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中國的文化非常博大精深,用一兩句話很難說清,但我還是想試著總結出中國文化中的幾個要點。
首先是梟雄文化。中國人永遠盼著出現(xiàn)一個梟雄。中國一旦失去集權,就會陷入混亂,比如我們的五代十國時期、民國時期。為什么呢?因為最大的領導人沒出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社會就變得比較安定。這就是我們的梟雄文化。所以,作為農民的陳勝、吳廣在起義時會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說:“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是個梟雄??!”
其次是不妥協(xié)的文化。生活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某些人一張嘴就說:“這事可不能商量??!”這種心態(tài)導致中國人很難從談判中獲得利益,經常吃虧。我們解決分歧的方法要不就是硬打,要不就是吃虧認栽,反正都是走極端。中國人的談判都是讓人拿槍頂著后脖頸子談完的,沒有人愿意發(fā)自內心地去談判,也不懂得找一個中間點,雙方說和。因此,在這種不妥協(xié)的文化中,社會交易成本極高。
第三是推卸文化。有事兒了先推出去,千萬別找我,不是我干的。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最經典的畫面是,在公園里,一個學步的孩子突然摔倒,爺爺奶奶一定會沖過去,一定要找個東西去賴,沒有賴的東西也要賴到地身上。我見過許多老太太一邊抱著孫子一邊拍著地說:“都賴它,都賴它。”這就等于從小給了孩子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出了事一定要先推卸責任。這讓我們成了一個不愿道歉的民族,我們給外國人的普遍印象就是中國人不愿道歉。兩個人吵架,吵到最后經常是這兩個人梗著脖子說:“我是不對,但你也不怎么樣?!边@就已經算道歉了。你看外國人就很會道歉,比如父親向兒子道歉,丈夫向妻子道歉。按說丈夫跟妻子并沒有高低之分,但是照中國的傳統(tǒng),總認為男人比女人高一等。在西方,丈夫向妻子道歉的事比比皆是??芍袊瞬粫袊俗疃嗾f一句“這事過去了就拉倒了”。明白了吧,只要你家丈夫說“這事過去了就拉倒了”,那就是他在向你道歉呢,你就別再不依不饒了。中國人的這種推卸文化導致我們嚴重缺乏反思精神,出了什么事一定都是先從別人身上找原因,自己永遠不承擔責任,怨天尤人,不是賴領導就是賴制度,總之先讓自己獨善其身再說。這就是我們的社會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
說了這么多梟雄文化、不妥協(xié)文化、推卸文化,這些都是負面的,但我們也有好的文化,那就是包容。中國人心胸最寬廣,有容乃大。
文化可以把什么東西都牽進來。比如說我們的餐飲,全世界獨樹一幟,光是那些古怪的字眼,就連中國人自個兒都說不清楚。比如,熗炒和爆炒有什么區(qū)別?這中間的差別極其微妙,中國的烹調術語能寫滿滿一本書。西方人有什么烹飪手段???少得可憐,但是它能長驅直入。改革開放沒多久,北京第一家肯德基在前門開業(yè),那隊排得一眼望不到頭。然后麥當勞也來了。今天,全世界的麥當勞、肯德基有上萬家,你出國后萬一人生地不熟,不確定上哪兒吃飯放心,你就去這兩家,絕對不會上當。我在土耳其試過,一嘗,跟北京的沒啥區(qū)別,跟美國的也沒啥區(qū)別,就是多了一點咖喱。你看中國的麥當勞、肯德基,早餐都有炸油條、蛋花湯了,現(xiàn)在還有麻婆豆腐蓋澆飯呢。肯德基、麥當勞進入中國才多久?不到30年。我看再過30年,我們就得擠兌得他們掂勺了。100年后,中國的肯德基、麥當勞全是廚子在那掌勺。這就是包容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們看上去好像是在不斷改變自己,其實是先讓你進來之后再悄悄把你改變。我們一般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以漢族為主,但是漢族人所有的生活習慣全是學來的。漢族人原來是坐在地上的,現(xiàn)在坐在椅子上了;漢族人原來的衣服是寬袍大袖,現(xiàn)在都是緊身的;漢族人吃飯過去是分餐(到了明朝還是分餐呢),清朝時我們開始共餐了。大家圍在一張桌子上吃,明朝人認為這是一種野蠻的吃法,應該一人一張桌子,自個兒吃自個兒的。若真按明朝的吃法,今天的我們還真不習慣了。你想想,10個人10張桌子,一人一份地吃,怎么看都覺得像是在號子里。