)的對手,只得回去復命。晉國君聽了他的匯報,知道子產(chǎn)不可辱,認為如此對待諸侯使者也確有不妥,于是派人向子產(chǎn)表示歉意,并很快接見了鄭國國君和使者。
西聯(lián)公司電報錯失貝爾的電話
“華生,快來幫幫我!”這是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赫赫有名的電話發(fā)明者——打給助手的求救電話,作為有歷史記載的第一通電話,它改變了世界。
貝爾并不是惟一致力于發(fā)明電話的人。一個名叫伊萊沙·格雷的人就曾與貝爾有過關于電話專利權的法律訴訟。兩人在同一天申報了該項專利,但由于貝爾早到專利申請辦公室?guī)仔r,從而擊敗了格雷。不過貝爾在拼盡全力打贏官司之后還面臨了巨大的財政危機。當時,他的岳父賈汀納·赫巴德一直堅定地相信,電話絕不僅僅是起居室里的小擺設,并試圖去做些什么來幫助貝爾渡過難關。
1876年,公司最大的投資者喬治·桑德斯和赫巴德兩人經(jīng)過商議,決定以10 萬美元的價格出售這項專利以擺脫財政重負。當時西聯(lián)電報公司在剛剛起步的長途通信行業(yè)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且控制了美國的電報線網(wǎng)絡,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項專利的首選買主。然而,西聯(lián)電報公司總裁威廉·奧頓對這項提議的回答卻是:“這個‘電話存在太多的缺陷,還不能作為一種通信手段來認真考慮。因此,這個裝置對我們根本沒有任何實質價值。”所以,他拒絕了這項交易。奧頓不僅無意讓赫巴德獲得經(jīng)濟效益,他還堅定不移地相信,即使有朝一日電話發(fā)明取得了成功,他那龐大的企業(yè)仍然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擊垮貝爾而傲立于美國電報網(wǎng)絡中。
但沒過多久,現(xiàn)實就給了西聯(lián)電報公司迎頭痛擊,奧頓很快意識到當初自己太魯莽。1877年,西聯(lián)電報公司開始風聞它的客戶紛紛租賃新成立的貝爾公司的電話,以取代電傳打字機。于是,西聯(lián)急忙利用伊萊莎·格雷的專利以及托馬斯·愛迪生的設計推出了自己的電話產(chǎn)品。一場激烈的官司接踵而來,幸運的是,貝爾公司最終勝訴,無奈之下,西聯(lián)電報公司只得向貝爾租賃電話設備。
盡管貝爾公司幾年后才在業(yè)界站穩(wěn)腳跟,但電信行業(yè)的權杖已經(jīng)易手,西聯(lián)電報公司開始走向沒落,貝爾的電話公司很快統(tǒng)治了整個通信行業(yè)。
剃須刀片的棄與留
如今,美國社會講求“時間至上”,生活中到處充斥著一次性的產(chǎn)品,如一次性尿布、一次性衣服、一次性照相機等等,人們都喜歡上了方便快捷的事物。但是,當金·坎普·吉列這位曾經(jīng)做過瓶蓋推銷員的波士頓人,從1903 年開始推銷裝有一次性刀片的安全剃須刀時,人們還不適應拋棄一次性刀片。這種把東西丟棄不再使用或是不再修理的想法,與美國人節(jié)省的觀念背道而馳。
1871年,為了維持家庭生計,16歲的吉列走向社會干起了推銷員的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4年。一次,他被委派去推銷一家工廠生產(chǎn)的新型瓶塞,這種小小的瓶塞樣子很不起眼,價錢也比較低,但很受消費者歡迎,十分暢銷。吉列的推銷工作做得很賣力,成績相當突出,因此受到老板威廉·佩因特的賞識。工作之余,吉列好奇地問老板:“這種并不起眼的瓶塞為什么會這樣好銷呢?”老板笑瞇瞇地告訴他:“這種新型瓶塞是‘用完即扔的一次性產(chǎn)品,消耗得快。你可以想象有這樣一件商品,顧客用過了就可以扔掉,那么他們就得不斷購買。”
作為一名有經(jīng)驗的推銷員,吉列每次會見客戶前,總要修飾打扮一番。當時的剃須刀是刀身和刀柄連在一起的,既笨重,又不鋒利,修面費時費力,稍不留神還會刮破臉。由于刀身不能更換,要使剃須刀便于使用,只有頻繁地磨刀,而且還得找專人干這件事。
一天早晨,因急于見客戶,吉列勉勉強強地刮好胡須,匆忙中在下巴上留下了幾道傷口,慘不忍睹。他凝視著已磨鈍了的剃須刀,心想能否有一種輕便、鋒利、安全的剃須刀來替代這種老式剃須刀呢。就在這時,老板無意中透露的“生意經(jīng)”使吉列受到強大的心理沖擊:既然“用完即扔”的產(chǎn)品如此受消費者歡迎,為什么自己不能設計一種這樣的剃須刀產(chǎn)品呢?沒準這就是自己的事業(yè)起點!終于,1901年,金·坎普·吉列為第一個裝有一次性極薄刀片的剃須刀申請了專利,并成立公司專門經(jīng)營自己的新發(fā)明:可替換刀片的安全剃須刀。這種剃須刀能防止使用者剃傷自己,刀片是一次性的,更換方便。
不過問題隨之而來,說服男人丟棄慣用的剃刀,比勸他們購買剃須刀要難得多,畢竟新剃須用品要價5美元。1917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接近尾聲,美國向德國發(fā)出最后攻擊,并派兵挺進歐洲戰(zhàn)場。一次偶然的機會,吉列從報紙上看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大胡子士兵在前線的照片,便靈機一動,以成本價格向軍需品采購部門供應了350萬個吉列刀架和3200萬個一次性刀片,美其名曰:“優(yōu)待前方將士”,并立即受到了大兵們的歡迎。于是,吉列的安全剃須刀堂而皇之地進入了每一個士兵的背包。這項舉措不僅大規(guī)模地增加了產(chǎn)品的銷售量,而且培育了固定的、潛在的消費群體。戰(zhàn)爭結束后,幾十萬名復員的盟國士兵帶著吉列的安全剃須刀,分散到世界各地,廣為宣傳,產(chǎn)生了強大的廣告效果。
這套裝置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眼球,并且在美國植下了一次性產(chǎn)品盛行的種子。今天,吉列剃須刀仍然暢銷,很少有其他同類物品能與之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